抗战时期四川的图书杂志审查
2013-01-30文/瞿巍
文/瞿 巍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以时局非常为由,进一步强化独裁统治,压制各种民主势力,加强对言论的管制。除了执行更为严苛的新闻检查制度外,在图书出版业,国民党继续推行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制度。1938 年7 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了《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和《修正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规定对未经原稿审查的图书杂志一律予以取缔。同年10 月,国民党中宣部会同国民政府行政院等部门,共同组成“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并要求各省成立省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强化对出版领域的控制和审查。此后,国民党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书刊原稿审查措施,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战时图书杂志审查的机构、标准和办法。
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抗战时期政治经济中心区域。因此,国民党不断调整和强化四川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和内部运行,对四川图书杂志进行严密管控,使该机构成为推行国民党独裁统治、控制言论和压制民主的重要工具。此举给我党的工作带来了一定损失,严重影响了四川民主和进步势力的正常活动。
一、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机构的建立
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成立之后,即令各地着手成立各个省级和县市地方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图审会)。各地图审会是由省党部牵头成立。但是此时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陈公博正与汪精卫密谋叛国,因此无暇他顾。1938 年12 月黄季陆出任省党部主任委员后,为迅速实现对四川全省范围内图书杂志的言论控制,立即张罗成立省图审会事宜。1939年3 月,由国民党四川省执行委员会牵头,联合川康绥靖公署、四川省政府和四川省省会警察局等机构,共同组成了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并于4 月1日起正式开始办公。四川省图审会设立一个委员会,“由党政军高级人员担任委员”[1]。首批审查委员共5人。委员会下设四个小组,分别为总务组、审查组、指导组和调查组。
国民党中执委宣传部曾指令四川省图审会“在文化发达,出版繁多之县(市),可择要设立县(或市)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2]1939 年9 月,四川省图审会在全省圈定了自贡、万县等12 个“文化发达,出版繁多”的重点地区,组织成立各地图审会,“以专责成”。并致函省府,请求省府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分别令上列各市县政府或专署遵照”。[3]是年10 月,国民政府发表声明蒋介石兼理四川,国民党势力终于彻底控制川政。蒋介石委贺国光为四川省府秘书长。贺国光上台后,立即强力推进国民党钳制舆论的方针,与省图审会合作,积极敦促成立县市图审会。1940 年年初,全省共9 个重点地区图审会遂逐步成立,一个覆盖全省主要地区的国民党战时图书杂志舆论审查网络基本形成。
二、机构的改组
贺国光主川后,积极推进国民党中央的各种指令,强化对四川图书杂志的言论控制。1940 年1 月,上任不足3 个月的贺国光对该机构进行了改组。改组后的省图审会,除将原机构由四个小组精简为两个小组外,最大的变化是将成都行辕纳入发起机构中,以大大强化图书杂志审查机构的管制力度。他要求图审会严格遵循国民党中央的指示,通令各出版社“按期将原稿送审,不得延误,凡未经审查制图书杂志,应依法严禁发行”。但贺国光并不满足于各出版社主动送审,他还要求各地“党政军机关派员组织图书检查队,搜集可疑书籍,送交该会审查”。[4]这个图书检查队的组织,成为图审会控制言论和压制民主的一只非常重要的黑手,很多所谓违禁图书的查抄和收禁,都是通过这个队伍来完成的。
1940 年9 月,为进一步强化国民党对新闻出版业的统治,国民政府颁发了《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这个与国民党中央1938 年颁布的同名办法中,将图书审查机构直接纳入行政序列,各地图审会遂改组为“图书杂志审查处”。图审处在行政上隶属地方政府,业务上受中央图审会指导。这个办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将国民党的独裁意志变更为国家意志,便于动员各种国家机器,继续强化对图书杂志的言论审查和对图书出版业的控制。根据国府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首批由四川、江西等11 省市成立了图审处。1941 年6 月,国民政府派陈克诚出任四川图审处处长。7 月5 日,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处成立。[5]
三、图审会对言论的打压和查处
资料显示,经过贺国光对图审会的大力改组,省图审会对图书杂志的审查日趋严格,对民主和进步势力的打击更加严酷。省图审会已经成为国民党压制言论的非常有力的工具。在这期间,省图审会在社会上反响最大、恶评如潮的一个行动就是查封《新华日报》和生活书店的成都发行处。
1941 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军宪警加紧了对《新华日报》的打压。2 月7 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三青团中央团部密电四川省党部称:“中共利用生活书店等散布违禁书刊,经会商决定,仰即对该生活书店及类似之变相书店,与军政当局及审查机关商洽,依法予以查封具报为要”。根据这份密电,国民党中央企图查禁的主要目标似乎还是生活书店。但是,省图审会早已将新华日报社当做了一个重要目标,正好借机一同查处。2 月8 日,省图审会致函省会警察局:“查本市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新华日报书报部,发卖反动书刊,危害国家,屡戒不悛,殊属非法。兹为肃清反动言论,齐一国民思想,相应函请贵局派员会同本会,将上列各书店查封”。当天下午,警察局会同省图审会,事先准备好封条,前往新华日报成都分处,在未经任何检查的情况下,现场宣布成都分处书报部停止营业。中央图审会派驻四川专员林木在查封现场要求成都分处书报部将“所有书籍概行检置屋中,闭门上锁,窗户及大门贴上封条”。[6]
据参与查封人员报告称,新华日报社与该报书报部“合处于一狭小铺面”。为了避免让人误会为查封新华日报社,在查封之前,查封人员“曾经向该部经理详晰说明,奉令只查封新华日报书报部”,要求新华日报“将报社迁移,以免发生误会”。但是新华日报社人员表示:“该社与书报部系混合一起营业,不便离开”。拒绝了迁移新华日报社的要求。于是,检查人员就“在铺门右侧贴上封条。至铺门左侧仍属该报社照常营业出入门径”。表面上看,封一扇门留一扇门,似乎表明这次行动只针对书报部,并不影响报社的正常活动。但是,这样做的实际效果,等于事实上查封了整个新华日报成都分处,同时又不必承担查封新华日报社所带来的政治风险。此次行动共查禁书籍计有“生活书店三百余种,生活出版社一百余种”。[7]其中有“经通令取消书刊《坚持河北抗战与巩固团结》等七种。违反规定,故不送审,内容荒谬之书刊九种”。[8]2 月21 日,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口气严厉地致函省会警察局:“查本市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成都分社、新华日报川西北总分销处书刊部,散布违禁书刊,几无日无之。经本会迭次派员警告,仍不悛改,甚至朝饬禁售而夕又公开发售。实属藐视法令,危害国家社会。”图审会决定:“各该书店既屡次触犯法令,应予严厉取缔。兹经本会第二十五次常会决议,对生活书店、生活读书出版社成都分社、新华日报川西北分销总处(编者注:即成都分处)书刊部,予以停止营业之处分”。要求省会警察局立即“查照执行”。[9]
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致函四川省府和省党部称:“本报在陪都发行,为立案合法之报纸,成都营业分处亦已备案。突遭非法封闭,显系奸徒挑拨,破坏团结。”潘梓年义正词严地对查封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抗议,要求四川省府“即饬启封,以维团结而重舆论”。[10]与此同时,新华日报社又致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国民政府内政部,对查封新华日报成都分处书报部一事表示严正抗议:“本报创立于抗战时期,初则发行武汉,继则移至陪都,三载以来,一切登记发行手续,均符出版法令,一切言论报道,均符抗战建国纲领。并遵照新闻检政。二十八年六月先后经大部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通令各省县市党政机关保护。”新华日报社强调自身是合法登记的机构,理应受到保护。“本年二月又因流氓捣乱宪警拘捕卖报人员,亦经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批示,分令宪警查究,并予保护各在案。是本报之发行,全为法理政治所允许,并无非法之处。”对于新华日报成都分处书报部的被查封,《新华日报》表示了极大不满:“本报成都营业分处为推销本报之营业机关。曾在当地政府备案,准予设立。两年以来,并未闻有超出业务范围不法之事。乃竟被省会警局于二月八日突将该处查封。”《新华日报》指斥这种行为:“在政治为破坏国内之团结,在法律为侵犯人民营业之自由。此种破坏抗战压迫舆论举动,内则动摇抗战人心,外则使友邦惋惜,敌寇快意。本报为抗战,为团结,除对此种举动严予抗议外,理合备文呈请大部察核,即日函咨四川省政府,转饬省会警局启封,并乞依法保护,是为公便”。[11]此后,新华日报总馆又派郑心如持周恩来致张群和省府秘书长李伯申的亲笔信,向国民党当局交涉。四川省图审会自知理亏,查封事件的20 多天后,省会警察局前来启封。新华日报成都分处书报部重新开始正常营业。
四、日常图书杂志审查的实施
除了查封新华日报成都分处书报部的重大活动外,改组后的省图审会对图书杂志市场的日常检查也日趋严密,查禁的书刊数量猛增。根据1940 年12 月图审会的工作报告记录,本月省图审会对书籍原稿审查11 钟,杂志21 件。共计达到32 件。此外,还在成都市的各大书店查获了违禁书籍54 种,共计161 册。而所查禁的书籍中,共产党书籍首当其冲,是查禁的重点。其中包括斯诺的《毛泽东印象》、凯丰的《什么是列宁主义》《关于苏联共产党(布)党章修改的报告》、斯大林的《关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的报告》(戈宝权译)、潘汉年的《全面抗战论》、鲁平的《生活在延安》、徐特立的《抗战中的政治问题》、新华日报社编《新华日报社论》、陈原译著《一九一八的列宁》。另外还有一些左翼作家的作品,如俞士连的《最近的丁玲》、刘白羽的《五台山下》、立波的《晋察绥边印象记》、茅盾的《战时散文选》等。有时,查禁的标准让人有些匪夷所思,比如林语堂的《中国与中国人》也居然在本次被查禁之列。[12]
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处的成立,标志着全省书刊审查进入了言论限制更为严苛的时期。初到成都,陈克诚就与成都的图书业进行了一次《我对图审工作的态度及愿望》的谈话,毫不避讳地承认,必须对言论实施严格的管制。而有关图书杂志审查的基本原则,不外乎两点:“(一)是三民主义不容曲解,(二)为抗战建国不容破坏”。在这个基础上,“审查是审查原稿,是目前的纠正与防范,检查是检查已印书刊,是事后的取缔与制裁。”[13]国民党当局在一副谦和的外表下面,是对任何与执政党不同言论的黑暗管制。
陈克诚是新闻检查的老手。自他上任之后,对图审处的工作进行了以下一些调整。与图审会时期相比,图审处的机构组织和工作实效进一步强化。首先,高度重视对出版市场的调查。陈克诚认为,“一切工作之推进,先以调查实际入手”。因此图审处刚刚成立,他就组织人员,对“本市各著作编译人员,各出版机关,各书店,各印刷厂所等”实行了严密的调查,并“汇制表格”,记录在案。在此基础上,他将成都市“划分十个调查区,指定专员负责密查”;其次,陈克诚对图审处内部工作进行了重组,特别加强了图书检查工作。他重新制发了检查证,以改组和重建一个更加严苛的检查队伍;他还将各种“违禁书刊”制作成表册,“分发各书店”;此外,他还加强了与其他检查机构的合作,将邮电检查所查出的无检查证号码的书刊先行送达省图审处审查,“以杜反动书刊之流行”,并按月将该处所查扣和删除的文稿通知新闻检查所,“以免反动言论复见于报刊”。更为严苛的是,他将检查工作队划分秘密和公开两种。按照分组分区原则,一面轮流派人进行日常检查和每月一次的大检查,一面持续对市场实施秘密检查。[14]而整个检查工作都由成都行辕政治大队、宪兵和警察协助完成。经过他的一番大力改组,形成了一个由秘密检查和公开检查、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有固定人员参与的、由党、政、军联合执法的完整的图书审查机制和审查网络。陈克诚得意地称:由于图审处加大了对出版市场的钳制,各个出版机构的书刊已经无可逃避地“按照规定,一一送审”。[15]与过去的图审会时期相比,图审处时期的图书审查的言论管控在组织机制上更加紧密,在运行上更苛刻严格。四川省的图书杂志审查进入了一个更加恐怖和黑暗的时期。
为指导和协助省图审会更好地贯彻国民党中央控制言论、推进独裁统治的意图,四川省府时常直接插手干预书刊审查。四川省府指示省图审会:“惟查一般反动书刊,往往借各旧书肆为推销处所,故调查为肃清反动书刊之主要工作,该处应积极推行,勿得瞻徇。”省府要求图审处“于本年底将本市各新旧书店,及各寄卖书刊负责人姓名,及负责人是否国民党员,书店发售书刊种类,书店有无秘密推销反动书刊嫌疑等项,调查完竣,表报来府”。[16]此后,省府又指示图审处:“思想不纯刊物,应注意审查其内容,并将逾越范围之言论,摘录于工作报告表内,以便查考”。[17]在省府的督促和干预下,图审会的审查工作较从前更加卖力。在1941 年8 月图审处工作报告中,经审查准印图书原稿共6 种、经审查准印杂志原稿12 种、请示中央核办杂志原稿1 种、收到审查图书2 种、收到备查杂志5 种。[18]9 月、10 月,图审处删扣图书稿件1 种,11 月删扣杂志2 种。此后,有关图书审查的记录在档案资料中非常多。如查扣香港新生活书店发行《文艺的新方向》及自由世界出版社《美国扶日亡华大阴谋》两书。由富顺县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控告,查禁宣传苏联的《伊甸园外》1 种。审查《今日新闻》杂志,发现其内容“全为共党宣传”。[19]
除了查禁共产党书籍外,图审处还加强了对其他类型图书杂志的审查。图审处对《诗星》杂志2 集2期《你们六百四十五个》一文的审查意见认为:该文“对于路工待遇情形描写过甚,有碍役政之推行。”处置办法为:“依照修正战时图书审查标准,拟请勿于披露”。该杂志同期另一文《夏夜》的审查意见为:“强调后方民众之不安,亦足以影响抗战情绪”。处置办法同前。[20]1945 年4 月,图审处删改《朝华旬刊》《大义周刊》《东方周报》《新民周刊》《成都周刊》《天风周刊》《大学月刊》等杂志8 种,[21]1945 年5 月,删改《中学生杂志》等杂志5 种。[22]1945 年6 月,删改《成都周刊》等杂志4 种。[23]除了对书刊的原稿审查和图书市场检查外,图审处成立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工作内容,那就是对全市文化动态的监视和掌握。在成立之后不久,图审处就开始每月向省府报送有关成都文化界动态的报告。该报告汇集了成都教育、文化、新闻、出版、演艺等各界在当月发生的重要事件。包括个人动态、言论倾向、机构活动等方面,以便省府掌握成都文艺界情况,更好地控制言论。如1944 年12月的动态就包括:教育文化动态、文化界人士行踪及其活动、出版界及书店、剧坛一月、艺术界及其他等内容。基本囊括了文艺出版界的全部动态。[24]
四川是国民党战时图书杂志审查的一个重点地区。国民党不断调整和强化省图审会的内部组织和功能运行,在全省范围内逐渐编织了一张控制非常严密,审查非常严苛的图书杂志审查网络,以控制革命言论,压制民主进步势力。这种异常强烈的言论管制在全省知识阶层引发广泛的不满,导致后来重庆掀起“拒检运动”时,成都成为响应最早和最有声势的地区。
[1]四川省政府秘书处文件.图书审查及组织机构设立案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1.51.
[2]四川省图书审查委员会公函.图书审查及组织机构设立案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1.3.
[3]四川省图书审查委员会公函.图书审查及组织机构设立案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1.3.
[4]四川省政府秘书处文.图书审查及组织机构设立案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1.52—53.
[5]省市图书杂志审查处暨审查专员办事组织规程.各省市图书杂志审查处暨专员办事处组织规程卷[Z].成都市档案馆档案.全宗号38.4 目录.5772 卷.
[6]新华日报史学会成都分会编写小组.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分处史稿[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63.
[7]四川省会警察局代电.潘彰张电本报成都新华日报被警局查封请启封以重舆论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123.10—14.
[8]新华日报史学会成都分会编写小组.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分处史稿[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68.
[9]新华日报史学会成都分会编写小组.新华日报成都营业分处史稿[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67.
[10]四川省政府秘书处代电.潘彰张电本报成都新华日报被警局查封请启封以重舆论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123.3.
[11]新华日报社呈文.潘彰张电本报成都新华日报被警局查封请启封以重舆论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123.24.
[12]参见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三十九年十二月工作报告.图书审查及组织机构设立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1.105—111.
[13]陈克诚与成都市图书业谈话.新闻管理(四)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4571.62.
[14]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处三十年度七月十五日至三十一日工作报告.图书杂志审查及组织机构设立案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1.125—127.
[15]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处呈文.新闻管理(四)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4571.116.
[16]四川省政府指令.图书杂志审查及组织机构设立案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1.125—127.
[17]四川省政府指令.图书杂志审查及组织机构设立案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1.7.
[18]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处三十年八月工作报告.图书杂志审查及组织机构设立案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1.
[19]新闻查禁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4579.
[20]图书杂志原稿审查表.图书杂志审查及组织机构设立案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1.127.
[21]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处三十四年四月工作报告.图审处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2.120—122.
[22]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处三十四年五月工作报告.图审处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2.144.
[23]四川省图书杂志审查处三十四年五月工作报告.图审处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2.165.
[24]三十三年度十二月四川文化动态.图审处卷[Z].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全宗号民41.案卷号309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