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黄打非”: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出版产业为例

2013-01-30文/杨

中国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出版物文化产业知识产权

文/杨 毅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一种肇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的文化发展形态和文化现象,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目前主要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在我国,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2]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增强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因此,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以“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3]然而,由于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限制,国内的文化产业尤其是出版业方面,出现了数量不容小觑的低俗、盗版、淫秽色情等出版物,给文化产业的良好秩序、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我党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为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便成为党和政府常抓不懈的工作。那么,“扫黄打非”与文化产业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对这一问题进行学理层面的思考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施行“扫黄打非”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本文仅以出版产业为例,通过阐释“扫黄打非”与文化产业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扫黄打非”工作的纵深推进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学理依据并拓展路径。

一、“黄”“非”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危害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2001年3月,这一建议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所采纳,并被正式纳入全国“十五”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正式进入了党和国家政策性、法规性文件,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近10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文化产业这个 “朝阳产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

从我国的文化产业来看,一开始就面临着政策法规不完善、市场混乱、盗版不绝、高新技术创新不够等问题。在文化产业经营中,不少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甚至放弃社会效益。文化市场上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低级庸俗甚至宣传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商品和服务依然存在。这里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案例曾经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11月21日,一位普通的苏州女工给市委书记写信,反映其16岁的儿子经常逃课在家用电脑偷看黄色影碟,导致精神萎靡,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趋于堕落的边缘。全国“扫黄”办在督办案件过程中发现了这封信,立即以《一个母亲的呼吁》的标题在全国“扫黄打非”快报上全文刊登了这封信。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就这封信作出了重要指示。12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这位母亲的控诉信,标题是《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这位母亲的含泪控诉在全国引起了空前反响,社会各界强烈要求严惩制造和贩卖精神毒品的违法犯罪分子。[4]值得庆幸的是,那位母亲信中所控诉的生产黄色光碟的苏州宝碟激光电子有限公司已被新闻出版署依法关闭。主要涉案人员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黄色、低俗出版物,不仅严重腐蚀青少年灵魂,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而且极有可能会培养低俗文化消费群体,造成出版物文化层次整体性下滑。这种危害是深层次的,也是潜在、深远的。而非法出版物侵占出版资源,分割出版市场,抢夺消费者购买力,造成国家出版税收大量流失,严重妨碍了优秀出版物问世,加剧相关行业的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5]

所有这些,不仅背离了文化产业的正确方向,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抑制了文化原创精神。我们知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6]由此可见,制黄贩黄及非法出版活动已不仅仅是文化产业领域的丑恶现象,而是涉及多个领域、需要综合治理的突出社会问题。而“扫黄打非”(扫除黄色出版物、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工作正是肩负着清理文化市场、扫除淫秽色情等有害文化垃圾、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屏蔽查处互联网有害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障文化安全的重任,也因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保护神。从2006年到2011年6年间,全国共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4.97亿件,其中淫秽色情出版物9780.8万件,共关闭淫秽色情网站8.8万个。经分析判断,从2009年开始,各类非法出版活动进一步得到了遏制。我们可以通过下表中出版行业具体的数据来说明。

可以看出,伴随着出版总产出的迅速增加,非法出版物的数量在逐步减少。收缴的非法出版物的比重也是越来越低。这是一个乐观的现象。正是因为“扫黄打非”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新闻出版业在2011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大繁荣:新闻出版业营业收入达到14569亿元、增加值达4022亿元,图书出版品种和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总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7]毋庸置疑,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扫黄打非”是不可或缺的保护屏障。

二、“扫黄打非”对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

以“扫除黄色出版物、打击非法出版活动”为内容的“扫黄打非”行动,对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缕述如下。

1.“扫黄打非”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舆论氛围。但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在具体经营中出现了许多内容不健康或有害的东西,侵犯知识产权和非法出版的物品屡禁不止、屡查不绝,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8]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在坚持“扫黄打非”斗争的同时,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加以应对:首先,加大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正面舆论宣传力度,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不定期举行大规模的销毁非法出版物活动,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扫黄打非”重大活动、重要案件、动态信息通报等;其次,注重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积极建立网络沟通互动平台,发挥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论的发生;最后,为防范不良信息的传播,开展了重点整治互联网、手机媒体活动,加强了对微博、论坛、即时通讯群组等信息平台的管理。这些措施的施行,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文化产业的实施和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

2.“扫黄打非”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扫黄打非”工作的开展,净化了出版物市场,保护了知识产权,是有利于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品质文化产业战略。当代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但要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发掘和发扬,还应当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这样才能够促进国民素质全方位的提高。但是,在竞争激烈、机遇隐晦的国际市场,我国的文化产业目前还基本处于国际文化产业链条的低端领域,虽然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是我们的优势,但雄厚的资本与成熟的商业运作却是西方的强项。因此,在文化的自由市场,我们还处于逆差阶段。更为值得警惕的是,与文化产品逆差同时而来的,还有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念的侵入,其中包括黄色出版物、娱乐服务行业的违规经营,以及破坏社会安定、危害国家安全、煽动民族分裂等的非法出版物。因此,“扫黄打非”就成为我们净化市场、维护市场正常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国“扫黄打非”工作在查缴非法出版物、打击侵权盗版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仅2006年至2010年5年间,全国各级“扫黄打非”执法部门就收缴了各类非法出版物4.44168亿件(其中盗版音像制品3.3676亿件、盗版图书6433.8万件,盗版软件及电子出版物2650.5万件),破获非法光盘生产线28条,办理刑事、行政处罚案件9.6977万起,[9]极大地净化了出版物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健康、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3.“扫黄打非”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坏境,良好的市场环境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而知识产权的保护离不开“扫黄打非”工作。纵观文化产业的各行各业,几乎都涉及到了知识产权问题。文化产业是依赖于版权保护而生存的。在网络环境和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极为密切。[10]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出版发行业、新闻业、广播影视业、网络服务业、广告业、计算机软件业、信息及数据服务业等行业,形成了版权产业。版权产业不仅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也是知识产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版权产品也成为知识产权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目前来看,“整个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许多人对侵权盗版问题习以为常,认识不到盗版等非法出版活动对国家发展、对民族的创新能力的致命损害”。[11]我国开展的“扫黄打非”斗争正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保护知识产权的具体体现。自1994年全国“扫黄打非”机构正式成立至2011年年底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收缴各类侵权盗版出版物14.8616亿件,[12]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4.“扫黄打非”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在我国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这个角度讲,文化以及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最核心的构件。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的文化变革和文化发展日新月异。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和振兴的中国道路,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任务。因此,推进“扫黄打非”工作,为文化产业保驾护航,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迅速提升文化产业在我国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5.“扫黄打非”有利于节约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加工对象,为市场提供文化意义消费,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低,需求弹性大,产品附加值高,价值链长,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中华民族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国家,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之丰厚举世罕见,且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与自然资源匮乏和过度开采、后续资源不足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的严峻约束相比,形成了鲜明对照,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极为明显。以粗制滥造、无聊戏说甚至肆意亵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代价来换取市场成功,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破坏。至于那些靠盗版、剽窃和低成本复制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化产品,诸如“三俗”、黄色淫秽物品等都是文化产业的高污染物,其“占用了大量的文化资源,生产出来的却是严重污染社会文化环境和毒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垃圾。”[13]而“扫黄打非”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些极其庸俗的文化产品进行强有力的打击,节约文化资源。

6.“扫黄打非”工作促进文化产业掌握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4]我国的文化产业,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前提下,文化产业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产业。“扫黄打非”的目的,就是清除那些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产物,从根源上消除消极堕落和反动思想的思想根源,“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干净纯洁的土壤,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文化产业对“扫黄打非”工作的反哺功能

“扫黄打非”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而文化产业的繁荣又对“扫黄打非”工作具有反哺功能。

1.文化产业的繁荣可以为“扫黄打非”的持续推进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扫黄打非”工作与其说是一种行政执法,毋宁说是一种对产业服务过程的体现。行政执法不仅仅是对市场的净化,同时也应该具有为经营实体服务的职能。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其中的核心产业门类如出版产业,既具有大众传媒的特点,又是党和国家的宣传工具。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据统计,201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复制业实现总产出12698.1亿元,较2009年增长19%,实现增加值3503.4亿元,增长13%,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创历史新高。[16]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扫黄打非”工作的开展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扫黄打非”工作的开展,一些不健康、不正常的文化产品便会乘虚而入,不仅危害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影响出版产业的效益。但因为“扫黄打非”工作面临人员不足、资金不足、设备不足等实际困难,难免在工作中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影响“扫黄打非”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如何从产业利润中挤出一部分用于支持“扫黄打非”工作已成为出版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这一点高等教育出版社已走在了前面。高等教育出版社是“京版十五社反盗版联盟”的发起单位和现任理事长单位,自2000年成立专门的反盗维权机构 (2004年更名为法务部) 以来,每年用于支持“扫黄打非”的费用高达400多万元,至今已协助国家各级“扫黄打非”工作部门处理各类侵权盗版案件1000余宗,协助查缴并销毁了大量盗版高教社的出版物。通过出版产业生产单位之间的配合行动,极大地支持了“扫黄打非”工作。

2.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扫黄打非”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扫黄打非”工作表现为维护市场秩序、维护业界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是市场治理的行为。但由于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消费者的主体作用、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和发挥,以致“扫黄打非”工作常常得不到业界的充分响应、理解与支持。近年来,随着“扫黄打非”工作的坚持和力度加大,许多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如非法光盘生产线)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文化产业的发展得以迅猛起飞,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据统计,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比2009年增幅19%。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9万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17]这些铁的事实依据足以证明“扫黄打非”的不朽功勋,从而提高了“扫黄打非”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扫黄打非”是我国政府开展的一场斗争,事关社会风气的好坏,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的国际形象。可以说没有“扫黄打非”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运与国运的关系,从来都是兴衰与共,唇齿难分。[18]“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扫黄打非’,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离不开‘扫黄打非’”。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19]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0]

注释:

[1]戴廉.我国文化产业范围基本确定[J]. 望新闻周刊,2004,(25)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

[3][6][14][15][19][2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33,31,31,31-32,33,30

[4]桂晓风.抓好精神产品生产 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N].人民日报,2000-07-19

[5]慧光.“扫黄”“打非”——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上篇)[J].中国出版,1997,(11)

[7]周斌.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N].法制日报,2012-11-12

[8]杜勇.浅谈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2)

[9][12]根据柳斌杰等主编、中国出版年鉴社出版的《中国出版年鉴》(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公布的收缴数据统计

[10]李顺德.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J].中国经贸导刊,2002,(8)

[11]柳斌杰语.平书桥主编.“扫黄打非”工作实践与思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

[13]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胡惠林教授语

[16]柳斌杰等主编.中国出版年鉴(2011)[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1:156

[17]转引自罗旻.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北方经济,2012,(04)

[18]李长春.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J].中华英才,2010,(09)

猜你喜欢

出版物文化产业知识产权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2017年出版物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2015 年出版物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