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纪念《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创刊三十周年

2013-01-30本刊编辑部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年10期
关键词:国土资源矿产资源资源管理

■ 本刊编辑部

为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纪念《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创刊三十周年

■ 本刊编辑部

(一)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已经创刊30周年了。作为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会刊,《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由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和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30年来,我刊作为资源经济的专业期刊,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积极反映国土资源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总结交流地质矿产行业改革发展经验,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交流的阵地,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资源经济学科建设和技术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广大地矿工作者积极探索地质工作新体制、新机制和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为调动全行业的力量,促进地质矿产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应运而生,会刊随即于1983年创刊。30年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刊物多次更名,即由《地质技术经济研究动态》先后更名为《地质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地质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发行范围也由当初的内部发行,逐步扩大为国内外公开发行;栏目设置更加贴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并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实际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刊物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也随之不断扩大。2004年,本刊被遴选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跻身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之列。

本刊从1983年创刊之日起,就受到了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张同钰、温家宝、张文驹、贠小苏、张少农等同志先后担任学会及会刊负责人,为会刊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原地矿部部长朱训曾在1988年带头为本刊撰文指出:“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导下,加速开发矿业。要全面贯彻‘开放、搞活、管好’的方针,理顺国营矿山、集体矿山和个体矿山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立足国内,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有利有节地组织好矿产品出口创汇;既要大力‘开源’,更要重视‘节流’,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总量回收率的水平,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要进一步深化矿业体制改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宏观管理,改变条块分割的旧体制,调整矿产品价格等措施,增强矿业的活力,加强对矿业的统一管理。”原地矿部老领导,也是本刊创刊的倡导者张同钰副部长也为本刊撰文指出:“地质部门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资金——成果循环流动系统’”。原地矿部副部长、曾长期担任本刊编委会主任的张文驹同志,更是指出,要通过本刊的编辑和传导,把经济学引进地质工作,引进矿产资源管理。为此,他先后为本刊撰写论文50余篇。原地矿部副部长夏国治、张文岳、张宏仁、陈洲其、蒋承菘,也都曾为本刊亲笔撰文。会刊还凝聚了陈琪、贾芝锡、王希凯、赵成功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专家学者热忱奉献。

国土资源部成立之后,原副部长叶冬松在本刊创刊20周年之际,对本刊给予高度评价:“作为国土资源系统唯一的地矿经济专业理论刊物,20年来,《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贯彻国土资源管理的大政方针,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地矿工作实际,大力宣传地矿工作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成为广大地矿经济管理工作者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交流的园地,为培养地矿经济和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地质经济、资源经济学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原副部长贠小苏同志也对本刊提出要求:“要紧密结合以地质矿产经济为主的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牢牢抓住资源保障能力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直接面向地勘单位的生存发展与改革提高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与实践探索;要充分发挥咨询参谋作用,积极开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全力打造交流与合作平台,真正成为资源经济理论探索、改革发展研究、经验体会交流和育才树人的理想园地。”现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张少农同志,在本刊迎来创刊30周年之际也寄语:“切实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加强舆论引导,组织学术研讨,发挥期刊的学术研究平台、理论创新平台作用,把十八大精神宣传好,把中央关于国土资源的大政方针贯彻好。要以‘打造精品学术期刊’为工作总目标,优化栏目设置,做好重大选题策划,不断提升刊物质量,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政策宣传力度,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促进资源经济学科发展。尤其要围绕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大力宣传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宣传资源国情,及时总结宣传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经验。”

(二)

本刊创刊于1983年7月。起初,刊名为《地质技术经济研究动态》(简称《动态》),由地质部地质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技术经济及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即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前身)共同承办。它一诞生就受到了广大地质技术、经济和管理工作者的欢迎,发行量曾达到8000份。到1985年12月,《动态》总共出版60期,平均每月2期。

从1986年开始,为适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根据中国地质技术经济及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的倡议,《动态》改为《地质技术经济研究》期刊,公开发行,由研究会和原地矿部地质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现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在公开发行的第一期上,原地矿部副部长张同钰等写了创刊词,并题定刊名。张同钰就地质技术经济的学科性质和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发表了专题文章。他说:“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和研究,努力探讨和解决新问题。改革试点以来,一再证明:没有理论认识的明确性,就没有执行政策措施的坚定性。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切不可满足于按照规章、规范处理日常事务,疏于学习、懒于研究,又不重视应用研究单位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事研究工作的同志,务必不要浪费精力于空洞概念的大块文章中,不要脱离当前改革需要和地质工作发展中的丰富的实际问题。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地依靠科学研究,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认真地面向野外地质工作,为提高地质工作的成果和效益服务。”《地质技术经济研究》发行两年,出版24期。

1988年,为适应我国地质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地质经济学科建设的需要,《地质技术经济研究》更名为《中国地质经济》,张同钰副部长为刊物题写刊名并题词“为在改革实践中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经济学而努力。”原地矿部部长朱训题词:“加强理论研究,促进改革开放”。刊物的宗旨是:宣传我国地质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交流国内外地质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推进我国地质经济体制改革和地质事业发展,以及地质经济学科体系的建设。强调要努力做到:在风格上,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在内容上,重点反映地质经济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既能适应发展地质经济理论和指导实际工作的需要,又能基本满足以地勘行业为主、兼顾各方面不同读者的要求;在学术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贯彻“双百”方针,提倡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热烈讨论,大胆争鸣。《中国地质经济》发行6年,总共出版72期。1991年7月,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同志为本刊题词:“提高地质经济研究水平,为四化建设服务”。

1994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议》之后,期刊更名为《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理由是:(1)随着地质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地质经济的两大分支学科——地质勘查经济学和矿产资源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学术著作相继出版,学会更名为“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在我国矿产资源相对不足、供求矛盾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学会在进行地质经济研究的同时,应适当加强矿产资源经济的研究,以提高和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经济在社会宏观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3)要更广泛地吸收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的经济决策部门,参与和关心矿产资源经济研究,加强两大分支学科的建设,加速人才的培养。《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发行10年,总共出版120期。

2004年,随着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范围的扩大和管理内涵的变化,《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更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由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同志题写刊名。更名之后作为专业性学术刊物,重点反映4个方面的学科论著,即:(1)资源经济学,研究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发生的经济关系;(2)资源法学,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法制建设的治理原则;(3)资源管理学,研究“共有资源”(在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国,主要指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和方法;(4)资源产业经济学,研究各类资源产业的特有经济规律和经营管理制度,特别是地质勘查业的管理体制和制度。

综上所述,本刊历经三十年,四易其名,说明它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说明它贴近服务的对象、贴近我国地质工作、矿产资源工作、国土资源工作的实际,贴近广大地质工作者、广大矿产资源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这些贴近也充分体现在刊物设置的栏目上,本刊先后设置过:《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项目管理研究》、《经济理论探索》、《矿床经济评价》、《地质市场》、《地质经济效益》、《现代管理方法和应用》、《研究动态》、《译文摘登》、《讲座》、《发展战略研究》、《地质经济学学科建设》、《地勘单位经营管理》、《改革动态》、《学术争鸣》、《学会动态》、《矿产资源管理》、《地质勘查产业研究》、《多种经营经济》、《调查报告》、《队长论坛》、《青年论谈》、《地质技术经济》、《地质环境经济》、《地质矿产行政管理与法制建设》、《企业家论坛》、《国内外技术动态》、《企业家园地》、《来稿摘登》、《资源经济》、《技术经济》、《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经济》、《刊首寄语》、《领导讲话》、《厅局长论坛》、《国土资源管理》、《公益性地质工作论坛》、《学习与借鉴》、《加强地质工作论坛》、《资源产业经济》、《资源经济》、《资源行政管理与法制建设》、《热点评述》、《特约专稿》、《特别策划》等栏目。这些栏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地质工作、矿产资源经济和管理、国土资源经济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给各项管理决策和实际工作以有力的支撑。

(三)

理论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缺少实践的理论,常常陷入空谈。通过本刊发表的诸多论证,都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成果,对地质、矿产乃至国土资源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有的已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里仅列举几个实例:

关于地质成果商品化和地勘单位企业化。这是基于地质工作者的劳动也同其他生产性劳动一样,是创造价值的,这个价值是可以在社会上换回等量的货币。所以它使用的财政拨款,并不是单纯消耗财政,而是可以创造等量的乃至更多的价值。这个劳动在社会横向交易中,同样可以换回等量的价值,因此它具有商品的属性。而专业生产这个商品的主体,自然应当是企业化的单位,以便在市场上构成公平的竞争。竞争是推动生产的强大动力。正是这种商品化、企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促使当时拥有70万人的地质勘查队伍,在随后的政府财政相对减少对地质工作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横向开拓主业、并用剩余的生产力,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实现了同其他产业一样的同步发展。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拨款,只能满足地勘单位20%的生产能力,其余生产能力的发掘,全靠市场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得以存续。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由于地质工作实行了商品化和企业化,国家财政部门专门为地勘行业制定了《地勘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允许地勘单位在收入中取得的收益(收入减去成本),可以建立“三项基金”,即生产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这个政策直到现在,仍然是推动地勘单位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于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离,是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理论提出来的。根据这个理论,地质成果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的公益性地质成果,这类地质成果,你使用我也可以使用,而且增加的使用并不增加成本。因此它不可能通过市场提供,只能由政府财政提供。另一类是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在同一时间,我使用了你就不能使用,产生的收益只能独享。显然这类地质成果不能由财政资金直接提供,因为纳税人的钱不能无偿供给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企业享用。正是由于这种分类,才使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为随后到来的地质找矿突破战略、特别是为“整装勘查”,提供了基础地质信息支撑。同时这种分离,也使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得到了极大的加强。首先是各级政府通过基金、专项的形式,加大了地质找矿的投入,形成矿业权之后,通过市场招标,有偿转让。其次是矿业企业和非矿业但有实力的企业以及外资等,也前所未有地向地质找矿投入,有力地提高了国内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

关于建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如何理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的经济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早在1987年本刊就发表过杨鲁的一篇文章,提出矿产资源有偿占用的4个方面:“(1)地质勘查部门找矿、探矿的耗费补偿;(2)矿产资源耗竭的补偿;(3)绝对收益性质的资源补偿;(4)级差收益性质的优等资源补偿。”这4种补偿反映了矿产资源运作中的三种主要经济关系:第一,矿产资源所有者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者的经济关系;第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者和出资者的经济关系;第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者和当地生态环境拥有者的经济关系。(作者在文中指出:耗竭补偿是用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支出)这些重要论证,后来在矿产资源法的制定和修订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近几年,在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保证金艰难地推出,矿业权价款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益长期不到位的情况下,更感到矿产资源在勘查开发中的经济关系必须进一步理顺。这不仅关系到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权益保护问题,更关系到公共资源的收益公平分配问题。

关于找矿突破和地质找矿新机制的问题。这在理论上主要涉及到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市场、企业和政府的定位和相互关系。本刊在多篇论文中强调:(1)市场必须在矿产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找什么矿或不找什么矿从根本上说是企业内定的,不是由政府决定的。因为绝大多数矿产品已经市场化了,它的基本生产要素也必须接受市场配置,否则必然受到惩罚。对此,各级政府出资找矿所取得的矿业权,通过竞标出让,已经充分体现了这种需求;(2)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主体必须是企业,因为只有企业才能对市场信号做出灵敏的反应,同市场配置资源互相呼应。只有企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现金流,为地质找矿的源源投入,提供长效机制。其他主体的可以兴旺一时,但难以持久;(3)政府在地质找矿中具有主导作用,这一点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一方面市场不是万能的,对市场配置不起作用的领域,以及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利益,政府必须给予干预;另一方面开发矿产资源,要同地方及各个方面发生复杂关系,也必须由政府出面调解,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在理论上明确市场、企业、政府在地质找矿中的正确定位,对正在推进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和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这个宏观不是指土地管理本身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而是指整体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构成这个宏观管理调节工具,只有政府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利率、汇率、价格等,才能胜任,才能撬动各个领域。如今把土地政策也列入其中,这是对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工作的重大提升,必须在理念上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对此,本刊在热点评述中特别强调:“土地对调节经济总量、结构,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参与调控中,“决不能就资源管理论资源,而应胸怀全局、充分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发挥土地‘闸门’的威力。”

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和发展循环经济。本刊强调: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对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为重要特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从而达到以最小的资源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目的。这正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生态环境所追求的方向。必须认真学习,精心贯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本刊宣传的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推动循环经济在国土资源部门的贯彻和落实,起到了良好作用。

回顾30年走过的历程,本刊应国家改革开放而生,随地矿改革和资源管理事业发展而成长,在把经济学原理引进地质工作、矿产资源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前,期刊需要深入研究、倡导推动的任务很多,正如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姚华军所强调的:“第一要在宏观层面宣传好与资源环境相关的大政方针;第二要深化制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研究;第三要加深在国土资源领域市场配置资源问题的研究;第四要持续跟踪宣传和讨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五要积极主动跟进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第六要下功夫推进国土资源经济学科建设”。“风物长宜放眼量,天高地远任尔飞”。当今,这个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也为我们的期刊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战略机遇期。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解放思想,求索创新,努力把期刊办得更好。

F062.1

C

1672-6995(2013)10-0004-04

猜你喜欢

国土资源矿产资源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欢迎订阅2020年《国土资源信息化》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8)》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2016年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统计分析
矿业权出让转让及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审计主要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