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推动疾控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3-01-30李昌丁
李昌丁 陈 荣
(宁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宁海 315600)
随着近几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发,慢病防控形势的严峻,如何通过加强疾控文化建设来提高疾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疾控文化包含了人的信仰、情感、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精神理念,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由于其浓厚的历史性,容易被我们接受而产生共鸣。尝试在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的前提下,推动疾控文化建设,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伦理、道德理念,更容易形成中心职工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和工作态度,调动起全体职工对疾控事业的热爱,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疾控文化。
一、疾病预防控制文化的历史渊源
文化的切入点非常重要。疾病预防控制虽然发展才几十年,但其历史却源远流长,从《黄帝内经》、《温疫论》两本重要书籍中就可以找到疾病预防控制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据考证,其成书年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它奠定了中医药学思想,特别是奠定了防治思想之基础。它第一个提出了“上工治未病”,提出养生是医学的第一任务,而治病处于最低层次。总结起来就是:“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人,即是养生,治未病。疾病生成了,迫不得已,才去治疗疾病。这就是早期的疾病预防控制思想的雏形,蕴含于古代中医学的疾病预防理念。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理念提到治疗的对象是“形”,但是得到的效是“神”。“神”就是指调节,内经中提到了“气、阴阳、五行”,阴阳是调节,阳主动、阴主静,阳主调动、阴主节制,调动和节制就是调节。《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这种健康的生态医学理念正是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中不断发展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思想,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自身、遗传及周围环境等多因素存有关系,而我们个人所能防控的主要在于自身的行为。SRAS、H1N1的传染病的爆发流行,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恐慌,其实古代历史上就时常发生各种传染病,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疾病爆发时的惨状促使古人积极探索疫病的本质,形成了许多对疫病比较有特色的认识,自《黄帝内经》成书的战国秦汉以后,我国的传染病学不断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明朝著名医学家吴有性撰写的《温疫论》一书。
疾控工作中最核心的传染病防控的思想和理论,可以部分从吴有性的《温疫论》一书中找到相关的描述。对于传染病中的传染源,吴有性的看法在当时是非常有创新性的。在他之前,许多医学家仍局限于百病皆生于六气之说,更有一些把传染病流行说成是上天安排,而吴有性对这些观点予以了驳斥,他在序中写到“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这种异气为“戾气”或“杂气”,这一物质虽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嗅,但并非虚无缥缈,并坚信人力可以战胜传染病。
对于传染途径,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写到感染人体的途径有两个:“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所谓“天受”即“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是指通过自然界的空气来感染;而所谓“传染”,指通过接触患者而被感染,这种对疫病传染途径的科学观点,对现代传染病的隔离预防、空气消毒等措施有着极大的启发。
对于疫病流行的形式,《温疫论》认为可以成为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这其中所论及的“偶有一二人所患者”即为散发的流行疫病,而“某年某处众人所患之病”,则是大流行的流行疫病。由此可见疾病预防控制的各类思想与文化可以找到深厚的历史渊源。
二、传统文化与疾控文化价值取向的思考
价值观是疾控文化的核心,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是统一员工的价值观,提高整体的人文素养,培育和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中心精神,增强职工合力和中心凝聚力[1]。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自身文化建设中就明确了精神文化是疾控的灵魂,总结出价值观是疾控文化的核心,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把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回首历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通过“扬弃”使之与时代精神,如:科学发展观、三思三创紧密结合,创建符合疾控实际发展需要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宁海县疾控中心为了引导职工的价值观特开设了道德讲堂,每个月定期开展一次讲座,通过播放宣传片、专家授课、自由讨论等形式,感悟与学习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树立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绵千年,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要有继承性,疾控文化也应该有继承性,并在继承中发展。《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一些哲学的概念直接运用于医学中,它不同于牛顿力学开始建立起来的现代科学,而是以整体论、模型论、过程论为特征,是一种人文科学为特色的医学著作,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疾控文化建设学习与思考。
1.个体性与以人为本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都是有差异的,强调人的个体性,而不是普适的,这一点哲学理念与如今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谋而合。以人为本是疾控文化的本质要求,中心职工是疾控文化的主体和首要因素,是促进疾控事业最活跃的因子,正是因为个体性的存在,在建设现代疾控文化中需要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关注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进行问卷调查后,总结出在建设现代疾控文化中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把员工视为疾控文化的主体和首要因素,作为促进疾控事业最活跃的因子[1]。在疾控文化建设中,不能以“结果”为本或以“质量”为本,忽略了在整个过程中占有主导位置的“人”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将人“工具化”,将工作“程序化”。宁海县疾控中心积极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作用,每年定期召开全体职工代表大会,汇报中心各项情况,举手表决各项提案并收集全体职工对中心的意见,给予反馈或解决。在疾控工作中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感受到存在价值得到尊重,化“要我做”为“我要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职工群体的良性发展。
2.传统文化与工作态度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是可以感知的,是可以定性的,人的生命不是在实验室里实验分析的,不是可以用数字描述的,不是定量的,这里表达了传统文化中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疾控工作中常常需要制定各类的防控方案,应急预案,这些方案与预案的由来,并不能坐在办公室想出来,而应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考察、并因地制宜,这就要求我们疾控文化建设要养成职工兢兢业业、严谨的业务工作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把当前疾控工作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相配合,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以文化促修养,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准。
传统文化中还讲究“义”、“仁”、“精”、“礼”、“和”。“义”指淡泊名利,只有淡泊名利,才能从内心深处消除目前卫生系统绩效工资实施的负面影响,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仁”指要正确对待患者。宽厚待人,同情、关怀艾滋病、结核病、糖尿病、癌症等患者。
“精”指不断提高行业技术。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对业务知识,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勤于钻研,才能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慢病综合防治等工作。“礼”指谦和待人,“和”指以和为贵,疾控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要求中心职工之间,与各乡镇卫生院之间都要团结协作,互相谦让,通过共同努力推动疾控事业的发展。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疾控文化建设的再思考中就提出疾控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先进人才队伍[3],而学习传统文化对于疾控人员的素质与工作态度养成具有很大的帮助。宁海县疾控中心结合创先争优、三思三创的精神,要求中心职工每人写一句对工作态度的宣言,并在单位形象窗上墙,职工有年初的个人计划与年末个人小结,通过自我慎独与互相监督褒有中心职工良好的工作态度。
3.自强不息与创新发展
《黄帝内经》与《温疫论》这两本很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无疑是对作者本身不断创新与探索人类健康的最好诠释。黄帝内经的“上工治未病”开创了疾病防治的新的境界,而《温疫论》作者吴有性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家,他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治疗疫病的实践体会,通过对瘟疫病流行的详细观察,累计资料,透彻分析,编著成《温疫论》,创立了“戾气说”,无论是对传染病原物的认识方面,还是对疫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发病规律方面,都作了比较客观的论述,这种自强不息与创新发展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自强不息、创新发展,是时代精神“三思三创”的要点,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也正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泉源。疾控工作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建设疾控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这两种精神。从抗击SARS战役,防禽流感、防手足口病到抗震救灾,公共卫生应急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了疾病控制体制,考验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只有对以往的工作进行继承和创新,实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才能做到疾控事业的科学发展。宁海县疾控中心为应对公共卫生应急,每年举行1~2次演练,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建立了五星级档案,省级文明单位已通过多次复评,目前正在为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号,卫生强县、省级慢病示范区创建等前沿工作积极努力。
4.传统文化与和谐疾控建设的关联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种调和状态。“和”是中国文化最高的价值取向,以至于后来清代帝王就把宫殿取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交和殿。其实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协调一致的状态。《易经》写到“保合大(太)和,乃利贞”,提出了“太和”的观念[4]。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致中和”思想,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体现了保持机体动态平衡的预防理念[5]。
学习“和”的精神,创建“和谐疾控”是提高疾控队伍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和谐疾控目标的创建是一个民主、法治、诚信,充满创新活力,员工和睦相处,工作高效有序,利益关系协调的过程。这种“和谐”的疾控文化就可以从以上传统文化中找到深厚的渊源。宁海县疾控中心把和谐疾控的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起来,提出构建和谐疾控,疾控职工必须要深刻了解疾控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把当前疾控业务工作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相配合,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来养成自身工作与生活的良好态度与行为,提高业务能力,一起团结进取,为疾控事业不断奋斗。
5.传统文化与疾控学习氛围的养成
疾控文化的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在单位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学习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只有学习才能不断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发展的持续潜能。《论语》里说要“学而不厌”,我们在学习的态度上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的方式上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学习“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传染病慢病的防控业务能力,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宁海县疾控中心通过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疾控中心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了例如周五学习日、青年学术论坛等学习活动,有效提高了中心职工的业务与学术水平。金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探索疾控文化氛围的培育的工作中就提出要广开渠道建立平台,确立终身学习理念[6],本中心的周五学习日活动是一大特色,每周五下午开展,由各科室来交流工作相关的最新成果或各项基础专业知识,共同讨论,互相学习,养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6.传统文化与疾控文化归属感的建立
《黄帝内经》中认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人本身也是不能分割的。这种描述其实是对人个体化的一个补充,每个职工都是中心的一份子,是集体中的一员,让职工有集体荣誉与归属感,才能爱岗爱单位更爱生活。疾控的迅速发展就在近十年,我们在忙碌于搞项目、搞经济、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培养职工的中心文化归属感,让职工爱中心,增强集体荣誉感。宁海县疾控中心在开展业务工作的同时,还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每年踏青的三八节旅游活动,有发展职工兴趣爱好的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爬山、游泳等工会活动,有促进青年同事之间交流的团员活动,有学习党的精神、缅怀先烈的党员活动、五四青年节活动,还有春节晚会、节日聚会、趣味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以此逐步建立起职工的单位归属感。
在日复一日忙碌的工作中,我们可能会产生迷失归处的空虚与茫然。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先进技术的时候,却忘了去追溯自己的“根”。一个民族融于血脉的传统文化,牢记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个人和行业发展的根基,这才是我们的归属。疾控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只有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学习了传统文化中人本与和谐思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自强不息、创新发展与学而不厌的精神,才具有活力。
湖北省疾控在自己文化建设中写到:疾控文化应是我们疾控工作者前仆后继事业精神的凝聚,只有挖掘文化底蕴,才能总结出优秀疾控传统文化[7]。确实,文化是无形的手,文化是我们的“根”,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一部恢宏的史诗,结合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疾控才会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具有渗透性,成为中心广大职工最终的归属。
[1]禹金涛.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391~392.
[2]胡以非,刘洪明.对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7,7:45~46.
[3]姚海波.疾控文化建设的再思考[J].江苏卫生保健,2008,10(6):32~33.
[4]李顺民.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医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4):240~242.
[5]张之.多措并举,努力培育现代疾控文化[J].江苏卫生保健,2010,12(5):40.
[6]汤玉娇.试论疾控文化氛围的培育[J].江苏卫生保健,2009,11(6):30~31.
[7]齐朝晖.湖北省疾控文化建设与疾控事业的发展[J].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57~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