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的比较

2013-11-30胡祖明胡宏伟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家庭

石 静 胡祖明 胡宏伟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3)

一、引言

行为问题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通常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王秀珍,2006)。①具体说来,就是个体在智力与精神正常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与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悖离、且影响自身和社会环境的行为。儿童行为问题受到个体、家庭和学校等多层面特征的影响。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中国农民工已达到2亿,农民工子女则高达7000多万,包括1400多万的随迁子女和5800多万的留守儿童(凤凰网,2010)。②而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行为问题不断凸显。许多学者认为,农民工子女的行为问题比城市子女更为严重。因为与城市子女相比,农民工子女处于不利的境地:首先,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两地隔离,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护,难以获得父母应有的照料、关心和爱护,也难以和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难以获得情感慰藉(许传新,陈国华等);③其次,对于随迁子女来说,制度化的排斥使其教育边缘化、经济排斥使其心态边缘化、社会排斥使其归属感边缘化;再者,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更差,生活稳定性更差,赡养老人和抚育孩子的负担更重,这些问题更可能导致不良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这些境遇导致农民工子女爱与归属的需要通常都处于匮乏状态,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可能通过不良行为表现出来。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农民工子女的行为问题并不比城市子女的严重。我们的疑问是:农民工子女的行为问题是否真的比城市子女严重?如果是的话,农民工子女是否在行为问题的所有维度上都比城市子女严重?农民工和城市子女的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有什么异同?我们期望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对比研究,回答这些问题。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都指出,很多儿童都具有行为问题。截止到1993年,我国4~16岁的儿童问题行为平均发生率是10.5%~15.3%。④钟荧(2004)等采用 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父母问卷和康纳父母评定量表针对广州市142例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39.49%的儿童存在行为问题,且有59.86%的儿童社会能力低下。⑤程宇(2011)等对齐齐哈尔市702名学龄前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6.67%(男童18.56%,女童14.66%)。⑥这都说明,不同地区的儿童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问题,严重者还会导致社会能力下降。

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大多与其所处的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既有研究发现,家庭功能、父母婚姻状态、父母情绪问题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LoeberR(1998)发现家庭功能不良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显著相关。⑦Morton Beiser(2000)也通过研究证明,单亲状态、无效的养育、父母抑郁、家庭功能障碍是影响移民子女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⑧父母的婚姻状况也会影响子女的行为问题。离异、丧偶或再婚家庭的儿童比正常家庭的儿童更容易被学校开除,也更容易在每年的检测中被测出有情感和行为问题(Deboran A.Dawson,1991)。⑨

在上述因素的研究过程中,母亲可能是最具研究价值的因素之一。SteveSpaccarelli(1994)等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露出,母亲暴力对女孩自我报告中行为问题产生显著而独特的差异,但是对男生症状的差异却影响不大。⑩朱丽(2011)等应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两组母亲及其子女的对比发现,患有抑郁症母亲的子女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上述普遍性结论同样适用于农民工家庭。国外针对移民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因环境变化带来的焦虑、抑郁、自我认同与行为问题会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张少觐、王建国(2010)等通过对上海市区外来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实证分析发现,“家庭亲密度匮乏,矛盾冲突、双亲及亲子关系不良,家庭组织性差或无稳定规则的家庭,家庭文化氛围差,娱乐活动少都会导致子女不良行为增多”。除此之外,流动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还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最为突出;相对于家庭功能而言,人格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李晓巍,邹泓等,2008)。

通过以上既有文献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对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的行为问题的比较研究较少,部分研究结论只适用于特定群体。实证研究中过于注重家庭因素,而忽视了个人特征和学习成绩、同伴交往因素的影响作用。而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行为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个人、家庭、学校方面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两类不同群体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数据来源、研究设计与数据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2011年4月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和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主持开展的《武汉市共青团关爱儿童青少年系列调研》。该调查问卷共分为五部分,包括:儿童青少年自身及其家庭的一般情况、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儿童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儿童行为调查表和进城务工农民工朋友家庭社会融入情况。该调查选取我国中部城市——武汉作为第一级样本单位,运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心城区和远城区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中小学30所;然后在每个学校的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由学生监护人填写完成。

本研究以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为调查对象,共4574人,约有14%农民工子女具有心理行为问题。本研究研究采用Stata软件统计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

1.群体选取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城市子女”界定为父母具有武汉市户口,并且居住在武汉市,本身就读于武汉市小学或初中的儿童。“留守子女”是指在调查时点、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由于父母经济能力有限,只能将其留在武汉农村,委托(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代为监护,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随迁子女”是指跟随农民工父母迁入武汉市的,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

2.行为问题

因变量的选取,即儿童的行为问题通过家长版的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表)中五个维度之一——行为问题的得分情况来反映。用于测量儿童心理健康的量表有很多,如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但是,这些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条目多、评估烦琐、过分侧重于某些行为、不同评估者之间一致性较差等特点”。为此,英国心理学家Goodman对Rutter问卷进行修正,通过更新内容和增加有关儿童长处的条目,最终形成了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表)。该问卷较为简洁,有父母、教师和儿童自身三个版本,而且三个版本基本相同。目前,SDQ表在美国、英国、荷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于对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评估,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那该问卷在我国是否适用?是否具有同样的信度和效度?寇建华和杜亚松(2005)等人建立了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的上海地区常模,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发现分析结果与国外一致,可见SDQ表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可以在我国推广应用。因此,本文利用SDQ表对农民工和城市子女的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

行为问题维度包括5个条目,即经常发脾气或大吵大闹;一般来说比较顺从,通常是大人要求做的都肯做;经常与别的小孩吵架或欺负其他小孩子;经常撒谎或欺骗;会从家里、学校或其他地方偷东西。其中,第1、3、4、5四个条目按0分——“不符合”、1分——“有一点符合”、2分——“完全符合”三级评分,第2个条目则反向计分。总分在0~10之间,得分越高,说明行为问题越严重。具体分段标准为:如果得分在0~2之间(包括0和2),说明该儿童的行为表现正常;如果得分等于 3,说明该儿童的行为问题较为轻微;如果得分在4~10之间(包括4和10),说明该儿童的行为问题非常严重。在进行回归分析时,用“1”代表行为表现正常,用“2”表示行为出现了轻度问题,用“3”表示行为问题非常严重。

3.本研究中的影响因素

首先,农民工与城市子女的行为问题与其个人特征有关。不同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的子女,其行为问题存在差异;另外,是否独生影响着家庭教养方式,是否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活影响着孩子的品性,因此,它们也影响着子女的行为问题。子女行为与家庭和学校密切相关,所以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水平、母亲受教育水平等家庭特征和成绩等学校特征对其儿童亲社会行为也具有重要影响。故本文从这三个层面对农民工与城市子女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变量描述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该调查样本的年龄在5至17岁之间,其中54.17%为独生子女、50.79%为男性。从行为问题的各条目来看,经常发脾气或者大吵大闹、经常与别的孩子吵架或欺负其他小孩子、经常撒谎或欺骗的比例分别占到了33.92%、79.89%和25.46%;一般来说比较顺从,通常是大人要求做的都肯做的比例占到了78.98%,12.46%的子女会从家里、学校或其他地方偷东西。可见,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的行为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亟待关注。

另外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好,认为子女身体健康状况好、一般的分别为56.80%和41.15%,认为差的仅为2.05%。在调查样本中,多数子女(68.42%)都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活,绝大多数儿童家庭的收入在中等及中等以下,仅有 4.71%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多数儿童都生活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家庭关系不和谐的被调查者仅占 6.25%。多数儿童每天都能见到母亲,5.06%的儿童只能每年与母亲见两次面或者更少。在成绩方面,多数同学都处于中下游。在同学关系方面,和同学关系不好的比例仅占0.72%,说明绝大多数儿童都能与同学相处融洽,能较好地和同学交流沟通,这有利于儿童保持心理健康,不容易产生行为问题。

表1 变量描述分析变量变量取值(%)

变量 变量取值(%) 样本量 平均值 标准误 最小值 最大值1=几年 1 次(0.64)与母亲见面次数2=每年 1 次(1.70)3=每年 2 次(2.72)4=至少每月1次(4.88)5=至少每周1次(9.78)6=几乎天天见(80.27)4344 5.623 0.911 1 6 1=差(11.07)成绩2=中(66.62)3=好(22.31)4344 2.112 0.567 1 3 1=不好(0.72)同学关系2=一般(45.28)3=好(53.99)4284 2.533 0.513 1 3

四、实证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行为问题状况比较

下表对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行为问题的五种表现进行了描述。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条目“经常发脾气或者大吵大闹”中,农民工子女一点都不符合的百分比为65.46,完全符合的百分比为6.62,而城市子女这两种情况的百分比分别为66.94和5.03,可见农民工子女比城市子女更容易经常发脾气或者大吵大闹。

在条目“一般来说比较顺从,通常是大人要求做的都肯做”中,20.32%的农民工子女一点都不符合,11.82%的农民工子女完全符合,然而有22.02%的城市子女一点都不符合,8.58%的城市子女完全符合,可见农民工子女比城市子女更缺乏主观思考,更经常地盲目地信奉大人。

在条目“经常与别的小孩吵架或欺负其他小孩子”中,由下表的取值分布可以看出,城市子女比农民工子女更经常与别的孩子发生口角和攻击行为,可见城市子女比农民工子女具有更强的攻击性,由此可以看出,在该维度上,农民工子女比城市子女所表现出的行为更健康。

在“经常撒谎或欺骗”这个维度中,在农民工子女当中,一点都不符合、有一点符合和完全符合的百分比分别为72.73、21.78、5.49,而在城市子女中,这三个百分比分别为 77.02,17.94和5.04,由此可知,总体来说,城市子女比农民工子女更为诚实。

在“会从家里、学校或其他地方偷东西”的维度中,86.18%的农民工子女和89.43%的城市子女分从未有过这种行为、偶尔有这种行为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比例分别为 10.19%和7.27%,经常有这种行为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比例分别为3.63%和3.31%,可见农民工子女较城市子女更为经常地有偷窃的行为。

由上述可知,在“经常发脾气或者大吵大闹”、“一般来说比较顺从,通常是大人要求做的都肯做”、“经常撒谎或欺骗”和“会从家里、学校或其他地方偷东西”这四个维度中,农民工子女的问题都比城市子女严重;只有在“经常与别的小孩吵架或欺负其他小孩子”这个维度中,城市子女的问题比农民工子女的严重。说明,总体来说,农民工子女的行为问题比城市子女更为严重。

(二)“农民工”与城市子女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对比研究

为了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时能够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作者以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行为问题为因变量,性别、年龄、独生子女等12个变量为自变量,分别利用OLS和Ordered Probit两个模型进行回归。当对行为问题分数加总而不分段时,将行为问题分数视为连续变量,采用OLS模型;当对行为问题分数既进行加总又进行分段时,行为问题是一个定序变量,采用Oprobit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农民工”与城市子女行为问题状况比较

各因素对两类子女影响的相似性表现在:1.在OLS模型下,年龄对两类子女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OrderedProbit模型下,年龄对两类子女的负向影响都并不显著。说明,年龄对两类子女的行为问题的负向影响不稳健;2.较高的家庭经济水平促进两类子女良好行为的发展,但是作用并不显著;3.经常做家务活对两类子女都有着负向、显著而且稳健的影响,即儿童越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活,其行为表现就越良好。

中国共产党的自信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力量比较弱小,面临恶劣的环境和严峻的考验,革命斗争经验缺乏,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等还未经过实践的充分检验,如此残酷的现实无法直接反映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自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革命激情和自信主要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来自对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执着追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便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各因素对两类子女影响的相异性表现在:1.性别和与母亲见面频率都正向影响农民工子女的行为问题,但是对于城市子女的影响却都是负向的。即农民工中子女中男性行为问题比女性严重,城市子女则相反。在农民工子女中,与母亲见面频率越高,行为问题越严重,在城市子女中也相反;2.在两个模型下,独生子女对农民工子女的回归系数正负不一致,因此,其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独生子女对于城市子女的影响是负向的;3.身体健康显著负向影响两类子女的行为问题,即身体越健康,儿童行为问题越少,不过对农民工子女的显著影响并不稳健,对城市子女的显著影响是稳健的;4.家庭结构,即是否单亲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是负向的,也就是说,单亲家庭的行为问题比非单亲家庭的农民工子女更为严重。家庭结构对城市子女的影响则也需要进一步研究;5.较高的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农民工子女行为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城市子女则有一定的相反作用;6.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同学关系能够显著且稳健地促进农民工子女良好行为的发展,二者对城市子女的良好行为也有促进作用,但是并不显著;7.成绩对于农民工子女行为问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在OLS模型下回归系数为负,在Ordered Probit模型下回归系数为正。良好的成绩对于城市子女良好行为的形成则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资料,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行为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儿童的行为问题较为严重。最为严重的是“会经常与别的小孩吵架或欺负其

他小孩子”。儿童缺乏主见的情况也非常严重。此外,儿童青少年的情绪控制较差,有较多的儿童青少年会“经常发脾气或者大吵大闹”。不过,多数孩子都是诚实的,在“经常撒谎或欺骗”和“会从家里、学校或其他地方偷东西”两个条目中,尤其是后一个条目,“有一点符合”和“完全符合”的比例不是特别高。

表3 “农民工”和城市子女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从两类家庭子女行为问题的比较来看,农民工子女比城市子女的情绪控制更差,更容易经常发脾气或者大吵大闹;农民工子女比城市子女更缺乏主观思考,更经常地盲目信奉大人;农民工子女比城市子女更不诚实,更为经常地撒谎和欺骗;农民工子女较城市子女更为经常地有偷窃的行为。这些都可能是因为农民工对其子女疏于照顾和管教,此外,农民工子女尤其是留守子女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造成亲情缺失,而亲子关系是人类中的最亲密、最无法代替的情感,它的缺失会给双方尤其是子女带来很大的心灵创伤,由此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进而导致行为问题的产生。但是,在条目“经常与别的小孩吵架或欺负其他小孩子”上,农民工子女比城市子女所表现出的行为更健康。这说明农民工子女经常处于被欺负的低位,而城市子女扮演的则是欺负农民工子女的角色。这凸显出农民工子女的弱势地位。

从影响因素来看,这里有几点发现值得讨论:

第一,身体健康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的行为问题的影响都是负向的,即子女身体越健康,其行为问题就越轻微,反之,则行为问题越严重。不过,这种影响对于城市子女更为显著,更为稳健。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子女更多地为独生子女,他们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而且城市子女的生活条件较农民工子女好,因此,他们更可能被娇生惯养,很多城市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总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把孩子当作“小祖宗”供奉,而不注重孩子意志力、独立精神等的培养。所以,这不仅导致了城市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导致了其较差的耐受力,一旦生病或者身体不舒服,就比农民工子女更容易产生乱发脾气或者大吵大闹等不良行为。

第二,无论是对于农民工子女,还是城市子女,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活对两类群体行为问题的影响都是负向的,而且这种影响非常显著,也非常稳健。这是因为在孩子能力的范围内,让孩子做家务活具有以下好处:(1)能够为孩子提供尝试成功和失败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2)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精神,使他们能够有自己的想法,不会一味盲从父母;(3)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也越来越强,懂得个体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良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也应该由自身承担;(4)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使孩子更加明确正确与错误的行为。因此,越经常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孩子具有更强的耐受力、独立性和责任感,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出现行为问题的几率也更少。

[注 释]

① 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2006,15(7):667~668。

②凤凰网.进城农民工数量2亿子女教育问题如何解决[EB/OL],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tfzg/detail_2010_03/26/406817_0.shtml,2010-03-26。

③ 许传新,陈国华等.亲子关系:“流动”与“留守”子女的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1(7):64。

④ 忻仁娥.儿童行为问题概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3,8(6):330~332。

⑤ 钟荧.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8):715~716。

⑥ 程宇等.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及饮食关系的探讨[J].论者.2011,40(8):88~90。

⑦Loeber R,Stouthamer,Loeber M.Development of Juvenile Aggression and Violence:Some Common Misconceptions and Controversies.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2),pp:242~259.

⑧Morton Beiser,Feng Hou,Ilene Hyman,Michel Tousignant.Poverty,Family Process,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Immigrant Children in Canada.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0,Vol.92,No.2,pp:220~227.

⑨Deboran A.Dawson.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ren's Health and Well-Being:Data from the 1988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on Child Health.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1,Vol.53,No.3,pp:573~584.

⑩Steve Spaccarelli,Irwin N,Sandler,Mark Roosa.History of spouse violence against mother:Correlated risks and uniqueeffects in child mental health.Journalof Family Violence,1994,Vol.9,No.1,pp:79~98.

[1]凤凰网.进城农民工数量2亿子女教育问题如何解决[EB/OL],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tfzg/detail_2010_03/26/406817_0.shtml,2010-03-26.

[2]Deboran A.Dawson.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ren's Health and Well-Being:Data from the 1988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on Child Health.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1,Vol.53,No.3,pp:573~584.

[3]Harris,K.M.The Health Status and Risk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in Immigrant Families.In D.J.Hernandez(Ed.),Children of Immigrants:Health,adjustment,and Public Assistance.Committee on the Health and Adjustment of Immigrant Children and Families,Board on Children,Youth,and Families.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8.

[4]Loeber R,Stouthamer,Loeber M.Development of Juvenile Aggression and Violence:Some Common Misconceptions:and Controversies.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2),pp:242~259.

[5]Morton Beiser,Feng Hou,Ilene Hyman,Michel Tousignant.Poverty,Family Process,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Immigrant Children in Canada.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0,Vol.92,No.2,pp:220~227.

[6]Rotherham Borus,M.J.Adolescents'Reference-group Choices,Self-esteem,and Adjust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59),pp:1075~1081.

[7]Schriver,M.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MA:Allyn & Bacon,1998.

[8]Steve Spaccarelli,Irwin N,Sandler,Mark Roosa.History of spouse violence against mother:Correlated risks and unique effects in childmental health.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1994,Vol.9,No.1,pp:79~98.

[9]Takac,M.Problems of Immigrant Children.Gothenburg:City Council,1976.

[10]Zill,Nicholas,and J.Peterson.Marital disruption and the child's need for psychological help.Report prepared for NIMH,1983.

[11]程宇等.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及饮食关系的探讨[J].论者.2011,40(8):88~90.

[12]寇建华,杜亚松等.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父母版)上海常模的信度和消毒[J].上海精神医学,2005(1):25.

[13]李晓巍等.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54~59.

[14]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2006,15(7):667~668.

[15]忻仁娥.儿童行为问题概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3,8(6):330~332.

[16]许传新,陈国华等.亲子关系:“流动”与“留守”子女的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1(7):64.

[17]张少觐等.上海市区外来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5):338~339.

[18]钟荧.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8):715~716.

[19]朱丽等.抑郁症母亲的养育方式及其子女的行为问题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1,15(7):867~869.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家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