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所实施的护理体会
2013-01-30王迎春
王迎春
针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所实施的护理体会
王迎春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指因脑血管破裂或脑血管阻塞,引起脑及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脑组织结构或功能严重损害的疾病。心理护理作为一种特殊的护理方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心理护理的目的是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与运用技能来积极影响,改善患者的心身状态,协助患者消除影响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使患者能在最佳精神状态下接受各种治疗和检查,认可和接受各项护理,早日促进心身康复。
脑血管意外;心理变化;护理;脑卒中患者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及多发疾病,也是危害人们健康几大疾病之一。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呈年轻化。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下降、语言障碍、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出现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抑郁等严重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障碍严重程度会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障碍类型,适当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1],积极努力消除不良心理因素,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有着不可估计的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2例为2011年12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男48例,女34例;年龄35~80岁;缺血性脑卒中80例,出血性脑卒中2例;所有病例均排除精神病史、精神病家族史。大专以上学历19例,高中学历30例,小学学历33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磁共振(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1.2 方法82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抗抑郁治疗,增加心理康复护理措施。对起病急、病情重、肢体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准确评估心理状态,对表现出情绪低落、缺乏主动性[2]、绝望甚至产生自杀意识的患者实施全程监护。
1.2.1 急性期的护理首先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安全、舒适、整洁的医疗护理环境,对待患者必须一视同仁,要诚恳相待,并以自身娴熟稳练的技术、过硬的职业道德修养去感染和影响患者,使患者从心理上感到安全与可信赖,化担心和疑心为放心和舒心[3],促使患者早日恢复机能。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诉说,详细收集资料,与患者或家属交谈时要有亲和力并态度和蔼,准确真实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4],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思维方法和错误信念,鼓励其放弃对自身破坏性的观念和情绪,从而缓解负面情感压力。帮助患者和家属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减少和避免心理应激,消除顾虑、悲观、失望心理,克服自卑感,提高适应能力。
1.2.1.1 在护理中要尊重和照顾患者的感受,不了解或否认病情的患者,要耐心地给予情感上的疏导,将临床目的、方法、意义、远期疗效和注意事项都适当的给患者讲解,尊重和保护患者的自尊心,取得患者的合作。不可随意或勉强改变患者的习惯和嗜好,要给予语言上的安慰、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支持,以取得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
1.2.1.2 对急躁不安情绪波动度较大的的患者要给予积极的引导,讲解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指导患者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引导其扩大兴趣,陶治情操,增添乐趣[5];消除心理压抑和急躁情绪,避免诱发本疾病的因素。
1.2.1.3 对于疑虑重重又灰心丧气的患者,应找出根源给予真诚的鼓励和安慰。积极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运用专业心理学知识[6],启发和引导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使其精神饱满、乐观,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恢复期护理护理人员多深入病房与患者交流沟通,告诉患者不良的情绪会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会有加重疾病的危险。对因肢体瘫痪、自理能力下降而产生负面情绪与不良行为的患者,要帮助其完成患者角色转换,放松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可鼓励患者适当参与娱乐,充实生活内容,增加生活乐趣,分散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7]。要正面鼓励并及时赞赏患者的每一次进步,在康复训练中对患者的配合及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语言行动上尽量避免损害患者的自尊心,耐心对待患者日常生活及进行康复治疗时出现的情绪反应,以利于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 体会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其严重后果在于其高致残率,同时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焦虑等,致使死亡率增加。提高对脑卒中认识,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并进行系统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8]。护理人员要有专业的心理护理基础知识,要针对患者的心理,主动给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及意义,让患者知晓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让患者懂得若不主动训练将导致前功尽弃。鼓励患者切勿悲观,只要坚持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完全可使病情逐步好转,相反,会使病情反复或恶化。
心理护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患者潜在的心理资源,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挖掘心理康复的潜在能力,及时纠正患者的各种心理障碍,鼓励和帮助患者度过精神危机,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处理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有利于患者恢复抑郁的情绪,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多开展和加强主动性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 李朝辉.中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25:71-72.
[2] 王藕儿.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8, 24(4):667-668.
[3] 张捧玉,白炜炜,王桂玲,等.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近期康复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8(6):314-340.
[4] 楚平华,闫景新.休闲娱乐康复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9):2381-2382.
[5] 邹立.卒中后抑郁早期药物干预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对照研[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08-3509.
[6] 郭永萍.脑卒中病人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09,10:897.
[7] 周维金,王玉琴,崔利华.脑卒中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2):124-127.
[8] 倪晓春.脑卒中后抑郁症心理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5(5):268.
R473
A
1673-5846(2013)09-0468-02
吉林省洮南市中医院,吉林白城 1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