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党史研究要现代化、科学化、社会化

2013-01-30张静如王洪妮

中共党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党史现代化方法

张静如 王洪妮

(本文作者 张静如,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洪妮,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5)

党史研究要现代化、科学化、社会化,是适应时代发展而提出的科学命题。在2000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召开的会议上,张静如初步阐述了这个问题,并在2000年第6期的《北京党史》杂志上刊发。现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论述。

一、党史研究要现代化

1.要实现研究理念的现代化。知先于行,党史研究一定是以某种理念为指导展开的,因此有了理念的现代化才会有研究的现代化。(1)要做到研究理念的现代化,必须以现代化的理论为指导而展开研究,即以最高层次的现代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06页。正是这种开放性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保持长久与旺盛,也才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被称为最高层次的现代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客观规律的揭示,提出了相对真理理论、任何事物都包含正反两方面的矛盾论,以及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观点。这些规律的总结本身就是开放的,提出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更加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无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是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所体现的继承与发展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也注重对未来的展望,深刻地指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在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这一展望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这种愿景的实现其实是实践发展的需要,必须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马恩关于未来展望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要实现研究理念的现代化,必须明白这样一点: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近代中国革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之后开始的,但是它根植于封建社会之中。早在明朝末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文化观念也对封建的价值观形成了冲击,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越来越容纳不了新的生产力,并且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才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根基。外来的资本入侵,一方面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剥削劳动人民、压迫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近代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催化剂。本来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应该是由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软弱和妥协,中共带领广大无产阶级接过了领导革命的重任。由此可见,中共的诞生导源于我国近代生产力发展、导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在共产党成立之后,无论是土地革命,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建设,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抑或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作出的各种决策。在党史研究中只有深刻了解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党的密切关系,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只有秉持这种现代化的研究理念,才有益于党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2.要实现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理念需要求助于方法才能付诸实践,因此现代化的指导理念必须通过现代化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到具体展现。这里所说的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对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研究者来说,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因为它是经久不衰的研究方法,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当然,在实际研究中,还应该借助于其他具有现代性的研究方法。这方面不是单指那些以前很少使用的新的研究方法,也包括很早之前就存在,只是后学的研究者很少用到的具有现代性的方法。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搜集资料方法,二是处理资料方法,三是内容研究方法。在搜集资料方面,主要是查找原始档案、文件、报刊、人物文章和著作、日记、回忆等。可以把查找的材料输入电脑以备用,如果是大型题目也可以编成资料集以供自己或别人使用。研究比较近的历史问题,还应该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这些方法并不是新兴事物,毛泽东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曾经深入寻乌和兴国等农村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写出《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这样现实性强、史料充分的文章。但是这些方法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因为问卷的填答者,访谈、田野调查的对象是时代性的,这样就使得这些研究方法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社会史研究方面,问卷、访谈、田野调查更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当然,使用这些资料一定要慎重,它们同回忆性资料一样,难免会受到当事人的主观意愿的左右。在处理资料方面,主要是考证、辨伪、校勘等。比如,日记属于第一手资料,一般可直接使用,但也需要参照一下其他史料。尤其在战争中写的日记,往往可能是追记,使用时需要慎重。在内容研究方面,主要是进行辩证的分析,即从不同性质矛盾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同时,也可以引用一些数据,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增强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例如考察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心,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将其政府工作报告输入SPSS软件(调查统计等行业的统计分析软件)中,考量主要词汇的出现频率,并结合报告内容来展开分析。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例如研究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问题,就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就可以将教育学的知识与党史相结合展开研究。

3.要实现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方法还需要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加以辅佐。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就是要实现研究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资源的共享。目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史研究室都建有自己的网页,网站上可用的党史资料也较为丰富,不仅有快讯报道,还有本地区的史料性资料。比如中央党史研究室创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网,“新闻聚焦”板块就会在第一时间发布党中央及各地方的最新动态;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网站,“党的会议”板块记录了从1920年北京党的早期组织至1982年北京市委召开的主要会议情况;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网站,“资料中心”板块刊载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二卷等主要党史书目的电子版。这样不仅有利于群众更好地学习党史,也有利于群众了解党史研究室的日常具体工作。但是,这些网站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原始性的一手资料较少,比如党的决议、政府文件等,现有的可用资料都是经过编辑加工的。另外,网站还存在着更新不及时,部分资料时间不匹配,个别板块不完善等问题。而各市委及县委的党史研究室则大多没有自己独立的网页,信息发布、资源共享都存在一定困难。

二、党史研究要科学化

历史最宝贵的品质在于真实,因此党史研究的科学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地对待党史,实事求是地编写党史,实事求是地反映党史的真实面貌。

1.要做到研究规划的科学化。任何研究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党史研究也不例外。要做到科学规划,最基本的就是要对党史学史有比较清晰的把握,了解以往的研究都解决、考证了哪些问题,以免出现白花力气、重复劳动的现象。比如关于“渊泉”是不是李大钊笔名的考证,在我国学界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搞明白“渊泉”是陈溥贤而并非李大钊,但是有的国外学者在90年代中后期再次提及此问题。通过对党史学史的了解,也可以避免资料引证有误的现象,比如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具体发表时间问题,经过考证发表时间应该在1919年9月以后,但是后学的研究者,尤其是中共党史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引用的时候仍按1919年5月使用这篇文章。同时,对党史学史的把握,也有助于了解自己研究的问题或领域是否有继续下去的潜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样既可以避免研究无题可选的尴尬,也可以避免研究蜻蜓点水、不连贯不深入的问题。比如,彭明是研究五四运动时期历史的专家,这是党史学界公认的。他的《五四运动史》是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但是,任何人的研究都不可能穷尽历史问题,仔细研究彭明有关五四时期历史的著作,就会发现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研究。在具体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科学的规划,了解研究的一般先后顺序,才能更有效地得出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研究某一个人物,一般都是先从他的生平年谱入手,再研究他的文章,然后是别人对他的评价,进而研究他在党史上的贡献、地位等问题;而研究某一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都是从理论提出的背景研究起,再阐述理论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是理论的影响、价值等。当然研究不一定完全遵从这个套路,但是这个程序还是相对较为科学、经得起检验的。

2.要做到研究内容的科学化。有了科学的规划不能保证一定有科学的研究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内容的选择问题:(1)要选择史料充分的内容研究。党史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一样,面临着创新难的问题。于是,很多党史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为了求“新”就去研究一些前人很少涉及的人物、事件。可以这么说,就目前党史研究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没有新的史料、档案被挖掘的前提下,那些研究很少的问题不是史料有限就是研究的意义不大。对于后学的研究者而言,选题的价值可能不好把握,但是选题的史料情况是“一目了然”的。党史研究是以史料为出发点,也是以史料为立足点的,史料是阐述文章内容、做出判断的基础。一个没有充足史料做支撑的题目,必然不会是一个科学的党史研究选题。比如要研究某个人物的思想,最基本的就是从他的文章入手,因为一个人的作品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如若在现有史料中该人物的文章很少,甚至没有,那基本上这个人物暂时就不适合研究。(2)要选择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研究。所谓有意义的问题,并不是单指影响全局性的历史问题,具体的、小的、乍看与全局关系不大的问题也要研究。不仅如此,无论大的还是小的问题,有关的细节都要研究。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科学结论。但是在研究中千万不要将着眼点放在猎奇、揭秘上,为挖掘“八卦”而研究党史,那就不好了,而且得出的结论也不会是科学的。

3.要做到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这方面最根本的是需要具备科学的研究态度,即坚持党史研究的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党史研究是在党的领导下展开的,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性是党史研究者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而科学性则是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发展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党史研究必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重视一手材料。研究者应该重视对一手材料的研究,不要为了图省事就抄二手、三手材料,这样抄来抄去,一方面容易出现史料基本内容引用有误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由于不了解史料在原文中的本来意义而造成的引用不当的问题。比如,有一个学者本来不是研究历史的,不知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对历史问题发生兴趣,这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看原始的一手材料。但是,这位学者没有看过《新青年》等五四时期的史料,只是从彭明、丁守和的著作中转抄一些材料,结果这些材料与该学者要论证的问题并不完全相符。即使占有大量一手材料,也要注意材料的使用问题。要避免验证性偏见,即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使用材料,只使用符合自己想法的材料,只摘取能够验证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很难做到科学。(2)要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党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越来越多档案材料的披露,用现有的理论研究党史局限性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利用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性研究。现在利用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党史已经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更有说服力。比如研究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左”倾思想的来源问题,除了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外,学者们也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心理的变化——复仇与拼命的心理占据上风,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采取了许多冒进的行为,并最终使这种情绪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而研究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原因时,也联系到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而形成的急于求成的心理,为了尽快改变现状,在看到新中国头十年取得的较大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赶英超美”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利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的综合性党史研究对于党史研究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在党史研究中要避免矫枉过正,即为了纠正误解者的言论而一味强调党的正确性。现在社会中的确存在不少对党的误解和偏见,尤其是在看到党内腐败问题相对比较严重、一些民生问题尚待解决的时候,这种误解和偏见尤甚。许多研究者为了纠正这些误解和偏见,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味地强调党的伟大、光荣、正确,甚至对党确实犯过的错误也不敢实事求是地指出和批评。这样不仅不会消除误会,反而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使得党史研究的可信度、科学性下降。消除误解与偏见的最好方法就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研究党史。

三、党史研究要社会化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意义在于为社会服务,党史学科也不例外。党史研究要面向社会,联系实际,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为社会服务。

1.要进行历史论证,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研究是以厘清历史为出发点,以为现实服务为最终归宿的。党史研究的历史论证功能就是要把共产党从成立至今的历史进程搞清楚,把整个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以及人民群众的作用搞清楚,把这个过程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及其社会效果搞清楚,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进而为现今党和国家社会问题的解决、政策的制定、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参考和借鉴。比如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总结”这个课题,就是通过研究党在历史上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民生问题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政权的稳固、与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息息相关,因此在现今要重视民生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此外,这项研究还要为今天党和国家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借鉴。总之,研究者只有充分认识到党史研究的历史论证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党史研究的社会化。

2.要占领宣传阵地,对群众进行党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现党史研究成果的大众化。这方面常常被研究者忽略的,是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研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现在的党史研究中很少体现,很不应该。加强民众史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真实地反映党的历史,也会让普通大众产生一种共鸣感,在党的发展过程中找寻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增强对党的认同。民众的认同感增强,是实现党史研究成果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对群众进行党史教育取得成果的一个重要基础。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党的历史,还需要做到党史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因为毕竟社会大众的文化层次高低不同,年龄长幼有别,所能接受的形式也各有不同。比如现在倡导的“党史进校园”活动,就是针对青少年而进行的党史教育。中央党史研究室也同步主编发行了一套《青少年学习中共党史丛书》,这是一部面向青少年的中共党史学习读物,其意义很深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党史颂歌》 (小学生读本)以“三字经”的形式浓缩讲述了建党90年来的历史进程,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可读性较强的形式宣传党史知识,比如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可读性极强,全书将党的历史融会贯通,用一种新的视角展示了党的发展历程。另外,党史研究成果的大众化还需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向广大民众宣传教育,使党史宣传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党史研究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社会化是永不过时的课题与任务,党史研究工作者也要时刻具备这“三化”的意识,只有这样,党史研究才会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也才会被更多的民众所了解和接受。

猜你喜欢

党史现代化方法
第一次学党史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