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2013-01-30张景彤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喹诺酮致病菌类药物

张景彤

儿童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张景彤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临床用药在儿童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并提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应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细菌感染患儿112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并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结果1120例患儿中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患儿有140例,不良反应率为12.5%,其中神经系统反应45例(32.14%),全身发热15例(10.71%),头晕14例(10.00%),头痛11例(7.86%),面色苍白5例(3.57%),呼吸系统反应48例(34.29%),胸闷25例(17.86%),呼吸急促23例(16.43%),消化系统反应47例(33.57%),恶心21例(15.00%),呕吐15例(10.71%),食欲下降10例(7.14%)。所有患儿经及时治疗及护理后不良反应症状均消失。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通过对患儿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可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儿耐受性及治愈率。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措施;儿童临床用药

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于抗菌治疗药物,与其它抗菌药物不同,喹诺酮类药物对细胞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菌DNA螺旋酶结构,从而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导致细菌不能正常分裂生长,从而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1]。本药物由于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的硬性,因此能杀灭多种致病菌。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及抗菌活性,因此近年相继被广泛用在临床抗菌治疗中,使其耐药性增加,增加患儿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其临床安全性也随之受到患儿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2]。为此本文将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行性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1120例前来本院就诊患儿的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为细菌性感染,其中男520例,女600例,年龄8个月~8岁,平均(42.4±5.8)个月。感染类型包括外科感染280例,五官感染325例,泌尿感染245例,妇科感染142例,呼吸道感染128例。本研究患儿均为单一感染,并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及对喹诺酮类药物存在禁忌症的患儿。

1.2 方法观察患儿临床不良反应情况,对于不良反应患儿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患儿均于治疗前后对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大便常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项目检查,对于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前后配合胸片检查。患儿每次治疗中严密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对不良反应做好相应记录。

1.3 统计学分析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不良反应率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患儿有140例,不良反应率为 12.5%,其中神经系统反应 45例(32.14%):全身发热15例(10.71%),头晕14例(10.00%),头痛11例(7.86%),面色苍白5例(3.57%);呼吸系统反应48例(34.29%):胸闷25例(17.86%),呼吸急促23例(16.43%);消化系统反应47例(33.57%):恶心21例(15.00%),呕吐15例(10.71%),食欲下降10例(7.14%)。

3 讨论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患儿用药后身体及心理出现毒副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这种反应是预期出现的毒副反应,同时是无法预期的特异性或过敏性反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身体及心理反应。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每年世界将有 20万患儿由于注射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导致死亡,在住院患儿中约有10%~20%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症状。1120例患儿中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患儿有140例,不良反应率为12.5%,这与相关文献的报告相接近。王睿等[3]研究中指出静脉注射喹诺酮类药物能引起患儿出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冷汗等神经系统性疾病,或导致患儿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性疾病,或会导致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以及过敏性休克等反应症状。本研究中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45例(32.14%),呼吸系统反应48例(34.29%),消化系统反应47例(33.57%),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

导致患儿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护理因素及近年抗生素滥用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的。因此减少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如: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在对患儿进行药物注射过程中,由于部分医护人员缺乏经验,推注速度不能掌握好或对药品本身的性质不了解,因此可增加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率的发生。在我国一些基础医院中普遍采用葡萄酸钙作为抗敏药物,但当护理人员改为使用硫代硫酸钠药物治疗时,护理人员由于对药品本身的性质缺乏了解,因此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较高。②抗生素应用,通过改变抗生素使用方法能有效将致病菌的耐药性降低,在应用抗生素时改变抗生素的选择方式能有效及减低致病菌对抗生素的选择压力,通过不断地交替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降低致病菌的发生概率。相关研究表明[4],交替性用药能有效改变致病菌独立生存的条件,从而导致致病菌的耐药压力下降,但交替用药依然存在致病菌的耐药性风险。

[1] 张永青,王睿.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23(6):301-303.

[2] 罗晓清.喹诺酮类药物与其它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J].海峡药学,2005,5(4):198-199.

[3] 王睿,薛俊峰,王效合.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机理[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0,5(2):447-448.

[4] 张健,王虹.氟喹诺酮类药28例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与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3,5(2):754-756.

R749.053

A

1673-5846(2013)09-0395-02

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长春 130051

猜你喜欢

喹诺酮致病菌类药物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新疆和田维吾尔族老年人唾液中四种牙周致病菌检出特征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