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医外科中用药规律的研究

2013-01-30高建表米中秋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方剂活血外科

高建表米中秋

关于中医外科中用药规律的研究

高建表1米中秋2

目的在中医外科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中医外科中用药的规律,以期来指导治理的方法。方法采用传统中医的研究思维,研究诸家病理文献中外科疾病的发病原理以及发病思想等。结果中医外科方剂有着特定的用药规律,并且此规律性是在与寒凝血滞、发病原理和外科病理的演变性质等多种复合因素保持相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中医外科的用药规律非常突出和显著,主要是舒经活血、化痰通气、健脾护肝、温透升提、祛湿扶正、调理血气、早治防变等。

外科方剂;统计学;用药规律

中医外科治疗有悠久历史,记载书籍有300多本,书中记载的大多是笔者从自身观点出发,实验研究得出的医药配方等理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本研究将在中医外科学者得出的研究基础上,从整体上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中医外科学的用药规律进行把握。本文所做分析显示出中医外科在诊断和治疗的开制方剂的基本思路和轨迹是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示中医外科的诊断用药和临症派方,进而在理论上为更多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方剂学》中相关中医外科学的方剂进行统计,将其中的互不相同的350首方剂作为研究组。同时针对性的研究分析《外科症治全生集》、《圣济总录》、《外科正宗》[1]这三个医学文献中的中医外科方剂,将其中互不重复的372首方剂作为对比组。

1.2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对药物频数和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其中研究组的数据和对比组的数据要根据书籍《中药学》中的药物对人体的疗效进行分类和归纳。中医外科用药主要有四个方面,调补、宣透、散结和利下的功效,该分类基础是药物本身特性和对人体调和的药效[2]。

2 结果

从研究组的数据和对比组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所有药物方剂在中药的四个主要功效上频数的差异较大,这说明药物在本身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有调补功效的方剂在对比组中出现的次数较多,有散结功效的药物在研究组中出现的频率较大。对比组的所有方剂中,每方剂使用药物的味数是6.8,而在研究组的所有方剂中,每方剂使用药物的味数是10.6。研究组内对所有方剂中发挥调补功效的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研究表明方剂中的药物使用的次数和其本身的物质结构呈正比。总共有 171首方剂有着调补的结构,其中27首有补阴气功效的方剂,49首有补充血功效的方剂,30首有补阳气功效的方剂,还有65首有补气功效的方剂。研究组内对所有方剂中发挥散结功效的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总共有73首方剂有着活血散结的结构,其中6首有食物散结功效的方剂,56首有气散结功效的方剂,38首有风湿散结功效的方剂,还有47首有痰散结功效的方剂。

对比组内对所有方剂中发挥温透功效的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总共有30首方剂有着温透的功效,其中27首有补阳功效的方剂。研究组内对所有方剂中发挥温透功效的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总共有61首方剂有着温透的功效,其中30首有补阳功效的方剂。

3 讨论

3.1 中医外科制剂多结构特性对用药规律的影响中医外科方剂的用药具有整体水平、个体性(以患者为主体)和灵活性的特点,多是由发病原理和规律等决定的,因此方剂的复合多结构性很明显,主要是舒经活血、化痰通气、健脾护肝、温透升提、祛湿扶正、调理血气、早治防变等[3]。

中医外科制剂的多结构性是由患者疾病的病理定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和疾病的复合病因所决定的。首先,因为外科疾病的产生多是发病于内而表现在外,所以定位有“内”与“外”两个方面。《圣济总录》中有“痈疽诸疮,虽发于外,而本乎中热之所出,始觉经络壅滞,气血闷郁,特可疏涤风热,通导而去之”之说,即疾病定位有内消和外消的区别,对于内消的疾病患者要采用通利趋下的方法,而对于外消的患者要采用升散趋外的方法对待,因此方剂的用药双向趋势“通利”和“透散”是首要值得关注的。其次,根据病理外科病患分为痈疽疮疡类和瘿瘤岩类,其中前者易于从化,多引发气血经络问题、伤津腐肉、积热积毒、脏器失调;而对于后者则是难以从化,引发气血不调、体湿凝聚、脏器失调等。可见每种疾病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矛盾及独特的发展变化规律,虽病症有所不同但是在中医制剂的实际操作中还是兼顾其多结构性,对病症的处理依旧是整体性的。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的发病中除去无可比性病症外,有病因可循的疾病共有323种。分析揭示出其中有73种病例是复合多杂型的发病因素引起的,因此治疗方法不应单一,中医外科的方剂的多结构性就更可取。

3.2 中医外科用药规律的突出特点基于外科疾病的不同症状、定性、定位和衍变规律,同时对比中医外科经常采用的内治方剂和中医其它类基础方剂的差异以及具体细节,可以更加明确的看出中医外科用药规律的突出特点,一在疾病的“祛邪”上的治疗是有序渐进的,表现为先疏其内而散之下;二用药规律宗要概括为舒经活血、化痰通气、健脾护肝、温透升提、祛湿扶正、调理血气、早治防变等[4]。

3.2.1 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因病变原理和衍变规律而采用“上之下之”的治疗特点,即对病患者要做到先治其内邪而后再疗其外邪,循序渐进。

3.2.2 中医用药的舒经活血、化痰通气的用药规律可以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中医外科药物的散结类中舒经活血而散结的制剂多达76首。因患者疾病有易于从化的气血郁结疾病和难以从化的痰湿气结疾病之分,所以在中医遣方时大多舒经活血和化痰通气的药物辅佐为用,共同来达到解开郁结、通气畅行的目的。但与此同时,在对待不同患者时药剂还是略有差异,对于气血郁结疾病采用气血药物居多,例如当归、陈皮、枳壳、川穹等;对于痰湿气结疾病大多采用气血痰力峻猛药物,例如陈皮、海藻、半夏、海带、昆布、五灵脂、沉香、郁金等。

3.2.3 中医用药的温透升提、祛湿扶正的用药规律可以通过以上350种方剂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寒邪患者远多余非寒邪患者的数量。当患者血泣不行,胃气不通,热盛肉腐化为脓时,事宜遣用防风通圣散,同时麻黄、防风和连翘、薄荷、荆芥辅佐共用;对于早期因寒邪患疾的患者,因为疾患郁积在体表,因此要采用辛温透散的方剂消除其早期寒邪和体表郁结,例如辛凉之金银花、防风、细辛、羌活、蝉蜕等;对于中期脓肿或者毒渗体弱的患者要在用药中加人参、黄芪或桂枝、附子来治疗;对于体虚凝寒而且疾难从化的患者,需要用温法来打通患者经络血脉,多用阳药来达到,其中“阳和汤”为首选,熟地黄、肉桂、姜炭、白芥子、甘草和鹿角胶在舒经活血、化痰通气方面的疗效也很精妙;对于疮伤久治不愈并且体虚肉难生的患者,需要重点采用能使患者长肉的药剂,主要是温热和强力的制剂,例如黄芪、党参、当归、桔梗、甘草、官桂、厚朴等。3.2.4 中医用药的健脾护肝、养胃调理的用药规律可以通过统计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中医外科350首方剂之中有90首为调补脏器的方剂,并且这类方剂在补益方面占据很大比例,由此得出结论,中医制剂尤其善于调补方剂尤其是健脾护肝、养胃调理的用药。这类药剂并非专为托法制定,在治疗各期疮疡病方面都有帮助,遵循以下规律:对于难以从化的疾病患者、痈疽疮疡初期、瘿瘤岩患者,因为其脾胃脏器功能减弱导致吃得少并且难化,所以治疗时必须首先养护脏器脾胃,例如采用草枣姜类、茯苓、人参、小金丹、五通丸等;对于中期痈疽疮疡并且毒侵脓成的患者,首先要健脾胃壮气血进而自行排毒,例如采用白术、茯苓、参芪、甘草、大枣、生姜等;对于后期痈疽疮疡并且脓消但不生肉的患者,因脾掌控人体的肌和肉的生长,所以采用健脾的药物为最佳治疗方剂,例如黄芪汤、千金内托汤、炙甘草、人参、茯苓等。

[1] 张赞成.中医外科医籍存佚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李加坤.高秉钧外科治法尺度探绩[J].四川中医,2010,9(2):4-9

[3] 刘青林,吴积华,刘天骥,等,浅析《外科精要》的学术贡献[J].中医文献杂志,2011(4):19-20.

[4] 贾鸿魁.傅青主对中医外科的贡献[J].青海医药杂志,2009,26 (11):6-10.

R26

A

1673-5846(2013)09-0271-02

1 辛集市中医院,河北石家庄 052360

2 辛集市第二医院,河北石家庄 052360

猜你喜欢

方剂活血外科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