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心理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1140例
2013-01-30孟庆顺
范 贤 孟庆顺
中西医结合心理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1140例
范 贤 孟庆顺
中西医结合;心理疗法;躯体形式障碍
在精神科临床医疗中应用中西医加心理疗法等方法,笔者对2003年以来1140例躯体形式障碍(SD)患者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2003年以来收治的躯体形式障碍1140例患者,男296例,女844例,年龄39岁,平均(18~76)岁,以中国精神障碍四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进行诊断,其中躯体化障碍852例,疑病症128,例躯体形式的自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103例,持续躯体疼痛障碍57例。
1.2 治疗方法①心理治疗:以谈话方式,先倾听患者的诉述,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首先让患者明白是一种心理障碍,功能性的,无器质病变基础(辅助检查排除),给患者适当的保证,痊愈,可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转移对自身不适的注意力,对疾病采取不怕、不理、不对抗的态度(不怕就是要消除患者各种脱离实际,毫无根据的恐惧心理;怕是患者主观歪曲的认识造成的不良心态,是不必要的。不理就是不去注意那些病症,不谈论、不听,患者要带着症状、不适、甚至痛苦去从事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不对抗”就是不要企图排斥这些症状,要完全接受它,做到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每次做心理治疗 30~60min,每周一次,连续治疗6周。②药物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心脾两虚型:主要表现心悸、乏力、少动、脉弱、纳差、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健忘多梦,用归脾汤加减;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五心烦热,口渴、盗汗、耳鸣、焦虑不安、虚烦不眠,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等。西药、以抗焦虑、抗抑郁、稳定情绪、纠正思维为主。小剂量抗焦虑剂,如罗拉、阿普唑仑、坦度螺酮、丁螺环酮药物等;应用抗抑郁剂(必要的)药物如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文拉法辛、氯米帕明等药物,小剂量抗精神药物如舒必利、奋乃静、利培酮等,促脑代谢药物的应用如γ-氨络酸、脑康复等。
1.3 疗效评价痊愈:症状完全消失,社会功能良好,已停止药,并从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显效:症状完全消失,能正常工作与生活,停药后症状复发,仍需服药物维持治疗较长一段时间;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中断与医生合作治疗,仍需到处求医诊治。
2 结果
114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痊愈795例,显效345例,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且多存在述情障碍[1](SD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时,表现为不能用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希望及态度,不善于辨别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躯体感受、对情感的认知过程和调节出现缺陷,不良情绪无法及时疏泄,导致不良情绪长期存在,情绪应答系统中生理成分持续唤醒与调节紊乱,最终导致以躯体不适为主诉,表现为躯体症状,而不谈自己的情绪,即为述情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诉述自己的身体不适及痛苦,尽管这些躯体症状的产生与心理因素有关,无法或不能充分的用器质性发现解释,但患者不认为是自身的心理问题,而坚持寻找躯体方面的原因,为此长做各种检查,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疾病的再三保证,患者仍认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的,结果使患者失望,易引起医患关系问题。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心理治疗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法,让患者明白是一组心理障碍,是功能性疾病,无生命危险,只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一定能治愈。一般此类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失眠症状,中医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既有治本之效,又有药物心理作用(中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都较相信中医治疗),配合抗抑郁剂、抗焦虑剂,镇静催眠,改善情绪,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经以上综合性治疗,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 易峰,梅桂,毛静宇,等.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述情障碍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相关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03):178-180.
R749.92
A
1673-5846(2013)09-0262-02
山东省肥城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泰安 27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