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领导干部危机应对方式探析
2013-01-30□史策
□史 策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公共管理与领导行为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001)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这种变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而在信息化环境下,各级领导干部在各种危机事件爆发时是否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善于对网络因势利导,与社会公众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成功公关,使危机得以顺利化解,局势迅速转危为安,已越来越成为我们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信息化环境对领导干部的危机应对能力提出新挑战
信息化环境对社会各个群体的思维与言行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各级领导干部如何有效应对危机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信息化环境下,许多“危机事件”由于高度不稳定性和高度敏感性,具有难预测、非常规、突发性等特点,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影响更大,更容易对公民身心健康、社会关系、公共秩序、价值准则等构成严重威胁。领导干部在应对中如果不能快速正确作出反应,负面影响将快速扩散,破坏性加剧,极有可能产生各种“涟漪效应”,甚至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损害,造成社会群体性事件。在网络四通八达、传播迅捷的今天,领导干部怎样在决策非程序化、信息和人力资源有限的非正常状态下,打破常规,迅速找出“满意”的处理方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考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为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为全球互联网用户第一大国。互联网凭借其虚拟、自主、开放、交互、即时、多媒体、海量等特点和优势,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给领导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传统舆论环境条件下,公众是相对被动的接受者,互联网的出现扩大了上网群众接收信息的自主权,拓展了他们发布信息的能力,对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和领导干部的权威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一些社会矛盾有可能借助网络的功能凸显、放大,甚至酿成危机,威胁社会稳定。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常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渗透,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提出新的挑战。对此,党的十八大也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信息化环境下领导干部的危机应对能力,简要概括,是指他们在社会面临已经发生某一危机的情况下,能够根据现有条件因势利导采取一系列控制和处理手段,有效地化解和消除危机的能力和力量。从公众和社会的期待看,这种能力应该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的各个分力构成的合力,主要可以分为:①见微知著力,指领导干部及时捕捉周围带有倾向性、潜在性危机苗头,并能准确发现和预测其本质和趋势的能力;②快速反应力,指领导干部面对突发性危机事件迅速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快速决策并立即行动的能力;③组织协调力,指领导干部在应对危机时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合力的能力;④随机处置力,指领导干部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地处置化解危机的能力。[1]
二、信息化环境下部分领导干部危机应对方式的几点不足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现已逐渐成了我们今天民意表达的一种新的普遍形式。网民数量迅速增加,网络已成为公众对社会事务参与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其最大特点是传播速度快,限制控制难,影响面大,尤其是一些社会危机发生时这一特点更为明显。虽然从整体上看,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危机应对能力已逐渐具备,在一些巨大危机面前表现不错,颇有成效,不少人还开始运用互联网开展民意互动、问政于民、接受民主监督等活动,及时对网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回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群众好评。但也还存在各种问题,仍然有一些干部存在不善于利用网络化解危机,不回应、被动回应比较多,与网民的参与需求尚存很大差距,使民意尚未得到充足与及时回应等,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民心,抑制了民意的表达,也无形中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2]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在网络时代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一)传统管控思维没有根本改变
有传统管控思维的领导干部,往往自我角色定位不清,认为所谓的危机事件不过是少数不明真相人员的煽动而已,一开始便站在反感与对立的立场对待,结果导致矛盾激化。有的人则对网络仍然持一种漠然的心态,认为网络民意无足轻重,他们的言行都可能是被人唆使的缘故。还如,危机事件发生后,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相应的领导干部有义务对危机事件的发生与解决进程接受媒体采访,以负责、谨慎的态度作出说明与回应,而不应该回避或避重就轻,更不应该骄横自大。但有的地方官员却不是这样,有的人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竟然说出“你们管得太宽了”,“你敢曝光,我就敢让你下岗”,“你们活得是不是不耐烦了”等一些令人震惊、出乎意料的言论。有的还企图通过封、删、撤稿等方式,对负面新闻在网站上进行简单粗暴处理,以阻止网上再出现不同声音。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和狂妄话语,有时虽然暂时有效,其实不利于危机事件的较好解决,有时还会对危机事件起到“雪上加霜”的负面影响,甚至转化为群体性事件。这些,都无不凸显了领导干部需要提高信息化环境下危机应对能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消极被动状态不同程度存在
在信息化环境下,一些危机事件处理不当,原因之一便是有的领导者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缺乏足够重视,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在危机面前消极被动,往往危机发生后才想办法处理。如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对网络本身、网络发展趋势以及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缺乏了解,心里没数,无形中远离网络、惧怕网络,对网络存在一种抵触情绪或恐惧心理,从而对网络危机准备明显不足。还如,有些领导干部对危机抱着鸵鸟心态,“敬而远之”,以不回应、拖延时间或者不屑于回应来应对网络危机,心存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自然平息,“内部消化”,慢慢处理。到头是越拖越坏,越捂越糟,使一些谣言在群众中肆意传播,在网络中“满天飞舞”,群众、网民得不到真实信息,一些流言谣言错误地引导群众、网民的情绪,“突发性”事件逐步演变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造成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社会财产损失。又如,有的干部对网络上出现的舆情信息采取敷衍应付的办法,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提供第一手的真实情况,结果埋下突发事件蔓延的隐患。此外,有的人平时对危机消极回避,当危机出现时则惊惶失措,缺乏必要的准备和稳定的心态,不能妥善面对和处理,失去处理突发事件的最佳时机,等等。
(三)对危机的防抗能力明显不足
突发危机多具有极强的冲击性和爆发性,对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要求大大提高,决策的风险性也相应增加。面对此类事件,领导者只有采取正确办法,迅速果断拍板,坚定有力、慎重地加以控制、疏导和化解,才能遏制危机的进一步扩大,避免造成更大的社会震荡,否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而面临决策过程的高时效性和高风险性,有的领导干部感到心理压力巨大,无法实施正常状态下的决策行为,仓促决策或者拖延决策。其结果,往往导致网络舆情负面后果被无限放大,甚至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形成舆论热点或舆论危机。还比如,面对媒体和网友的质疑,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集体“隐身”,谁也不出面应对、澄清事实,意欲息事宁人,结果却舆论升级,成为热点。有的领导干部平时不重视舆论引导,当危机出现时对被网络所关注的事件“只处理、不报道”或“先处理、后报道”。更有甚者,胡乱作为,颠倒处理危机事件的科学顺序,试图采取封锁信息、对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等,造成矛盾积累,乃至激化,使工作陷入极度被动。
(四)公关沟通方式不合时宜
网络信息沟通方式不当或欠妥,也是一些领导干部危机应对能力不强的表现。众所周知,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又快又广,这既有事物好的一面,也有可能助长谣言的快速散播,扰乱社会心理和民众情绪,影响公众的理性判断,从而造成混乱,影响社会稳定。如何消除这一不利因素,趋利避害,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领导干部们都要有良好的网上沟通技巧,而有的人却非常欠缺。比如,不懂得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没有成为第一消息的发布源,只好事后被动、费劲地作辨解。还如,有的领导者没有恰当地利用媒介与公众进行传播沟通,在信息的确认上做不到及时、准确、透明,给各类传言留下生存空间,有时甚至作出前后矛盾的解释,加剧公众对事件的误解,同时伤害自身的威信。又如,有的领导干部没有及时邀请公正、权威性机构来帮助解决危机,以确保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此外,有的人不去及时了解公众的意见,不能设法使他们站到政府一边,帮助政府解决危机,导致危机升级。
三、信息化环境下部分领导干部采取错误危机应对方式的原因浅析
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新形势下“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其中显然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信息化环境下所采取的危机应对方式与现实情况不匹配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可以从理念、意识、机构、人才、法律和制度等方面找到原因。
(一)“新三民主义”理念欠缺
被网友誉为“新三民主义”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施政纲领,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灵魂和最高要求。离开它们,干部的一切活动或能力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容量极大的网络环境下,领导干部应增强危机应对能力。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由于将精力主要放在抓经济工作上,忽视了对社会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改善。这就一方面造成了基层矛盾的积累和长期不能得到解决;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经验没有得到相应的积累,公共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新三民主义”理念欠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也似乎少了,对各种矛盾的掌握存在滞后和盲点,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公众对公权力出现不信任感,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这些负面情绪日益积累,并通过网络得以放大,常常是很小的一个事件却引发民众的负面情感共振。因此,在提升领导干部的危机应对能力中,如果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意识,树立“新三民主义”理念,并把它们切实付诸实践,就可能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更多的矛盾,引发更激烈的冲突。
(二)忧患与风险意识淡薄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矛盾必然会不断地大量出现,加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迅速,影响也就比过去大得多、快得多。特别是一些负面的事件,应对稍有不妥或迟疑,就容易激起公众的不满与愤慨,冲击安定团结的局面。然而,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对此未能引起足够注意,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树立起足够的风险意识与危机管理意识。往往把网上引发危机想得过于简单,不当一回事,更谈不上有什么预见,做好各种准备,防患于未然。从而在导危机爆发时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处于相当被动的状态。比如,在对一些影响当地生态、资源等工程项目进行重大决策时,常常只想到眼前的短期效益,忽视中长期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等到开始出现问题或社会激烈反弹时,代价已非常高昂,悔之晚矣。还如,在处理诸如征地、拆迁、收费、环保、工资等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反应缺乏预判和预案,似乎事情不会存在负效应或者有也无关紧要,低估或不去估计可能产生的纠纷,等到群众纷纷上访或进行群体抗议时,才如梦方醒,这时,有些损害已不可挽回。又如,对培训重视不够,认为花钱搞演习和训练不如花钱搞项目和建设意义大。因之培训中涉及突发事件处置的内容不多,针对性也不强。结果,由于缺乏处置危机事件的专门训练,加之没有经历过大大小小处理突发事件的锻炼,无法形成自身的经验,待到危机事件发生时必然手忙脚乱。
(三)法律制度仍然不够健全
国内开始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的起步时间要大大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引起注意,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2003年“非典”危机以后,我国才正式有了专门针对危机应对的研究,因此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我国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法制完善层面更是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先前制定的法律法规大多暴露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问题,相关规定也多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没有体现危机管理中所必须关注的监督与防范等要点内容。尽管后来也陆续制定了一些法律条款的细则与说明,但是总体来说仍然相对落后。如危机预防的职责,处理不同等级、不同种类危机后具体应该如何问责,对危机处置结果的延伸沟通等,现在都还缺乏明晰规范。与此同时,已有的危机应对法律法规还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危机情况下行政越权和滥用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好。
(四)组织和人才要素尚未完全到位
信息化环境下领导干部危机应对能力的具备与增强,从客观条件看,需要通过有效率的组织机构和有专业才干的下属人员来执行操作。尽管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也陆续成立了协调性的危机处理部门,但往往设置分散,职责不一,协同不力,很难在现实的复杂紧急的危机时候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在遇到突发性的公共危机时,往往产生权责不明、协调困难等问题,影响领导的应对效率。其次,相关人才的配套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而目前在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危机应对能力受制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麾下缺乏必需的得力人手而徒唤奈何。比如急缺信息舆论引导人才,急需培养一批“舆论领袖”。因为在网络上与公众交流,需要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舆论。如果没有专门的社会舆论引导人才,网络信息传播的结果往往会使政府及领导干部的危机应对缺乏针对性,无法正确地引导公众。还如急缺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倘若缺位,就不能及时识别信息渠道上的潜在危机信息,开展有效的危机应对。
四、信息化环境下领导干部改进危机应对方式的对策思考
从国内外领导实践可以看出,信息环境下网络应该逐渐成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尤其在有危机爆发时,它更是一把“双刃剑”,引导有方,就能为我所用;引导不当,就会深受其害。因而在这一崭新的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要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当务之急便是保持更强烈的责任感,比平时更实事求是地面对网络,更关注网络,更注意引导网情,以更加平等的方式与群众交流,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和开明的态度对待群众意见,切实把网民们凝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一)牢固树立公仆意识
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有党员和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网络危机的出现也是对这一性质的检验。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具备与增强危机应对能力,首先就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尽职尽责来凝聚人心,而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施舍于人的姿态来面对群众。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政府和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角色作出正确定位,面对危机时,淡化官员意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以高效务实的态度利用媒体及时向大众传播“第一线”情况。如媒体前来进行采访,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必须尽量向大众公开官方的决策和行动步骤;在态度上放下架子,抛开官腔,运用简洁、清晰、准确的新闻语言表态,为大众提供全面、客观、真实的事件进展情况,把网络作为有效引导大众舆论的重要手段,利用媒体消除负面影响,为政府树立良好的形象,解决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在应对危机时,即使身处网络之中,也盛气凌人,语言霸气十足,甚至显现救世主姿态,根本原因就在于脑子里已没有多少公仆意识。
(二)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态度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度媒介化的透明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意识空前提高,特别面对突发事件形成的危机时,想再封锁消息,回避网络媒体,隐瞒真相或者以对抗的方式回避网络舆论,就注定会失败。无数案例表明,一个不重视媒体,特别是不重视网络舆论,不能以积极主动的精神态度面对舆论的领导干部,最终都要为危机付出更沉重的代价。近些年,对于危机应对,西方国家的政要们就更多倾向于事先积极主动地参与,形成引导,把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使其成为内政外交的“扬声器”。如英国内阁一些大臣每天至少半小时发布一次微博,主动介绍施政信息,让公众方便地了解政府动态和政策动向,并可以留言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由政府主导信息的舆论场,把握主动权。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很多政党领袖和政治精英为了能与选民加强联系和沟通,都纷纷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以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加深网民对自己执政理念和思想的了解。
应对危机的积极主动精神态度,主要表现在要主动地向群众发布详实的有效信息。特别当一些错误与负面的传闻出现时,甚至是明显又别有用心的蛊惑煽动,一定要以最快速度,赶在第一时间加以驳斥与澄清,发布正面信息进行引导,让真相走在谣言前面,先发制人,以避免其混淆视听,误导舆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在回应中则一定要始终诚恳、谦虚、认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放下官架与网民平等交流沟通,主动介绍相关情况,及时处理和回复网民的疑问和诉求。如果消极被动,甚至官腔十足,像挤牙膏一样,催逼一件答几句,不催不问就爱理不理,或者吐吐吞吞,就怎么也无法赢得网上民心。为此,面临危机、面对网络媒体时应该切记三忌:一忌拖而了之。有教训表明,沉默不是应对网络媒体的最好方式,沉默反而会把事情越搞越糟;二忌删而了之。有的领导者在网上一看到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就想方设法删除以堵塞言论,结果反而引发更猛烈的舆论潮;三忌发而了之,重视网上舆论需要严谨的态度。如果政府部门为了应付而应对,仓促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仅不利于舆情引导,还会引起群众的更多质疑和不满,进而成为网民的攻击对象。
(三)锤炼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领导素质
在信息化环境下各级领导干部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本人要努力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将军之事,静以幽。”领导者在紧急或者混乱的关键时刻,面临危机,又万众瞩目,依然沉着冷静,清醒理智,像平常那样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具有应变能力,古往今来都无不被人们视为“大将风度”。拿破仑就认为,冷静的头脑是统帅最不可缺少的本质。如果把领导实践比作万里长空,那么,它总是有时一碧如洗,平静祥和;有时风急雨狂,乌云翻滚。时穷节乃见,势难睹真情。置身这样的时刻,面临网络风云,能够仍旧有条不紊、一如既往、心平气和地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指挥等,从直接作用和意义上讲,是危机应对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其多谋善断的特有风采。
领导干部遇到危机,冷静不冷静,沉着不沉着,从生理与心理机制看,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思维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状态。反应不同,表现也就自然各异。但更深刻一点看,这种反应还常常受本人修养、学识、经验、才能等因素的影响或调控。而要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有意识地增强对各种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强化对各种紧张心理的控制,学会在这些刺激面前“放松”自己,加强这一方面的锻炼,提高涵养,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处于松弛状态。国内外有些企业在招聘厂长经理时,就把这一要求列为检测项目。如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讨论过程中每隔20分钟向被试者发出企业组织或市场价格变化等危急信息,甚至刚作出决策就告诉这些变动,迫使他们处于紧张压力下,看是否沉着灵活,从而对他们作出评价。遇事如果不冷静,有时纵然有天大本事也发挥不出来。
其次应该不断提高谋略水平,增强领导多谋善断能力。俗话云,艺高人胆大。何也?因为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势必充满信心,无所畏惧。领导者面临危机沉着冷静,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现,但其产生与形成并非无缘无故,一般都有所依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面前的问题有比较多的认识,加以解决有一定把握和信心。如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心中无数,没有一点的了解和信心,且不论能否保持冷静,就是会沉着,也没有什么意义和作用,或者简直就是麻木。常言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但稳坐的基本前提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对风浪的规律与危险有一定的了解,对如何应付、过渡有一定的办法。有恃才能无恐,否则,就很难坐得稳,能坐稳也很容易变成硬着头皮,听凭命运的摆布。谋略与动力犹如冷静的双脚,领导者只有借助它的作用,才能迈开理智的步伐走遍天涯海角。实践经验证明,办法越高明,领导水平越出色,往往越能沉着对付险情与乱势,哪怕是“惊涛骇浪”也会等闲视之。在关键、紧要时刻,许多领导者就主要靠自己的充分准备而表现出骤然临之而不惊,履险如夷平地的本色。
(四)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沟通能力
在信息化环境下领导干部在危机爆发时更重视并善待网络媒体,前提显然是先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了解网络发展的基本态势,懂得熟悉使用网络的基本技巧,尔后才谈得上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快捷、方便的交流平台了解民意、反映民心。特别是掌握与网民沟通的基本方法,强化沟通,明确危机新闻报道的程序和网络媒介传播的方式,把握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原则,掌握应对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其一,要强化对下的信息沟通,争取群众的理解。沟通是理解的桥梁,在危机发展初期,人们的心理状态常常不稳定,极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从而使危机的风险加大,甚至导致局面失控。领导者要根据事件发展的情况,利用有效的网络平台,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及时地向公众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如实宣传,防止小道消息流传,增强政府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使公众和新闻界不去信谣与“估计”,避免社会恐慌。大量事实证明,信息公开是沟通公众、平息事件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其二,要加强对上的信息沟通,取得上级的支持。除必须与事发现场保持密切联系,随现场形势变化而采取措施外,还必须将事态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以争得工作的主动权和上级的支持,这是尽快平息事件的精神动力和坚强后盾。其三,增强对外的信息沟通,争取外界的支持。[3]对外沟通主要是针对区域和国外的舆论引导,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营造有利于事件处置的外部舆论环境,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
(五)加大相关培训的力度
在美日等西方国家,随着各种社会与自然突发事件的频繁爆发,在官员培训中都非常重视网络系统发达状况下如何具备与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多数政府官员在面对各种危机时常显得训练有素,效率较高。而我们以往的领导干部培训中,有关网络状态下危机应对能力培训的内容不多,针对性不强,这也是他们中一些人面临危机时表现不佳的一个原因。因此,在当前网络危机事件日益频发的时代背景下,对领导干部增加专门的课程,进行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危机应对能力培训就十分必要。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阵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学习培训,为现职领导干部举办短期培训,编写科学、实用的教材;结合实际需要,设置应急理论的灌输,专业知识的传授,法规政策的讲解,应急机制和预案的运作,应急过程的决策和驾驭,应急的心理训练和调适等专题培训。如模拟召开记者招待会,聘请资深媒体工作者进行辅导,提高他们与媒体打交道的技巧。对于新提拔的领导干部,更应该作为任前培训的必学内容,规定只有参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六)不断加强信息化领域的规范建设工作
信息化环境下,一些领导干部的危机应对能力不强,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干部的能力建设,制定领导干部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言行规范与处置程序的规范化流程;另一方面,也要优化、治理信息化网络环境,加强信息化方面的法制与法规的建设工作。一是完善在网络状态下有关政府与领导干部面对危机必须作出积极反应的规范。一些领导干部在处置危机时,之所以网上意见不少,甚至骂声一片,原因之一便是应对不当或失误明显。这就需要对危机发生后究竟应该表现出哪些带普遍性言行进行系统总结,并逐渐形成规范。例如,坚持信息公开,建立信息发布制度,特别是做好电子政务工作,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在重要门户网站上公布,尤其在危机发生后力争第一时间将客观、准确的事实真相传达给网民,将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与勇于承担事件责任的约束机制相结合。又如,运筹帷幄,建立舆情监控、研判制度,使领导者能够随时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再如,做好风险评估,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等级制度。也即依据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情节是否严重等诸多变量,做出风险预测,确定舆情危机等级。这样,就有利于对网络危机的苗头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使网民普遍关注的事件和问题得以及时处理。还如,进行正面疏导,健全网上舆论引导制度,畅通广大网民充分表达民意的渠道和出口,从而及时全面掌握舆情,化被动为主动。二是完善对网络不良言行的禁止性规范,对属于造谣、诽谤或欺诈的言论严惩不贷。伴随着信息的自由流通,网络也成为某些别有用心者散布流言蜚语或诬陷诽谤的产源地,对领导者正确应对危机构成直接妨碍与极大困难,必须遏止此类负面现象的泛滥与扩散,要通过立法来维护虚拟网络环境中“虚拟社会”的正常秩序。
目前,对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系列工作,有两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一是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新生事物视之为“洪水猛兽”,采取“堵”、“卡”、“压”的粗暴应对方式;另一种则是对新情况、新动向几乎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无所作为。这两种工作方式都是与复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严峻挑战不相符的。在信息化环境下,领导干部要不断研究形势的新发展,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优化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危机应对模式,不断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工作模式,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的管理,提高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1]张鲁锋.略论基层领导干部危机应变力的构成与运用[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6).
[2]盘世贵.论提高领导者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J].学术论坛,2008(8).
[3]张延黎.浅谈领导者危机公关中的媒体应对[J].行政与法,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