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政府的“应试教育”

2013-01-30柳博隽

浙江经济 2013年16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政绩弊端

文/柳博隽

坊间诟病我国的应试教育已久,其带来的弊端也逐渐为大家所公认。如目标狭隘,学生缺乏全面发展;负担过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鼓励只唯分数,导致作弊泛滥;等等。可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而在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其实也面临着一整套“应试教育”,那就是传统的政绩考核制度。它造成的一些弊端和不利影响,也如同“应试教育”一样,正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反思。

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弊端之一,就是唯GDP论依旧。对地方政府GDP指标考核,一度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利器,也强化了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建设型政府甚至公司化的倾向。但如今,科学发展观已提出多年,经济发展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迫在眉睫,而来自上级的政绩考核机制却迟迟未能同步转型。对GDP、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指标的考核,依然起着主导作用,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有甚者,还将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下达,“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政府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为完成这些经济增长指标,就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重压之下,疲于应付,环保、民生及一些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只能“靠边站”了。

弊端之二,助长了地方官员的短期行为。政绩论英雄变成了“数字出干部”,由考核指标决定升降去留的政绩考核机制,促使各级官员有意无意地忽略施政成本,热衷于表面光鲜的“数字政绩”。反正只要自己任期内的数字“好看”,遗留下的问题自可任由下届政府处理,无须考虑长远。而一些基层官员,升迁调任又较为频繁,主要领导往往任职3年左右就有所变动,更是鼓励了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为了短期内能出政绩,不惜拔苗助长、饮鸩止渴。同时,政绩考核周期与地方债务周期的不一致,也使得现任政府官员可以罔顾地方债务风险的累积,递延债务,勇于借贷,一味大拆大建,造成较为严重的制度性浪费。

地方政府的“应试教育”要积极向“素质教育”转型:一是指标更全面,二是指向更多样,三是评价更科学,四是数据更真实

弊端之三,导致统计数据中充斥“水分”。“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潜规则,使得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缺乏制度性保障。一些地方的统计部门上报公布数据之前,要先向本级政府领导汇报,与历史数据、现行政策和周边地区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经人为调整后再行发布,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主观因素。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会“另辟蹊径”,对部分考核指标进行“炮制”。如为完成年度引进外资任务,一些基层政府会在香港注册公司,将自己的钱打到该公司,再以外资的名义“引进”到本地;又如为了保财政增长,个别地方甚至贷款补财政,通过贷款周转实现短期财政增长任务。而所有这些操作所付出的额外成本,肯定需要基层政府自行消化,最终也是老百姓“埋单”。正是深谙个中奥秘,总理才会强调工业用电、铁路货运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等所谓的“克强指数”,因为这仅涉及部门的业务核算,也未纳入地方政绩考核,相对真实可信。

既然由来已久、危害多多,那么地方政府的“应试教育”也要积极向“素质教育”转型。所谓地方政府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从人民群众福祉出发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这就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一是指标更全面。从之前的经济指标为重,转向凸显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既要看“总量”,更要看为此付出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二是指向更多样。充分尊重各地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乃至主体功能区定位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不再为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而实施一刀切;三是评价更科学。确立“过犹不及”的思维,尤其在一些经济增长指标上,要制定合理的增幅区间,并非增幅越高越好;四是数据更真实。要建立上级数据考核和社会性数源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让民众成为评价主体,引入社会第三方的会计、审计、财务监管等力量。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政绩弊端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跟踪导练(四)
I Am not just a Statistic,I Am Survivor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新农合”县级统筹弊端多
正确对待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