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国门:可回收利用废塑料进口企业的最佳选择

2013-01-30李丛志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3年11期
关键词:废塑料进口企业

李丛志

(天津坦波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天津300041)

自2013年年初以来,经历了大半年的绿篱行动(海关、商检、环保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共同打击洋垃圾的进口),走私进口洋垃圾的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然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可回收利用废塑料进口企业在这一行动中所遭受的打击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业内诸多企业为防范风险而多看少动,更有不少企业改弦更张,终止了废塑料进口经营。

1 进口可回收利用废塑料的必要性

1.1 战略资源

尽管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产品遭遇出口下滑,但中国的制造大国地位并未改变。作为塑料原料的石油资源短缺,是我国难以扭转的现状。由于国际高企的石油价格造成塑料原料价格上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塑料制品消费者都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可回收利用废塑料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补充原料。

1.2 减排期限迫近

我国政府曾向全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碳排放将削减40%~45%。而大量使用可回收利用废塑料乃是减排的最有效捷径之一。随着减排目标时间的迫近,决策层很快会意识到废塑料进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3 内需拉动

我国政府在出口受阻的状况下强调扩大内需,但普通消费者的收入尚难与物价上涨速度同步。因此,物美价廉的塑料产品在国内更有市场。以往,使用厂家对废塑料回收颗粒讳莫如深,皆是出于对回收颗粒有可能混入杂质的担心。但2013年以来,由于废塑料破碎材料进口受阻,废塑料回收颗粒成为抢手货,其售价也水涨船高。

1.4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缺乏资源,我国每年需大量进口石油和塑料原料。石油被生产成燃料油烧掉后,这些亿万年才由古生物转化而来的资源便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而塑料则可以经回收而重复使用,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总而言之,进口可回收利用废塑料,即可满足国内生产企业的需求,也对我国的节能减排、拉动内需以及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都是十分必要的。

2 我国可回收利用废塑料进口企业的生存现状

2.1 舆论导向不利

近年来,人们常将进口可回收利用废塑料当成走私洋垃圾的代名词,使业者心存忌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舆论导向以偏概全,夸大报道所致。

2.2 海关连出重拳

“绿篱行动”尚未落幕,2013年10月,中国海关与世界海关组织的多国成员相配合,又发起了“大地女神”行动,自2009年4月起,至今已是第三期。

2.3 监管政出多门

环保、质检、海关等监管部门都可以对废塑料进口企业进行监督执法。然而,由于国家对废塑料缺乏统一的检验标准,各部门主观臆断成风,令进口企业无所适从。

如质检部门,主要依赖目测来直观判断物料的清洁与否,其外派机构在废塑料装运前已检验合格,运至中国港口后却会被同一个质检部门发现其“不合格”,而将“CCIC检验合格证”视为一张废纸。

又如环保部门颁发的进口许可证,只能发放给生产企业使用,而将进出口贸易公司拒之门外。这种对流通环节的歧视,使得这条产业链很难维系。

再如,海关的某些做法甚至改变了保护环境、阻止污物进口的初衷,连不同的塑料混杂都可以被定性为走私,令进口企业噤若寒蝉。

2.4 园区门槛难越

为防止危害环境,国家投巨资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对废塑料回收企业进行园区管理。然而,大部分园区管理者运用房地产经营的手段,急于收回投资,而置进入园区的回收再利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途于不顾,使资金匮乏的小微企业只能望园兴叹。

更有甚者,某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管理者肆意提高入园门槛,规定申请入园的企业需购多少亩土地,建多少平方米厂房,产品有多少技术含量,缴纳多少税金,等等。

以上弊端从政府到企业都心知肚明,但若要改变现状却牵涉到太多体制方面的利益,前路漫漫,荆棘丛生。由此可得出结论,现阶段,中国的废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惟有走出国门,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 走出国门寻求海外生存和发展空间

3.1 世界性的资源争夺战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环保意识的加强,中国企业的环保成本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从政府行为来看,中国实行的是严防死守的政策,而许多发达国家则改变观念,积极引导本国企业,不加选择地大量进口各种垃圾,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能源和宝贵的资源。以致以往人人都避之惟恐不及的丑小鸭变成了大家互相争抢的白天鹅,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将其描述为世界性的资源争夺战亦不过分。

瑞士:瑞士素以欧洲花园著称,多年来一直以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近年竟然允许大量进口洋垃圾(而非仅仅是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部分),除向德国、意大利等主要垃圾出口国收取巨额垃圾处理费外,还将垃圾中的废塑料、废金属、废电器等回收加工,并因此大发洋财。该产业的销售收入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并直接或间接创造了数千就业岗位。

挪威:位于首都奥斯陆的垃圾处理产业,不仅要从英国、爱尔兰、瑞典等近邻抢运垃圾,还盯上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垃圾市场,以解无米下锅之困。

瑞典:被近邻挪威抢了“蛋糕”的瑞典自然也不甘示弱。政府发布的进口垃圾计划,深得民众支持。因为几乎每位瑞典人都熟知,4 t垃圾相当于1 t石油。而该国90%以上的废弃物均已得到了回收利用。仅供电系统所需垃圾燃料,每年就高达数亿t。

3.2 政策导向

近年来,随着“3R”理念深入人心,众多发达国家的政府与时俱进,相应改变国策。

美国:美国政府在加州专门开辟了废塑料回收加工工业园,并向海外投资者抛出EB-5投资移民的橄榄枝,令不少困顿彷徨的废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怦然心动。

南欧诸国:由于自然条件优越,造成国民享乐主义蔓延。近年来,因民众的懒散性格,导致发生债务危机,出现大量失业,对能够帮其解困的中国企业报友好态度。意大利政府对垃圾处理力不从心,那不勒斯市甚至饥不择食,任由黑手党介入,造成垃圾阻塞城市街道的困境,搞得民众怨声载道。

英国:近来,英国多名高官高调访问中国,表达了扩大出口和吸引中国企业投资的强烈意向。在欧洲,受垃圾困扰最为严重的就是英伦三岛。而中国及南亚诸国阻止废料进口的行动,更使其状况雪上加霜。而中国废料回收企业如能介入该产业,对他们无异于雪中送炭。

3.3 劳动力资源

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固然高昂,但由于对物资回收这类行业的鄙视,当地人宁可失业也乏人问津。由于缺乏劳力,这些国家对外籍劳工的宽容程度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欧洲的物资回收行业以印巴、非洲以及东欧移民为主,美国则聚集了大量拉美裔及亚裔的移民。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移民经过多年奋斗,积累经营经验并取得初始财富,创立了自己的企业,成为废料回收行业中的领军人物。

4 成本核算

进军发达国家,的确有极强的诱惑力,但高昂的成本,却又令人望而生畏。

4.1 物流成本

在国外加工后的回收塑料如运往国内,仍需支付与废塑料原料同样高昂的海运费。但须知,加工后的回收塑料粒子完全可以在当地销售,或就近寻找用户,以降低物流成本。

4.2 检验费

目前,中国商检局派驻各国的检验机构在做装运前检验时,对每个集装箱收取检验费150~200美元,约合8~10美元/t。不仅如此,目前绝大多数海外废塑料回收及生产加工企业申请不到AQSIQ(海外废料供货商资质认证)资质,而一些具备AQSIQ资质的企业则坐收渔人之利,由他们出面向检验机构申请验货,而向实际出口企业收取10~20美元/t的手续费。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双抬头提单,提单(B/L)的发货人(SHIPPER)一栏赫然打印着两家公司的名称:“具有AQSIQ资质的公司+实际发货人”。

而将废弃塑料加工成为可以再利用的回收颗粒,进口中国时,则可免去装运前检验的环节,从而节省下不少检验费用。

4.3 进口环节税收

我国对进口废塑料征收6.5%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海关对进口废塑料的最低限价历来就比实际成交价高许多,行情低迷时也在600~900美元/t,即使按600美元/t计算,进口环节税收最低也要达到约150美元/t,合征税 882 元/t。

当然,回收塑料粒子在进口中国时同样也要缴纳关税和增值税,但废塑料回收粒在海外也有很大的市场,境外废弃塑料加工企业完全有机会将这部分税费转换成利润。

4.4 港口成本

我国港口规定,必须将装运进口废塑料的集装箱运入海关指定的专用货场,随机掏箱检验。废塑料专用货场通常拥堵不堪,而等待掏箱检验和熏蒸消毒又会耗费漫长时日。且不说这些“正常”费用,一旦港口集中到货,或是上面下达了严打任务,高昂的滞期费就在所难免了。遇到法定长假,则会加倍延长滞港时间。无奈之下,进口方往往要求船公司将免滞期时间由15天延长至21天,而大多数船公司在口岸的办事处常为多收滞期费而不承认提单上面打印的免滞期时间。难怪业界慨叹,绿篱行动的最大赢家是船公司。

除此之外,报关行还要对每个集装箱收取1 000元以上费用,约合50元/t。

5 采购目标

废塑料回收加工企业进军海外,除了要慎重选择落脚点外,更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瞄准采购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通常,应选择可收集量大、有持续货源、易于回收利用的废塑料品种。

5.1 农膜

为保护农作物免受冻害,以及保墒需要,使用透明塑料薄膜对农作物实施覆盖栽培,早已在全世界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而每年更新的成千上万吨废农膜,则令各国回收机构头痛不已。由于内含大量泥土、水分以及有机肥等污物,我国海关更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严令禁止进口。

殊不知,废弃的农用塑料薄膜具有数量巨大、成分单一、无色透明等优点,堪称宝贵的资源。如靠近农业区设立回收加工场,可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吸引农场主送货上门。近年来,我国已能够制造专用于农膜的回收生产线,物美价廉,回收效率很高。不少发达国家也在研制开发先进的农膜回收技术和设备。

5.2 编织袋

我国多年前就已明令禁止进口废编织袋(主要由拉丝级聚丙烯编织而成),因可能有未出尽的有害物质残留于袋中。

发达国家的编织袋通常仅使用一次,既有装几十千克的小袋,也有装数百千克至1 t集装袋(俗称吨袋),往往出料后集中打包,堆积如山。将其适当清洗,回收造粒,颇受国内外用户欢迎。

5.3 整瓶

我国大规模整治洋垃圾进口的行动,其滥觞可追朔至整瓶进口。当今,能拿到整瓶进口许可证的企业仍然是凤毛麟角,皆因环保部门设定的门槛高不可攀。

然而,尽人皆知,完整的塑料容器无论是分拣(将PET,HDPE,PP,PS等各种材质分开,以便分别回收利用),还是分色(将相同种类的废塑料按不同颜色分别破碎、包装),都比破碎后的塑料碎片效率高得多,不同种类塑料相混的几率也小得多。因此,只有从源头做起,才能获取高质量的可回收废塑料。

5.4 硬杂料

主要由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组成,以不同原料、不同颜色的大块废塑料混杂压包打捆。由于表面常粘有灰土,外观较肮脏,因此很难通关。

而我国的熟练工人对分拣此种废塑料得心应手,将其按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略加分拣,破碎后稍加清洗,便会成倍增值。

5.5 混料

主要指不同种类的废塑料相混,或废塑料中夹杂有其他物质。例如,美国一家供货商的仓库中堆积了数百吨废塑料衣架,苦于中国外派的质检机构(CCIC)不予检验而无法向中国出售,只因衣架上装有小金属挂钩。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法国,废塑料周转箱上的固定螺栓是金属材质的,惊弓之鸟般的质检机构便采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

6 企业优势

从事废塑料回收的小微企业,在国外真能站稳脚跟吗?其实,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具有先天优势。比起守家待地的国内同行,走出国门的企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6.1 人才优势

经严苛的反复整治,河北文安、山东章丘、浙江慈溪、广东佛山等一大批环境治理重灾区,上百万熟练的工人黯然下岗。他们对各种塑料具有极强的分辨能力,同时具有勤奋耐劳的品质,堪比世界上最优秀的产业工人。一旦得到适宜的环境,便会如猛龙过江一般,发挥出巨大潜能。

6.2 资金优势

并非中国人的富裕程度已超越了发达国家,达到非要向我国招商引资而无法发展的境地。相对而言,我国的充裕资金是受到国内投资限制和经济低迷影响而产生的表象。在生产资料的配置方面,拥有庞大资金的企业巨头们往往不屑于向废塑料回收这种回报率低的行业倾斜。

6.3 市场优势

经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敢于走出国门的企业都是对市场极具敏感度的行家里手。加之国内有可靠的用户接盘,市场优势尽显。

另外,由于国际间废塑料贸易出现过太多的欺诈行为,买卖双方互不信任。派员考察或监装大幅度提高了买方成本;而卖方担心买方付款能力而要求开立信用证,则无形中加大了资金运营成本,迟滞了资金流转。因此,企业走出国门,国内外相互配合,使资金运作更加游刃有余,同时也保障了货物和款项的安全。

6.4 融资优势

在国内,小微企业融资难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而高昂的贷款利息犹如一把割肉的钝刀。在发达国家,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银行贷款年利率普遍保持在1%~3%,而日本多年来执行的贷款利率几乎是零。

为了加工和仓储,废塑料回收加工厂一般只需要购十几、二十亩土地,建千余平米厂房,在北美或欧洲的工业区,其成本并不比国内高。而以不动产做抵押贷款,正是世界上所有的放贷银行都求之不得的。

在诸多欧美国家,土地属于可转让资产,无使用年限。以中国人的传统心态购置不动产,传至子子孙孙;以西方人的资本运营哲学低成本负债经营,获取利润。真可谓东西方理念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6.5 装备优势

近年来,中国产的废塑料回收加工生产机械由于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深受众多发展中国家同行的青睐,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我国的废塑料回收加工企业走出国门,必将有力带动国内塑料机械的生产和研发,提振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

6.6 税收优势

自从2010年底国家财政部取消了再生资源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后,沉重的税负对正规的资源再生企业压力骤增,经营举步维艰。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企业都享有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策。而WTO避免双重征税的规定,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也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

7 结语

习近平主席指出:“变废为宝和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如今的地球村已日渐融为一体。缺乏资源的村民前往资源放错位置的村落,以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化腐朽为神奇,这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可回收利用废塑料加工企业进军海外,适逢其时。

[1]古越.“绿篱”将给世界带来什么[J].中国废塑料,2013(3):17-18.

[2]李丛志.我国进口可再生利用废塑料的现状与发展[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12):35-38.

猜你喜欢

废塑料进口企业
Neste公司正研究在Porvoo炼油厂扩大液化废塑料的加工规模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企业
企业
企业
废塑料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施行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