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历程及展望

2013-01-30健/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年2期
关键词:实物资料管理

■ 王 健/于 旸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岩心、标本、测试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取得的最有价值的基础性成果资料,是三大类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之一,是了解、研究和解决地质与资源情况的重要依据,是一种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

建国初期,受经济体制影响,我国政府对地质资料的管理很重视,建立了地质资料管理机构。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从而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地质资料统一汇交的管理制度。几十年来,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制度经历了从部门规章到国务院法规的演变,经过了从资料收集到资料汇交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料管理体系和馆藏机构体系。

1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发展历程

1.1 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1999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工作。1962年,原地质部制定发布了《岩矿心管理规定》,又于1979年和1990年做了进一步修改,对岩矿心的整理、保管多次提出规范要求,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岩矿心、样品、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地质工作形势,各地勘单位陆续建立了岩心库,一些地质局和地质院校还建立了地质博物馆。虽然当时的保管设施简陋,技术水平不高,但大部分的实物资料也得到了有效保存。这一时期国家重视地质成果的验收,对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有明确的规定办法,凡是用国家预算完成的地质勘查成果,其报告经过审查、验收后必须按照地质资料汇交办法的规定,上交省地质资料处。国家拥有地质资料的所有权,并鼓励地勘单位充分利用地质资料。那种任意相互封锁地质资料的做法是不妥当的,不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上交也是不妥当的。

80年代以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日渐松弛,特别是近30年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近于名存实亡,实物资料管理陷入严重困境:大部分地勘单位由于经费严重短缺,管理人员退休或转岗,管理制度废弛,许多岩心样品库严重破损,甚至濒临倒塌,大部分岩心箱、样品箱破损不堪,大量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1999年原地质矿产部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状况的统计结果表明,除石油系统岩矿心保管较好外,地矿、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部门的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状况很差——全国共有岩矿心存放点1万余处,其中永久性岩心样品库仅有463处,其余为简易岩心样品库或临时存放点;总计存放岩矿心总长度2471万米,取自6308个矿区、30.1万个钻孔,副样1443万件、光薄片301万件,保存完好和基本完好的不足1/3,其余2/3严重损毁,已无法利用。此时期对地质工作的考核是以地质找矿成果为主,其次是地质任务、实物工作量、节约地质勘探费用等。地质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并没有纳入考核范围,也没有配备专项费用、硬性要求及奖惩措施,只是对成果地质资料制定了有偿使用制度。

1.2 探索阶段(1999年~2008年)

进入21世纪,包括实物地质资料在内的地质资料管理得到重新重视。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据统计,1999—2006年,全国完成钻探工作量约8785万米,平均每年完成517万米,其中完成最多的2007年达1142万米。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大量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等工作,因此又产生了数千万米岩矿心及一大批标本、样品。20世纪90年代由于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系统不健全,缺少保管设施和保管经费,所以这些实物地质资料并没有得到有效保管和充分利用,其中大部分保存在项目组或个人手中,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损毁或濒临损毁。为改变这种情况,国务院于2002年7月颁布实施《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3年国土部发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我国实物资料得到了妥善的保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04年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建成后正式开展馆藏管理业务工作。2005年以前,除建设实物库外,还开展了广泛调研活动,从而了解分析国内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发展趋势和技术方法,为收集保管实物地质资料提供技术方法准备。在该时期国土资源部成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建成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实物资料中心)。各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在各省也开始建设实物资料馆,开始启动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但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及产品开发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质性的工作尚未开始,更谈不上明显成效,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功能和巨大潜力远没得到发挥。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央级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整理、保管、研究及向社会提供服务,并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对有关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处理、预测,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支撑和管理支持。具体内容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规范拟定;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实物地质资料接收整理与保管利用;实物地质资料基础研究分析与咨询服务;实物地质资料软件开发;相关业务培训;环境地质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矿产地质研究;深部地质研究;区域地质研究和实验测试。

1.3 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引起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重视。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开始调查实物地质资料催缴工作,并且在馆藏建设、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

2009年12月,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60号),2009年-2010年,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覆盖了全国主要生产和保管实物地质资料的部门和系统。通过调查,基本弄清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现状。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在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整理、移交、入库、保管、岩心扫描、建档、著录以及设施设备维护使用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技术方法和工作制度,于2010年11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制定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要求》、《实物地质资料著录规定》、《实物地质资料库设备使用维护制度》、《实物地质资料移交制度》、《实物地质资料利用制度》、《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保管制度》等一系列条文,初步形成了馆藏管理制度体系,为实现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水平,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2011年6月16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78号)正式发布执行。依据78号文要求,国土资源部将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实施全程在线监管,实现汇交人依法汇交地质资料,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水平。

2 展望

我国从建国初期的计划地质勘查、地质找矿,经历了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对地质行业的忽视、无管理,到近10来年地质勘查、矿产开发大发展,地球科学在波折前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同样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发展的后备粮草,是催化剂、服务器。目前我国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工作的重心是收集实物,丰富库藏,其它工作—特别是成果集成和社会服务以及“集群化产业化”研究工作刚刚起步,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尚处于探索之中。

2.1 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建设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细化分级管理责任与汇交程序。同时,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实物地质资料库设计建设标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标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标准以及实物地质资料利用办法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

2.2 夯实管理基础,拓宽服务领域

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整理、保管工作,开展数字化以及成果集成与编研工作;不断丰富服务产品和扩大服务领域,除提供实物观察、取样服务外,有针对性地为政府管理决策、地质勘查、科学研究、科普教学等提供服务。

2.3 加强监督检查,推进实物地质资料汇交

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实物地质资料行政管理职能,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监督检查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并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纳入地质工作项目管理、地质勘查资质管理,争取实现实物地质资料应交全交,不拖不欠。

2.4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实现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将实物地质资料真正纳入地质资料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专业化,力争将基层地勘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库办成集生产、科研、教学、科普于一体的地质科技服务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李寅.总结成绩,分析不足,继续前进,再创辉煌——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十一五”业务工作回顾[R].燕郊: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2011.

[2]张业成,刘凤民.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回顾与展望[R].燕郊: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2009.

[3]王文,王希凯,张润丽,等.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4]马冰,金真针.美国实物地质资料库现状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12):36-38.

猜你喜欢

实物资料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以实物为背景的勾股定理问题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当手绘遇上实物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