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统一战线“元理论”及其学术规范
2013-01-30王磊
王 磊
(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湖北 武汉 430022)
建构统一战线“元理论”及其学术规范
王 磊
(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湖北 武汉 430022)
由于科学性和学术性失范,当前统一战线理论体系存在着内涵模糊、外延不清、论断随性、逻辑混淆等问题,以至很多基本概念和常识在政策实践中被随意解读或误读。建构统一战线“元理论”,就是要以一种更高的逻辑形式、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更严谨的学术规范,使统一战线学要超越政党政策理论而升华为一个科学理论和普适学科,研究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
统一战线;“元理论”;学术规范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始终存在着两套并行的话语体系:一是政治话语,宏大而富有激情,能起到凝聚鼓舞人心的作用;二是学术话语,理性、严谨而繁琐,旨在使人们看到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引发冷静而长远的思索。二者取向功能不同,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亦可取长补短、相互裨益。然而,如畛域不清、相互侵扰,无疑也会给理论与实践带来某些纷乱和困惑。
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症结正在于此。多年来,统战理论始终致力于得到普遍的学术认同,成为一门科学及学科。然而,由于其滥觞于政治实践,政治话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客观上抑制了学术话语的自然生长。以至于在统战理论成果中,充斥着“同心”、“凝聚力”、“伟大复兴”等新旧口号,以及团结、民主、和谐等抽象概念,领导们的重要讲话和秀才们的妙笔生花代替了学者们科学、精准、严谨的逻辑论证,而统战理论研究也陷入了“我注六经”或者“六经注我”的固有模式。这种专业学术性研究的缺失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整个体系内涵模糊、外延不清、论断随性、逻辑混淆,以至于很多基本概念和常识,在政策实践中被随意解读、为我所用,成为一个理论的“罗生门”。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党外知识分子”及其属概念“知识分子”,就具有政治话语的典型性。其表现在,从理论上、抽象层面谁都可以慷慨陈词、说上几句,但是实践中、具体而言,谁也说不清楚、莫衷一是。尽管很多学者也在不断尝试去厘清知识分子的内涵和外延,他们从中国古代先天下之忧的“士”,到近代俄国的十二月党人,从法国德雷福斯事件中的左拉们,到现代的萨特、福柯、萨义德,直至美国当代“永远的反对派”乔姆斯基。然而,越是描述得伟大而崇高,现实中符合这些标准的知识分子就似乎越少,因为形式逻辑告诉我们:内涵越丰富,外延越小。
所以,为了扩大工作领域和对象范围,在实际操作中,大家有意无意地去回避、消解知识分子的应有之义,取而代之用学历、职称、职务等等这些的所谓“客观”标准去增加外延。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和中组部公布的有关数据,我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约有1.2亿,其中党内约3千万,有人便据此认为,作为统战工作对象的党外知识分子高达9000万人。
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逻辑悖论,邓小平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那么,这9000万非中共的知识分子(不包括民主党派成员80多万),究竟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还是作为统一战线团结联合的对象呢?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党外代表人士也是代表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阶层,那么如何解决其中的交集呢?进一步说,在这些数量庞大的非中共知识分子中,究竟哪些是中共的发展范围,哪些又是统一战线成员和民主党派发展对象呢?
面对这一系列追问,相信每一位统战人都曾经有所思考、有所感触?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并非要讨论党外知识分子的具体定义,而是以此为例揭示当前统战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性失范。事实上,统战理论研究领域还存在大量诸如此类的似是而非的概念、论断,而我们又缺乏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系统研究,满足于在经典著作和讲话文件中去寻章摘句、考据训诂。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利益在重组,所有刻舟求剑式的研究,最终都将贻误、损害统一战线事业。
2013年年初,《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一期连发数篇论文,力陈建立“统战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统战学能够成为一个二级学科固然是件好事情,但是如果不能借此重构一个与时俱进的统战“元理论”及学术规范体系,即使搞到二级学科也不过是政绩工程和学术逐利工具而已。统一战线首先必须是一门科学,其后才能成为一个学科。因此,无论是从推动统一战线事业的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还是为了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繁荣振兴,重构统一战线“元理论”及其学术规范都是势所必然,而且刻不容缓。
“元理论”以一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批判地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及其基本要素。过去的统战理论告诉我们,统一战线是政治联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团结本阶级及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和政治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我们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阶级党到全民党,原有统一战线理论必然遭遇一种政治伦理困境,因为人们会发出这样的质疑:统一战线究竟是权宜之计的政治策略,还是长期战略和制度安排?当共同目标现实以后,法宝的法力究竟可以持续多久?
要回答这些质疑,就必须以一种更高的逻辑形式,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建构统一战线“元理论”。也就是说,统一战线学要超越政党政策理论而升华为一个科学理论和普适学科,研究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从实践层面上说,也就是执政党建设及其统战工作的社会化转型。
审视今天的中国,利益分化造就了社会碎片化趋向,过去我们谈发挥各界代表性人士的作用,可是在当下谁又能代表谁呢?每个人似乎都不满于自己“被代表”,都相信只有自己才能最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种信任缺失的根源在于社会缺乏基本共识,这也是中国社会最大病灶。党的十八大期间,人民网数篇评论提出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凝聚社会共识,近年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提出共识教育,都是基于这一考量。因为社会要团结、要凝聚,关键是要形成一个沟通、协商、互动的机制,以争取寻求最大的社会共识。这就是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是其可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应当是统一战线“元理论”的逻辑起点。
重构统一战线的“元理论”,关键要具有超越性的理论视野。通俗地说,就是跳出统战研究统战。现在的统战理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著述;二是我党有关统一战线工作的会议报告、领导讲话及政策文件;三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级统战部门和统战组织的工作实践及其经验总结。由此可见,统战理论基本是一个内循环体,很少与外部发生信息交互。因此,重构后的统一战线“元理论”,必须是一个开放体系,一方面,能够广泛汲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能够参与到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大厦的建构之中并能有所贡献。
当然,鉴于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现状,现阶段首先必须是对外开放、汲取新的理论营养。在此,以己浅见提出几个思考方向,试作抛砖引玉。
一是执政党的建设理论。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建设理论始终在不断与时俱进,产生了大量理论创新成果。但客观地说,统一战线理论滞后于这个进程,其突出表现在统一战线建设并没有纳入党建“五位一体”(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的总体布局,与组织部、宣传部、纪委等党的工作部门相比,统战部门的党建职责似乎并不清晰。因此,重构统战“元理论”的关键,就是要紧扣党的建设理论的主题主线,推动统战理论成为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统战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推动全党做统战而不仅仅是统战部抓统战。
二是社会整合理论。社会整合就是社会一体化的过程。近年来,社会整合理论在学界得到了较多关注,并被引入到执政党建设研究领域。很多学者提出了市场转型背景下执政党社会整合的战略选择,权威转型与合法性再造,意识形态认同与执政党思想整合,执政党组织资源优化与整合,以及执政党社会整合的制度保障等一系列论述。这对于赋予统一战线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实现统战研究从政策实践注释到“元理论”的跃迁,具有很强的启示借鉴意义。
三是共和主义理论。多年来,我们谈“民主”比较多,谈“共和”比较少,其实在当下的中国,“共和”比“民主”更值得研究和重视,所以,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在国名中牢牢嵌入“共和”二字,体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远见。共和思想的精髓主要是:共治、共享、协商、宽容。这是对一人一票、赢者通吃的选举理论和民粹主义、街头政治、网络政治的修正和超越。更为重要的是,共和主义理论搭建了统一战线“元理论”与国家政权理论、法治建设理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实现跨学科的交流合作。
四是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社会团结是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联系状态。正是靠着这种联系,社会才获得完整的存在和独立的生命。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揭示了社会之所以能够凝聚在一起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基于情感、道德、信仰、价值观的机械团结,向基于社会分工的有机团结的社会转变。尽管他的理论存在诸多缺陷,但他对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受到的威胁所作的分析,以及关于社会团结的基础和依靠法律维护社会团结的思想,对丰富统战“元理论”的思想内涵、寻求广泛的理论支撑,仍具有一定价值。
知海无涯、未可穷尽,还有很多有益的理论成果有待我们去挖掘、引荐、研究。但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统战研究一定要秉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海纳百川的情怀。
重构统一战线的“元理论”必须逐步建立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时应遵守的规则和范本,包括“实质性的学术规范”和“形式上的学术规范”。就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现状而言,这两个方面的规范都比较缺乏,主要表现在:研究缺乏原创性,基本以解释、论证既有观点和论断为主;自我论证和循环论证,以同一理论体系的观点相互论证合理性,或者以原因论证结果,又以结果反证原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混淆;学术语言缺失,常常以某某人指出、强调,某某文件规定、要求,作为基本理论依据,概念模糊、引述随意、观点绝对等等。
因此,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必要的学术规范。一是要鼓励学术创新,使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进而推动统战工作实践发展;二是要推动学术活动制度化、学术研究标准化和专业化,加强统战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三是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规约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各种不良行为。
责任编辑:王文京
D613
A
1002-0519(2013)05-0047-03
2013-09-04
王磊(1973-),男,湖北武汉人,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政党制度、统战、党建及公共管理理论和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