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政党与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2013-01-30黄天柱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参政党民主党派政党

黄天柱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7)

“参政党与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黄天柱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7)

在民建中央理论研究委员会与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参政党与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紧紧围绕主题,就参政党与中国文明传承、参政党与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参政党建设与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参政党;中国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

在当代中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进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六十多年来,各民主党派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3年7月4日至5日,民建中央理论研究委员会与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参政党与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和浙江省人大副主任、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主委、浙江社院院长姒健敏在开幕式上致辞,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作主题报告。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参政党与中国文明传承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代以来,伴随着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和冲突,中国文明开始巨大转型。在中国文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主要由知识分子构成的民主党派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有学者专门探讨了民主党派与中国文明传承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自诞生之日起,各民主党派就是具有强烈文明使命感的政党。他们坚信中国文明在未来必将复兴,并且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历史发展看,民主党派在中国文明传承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为中国文明的传承寻找出路;二是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捍卫中华民族与中国文明的生存;三是支持、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四是大力推进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五是汲取、吸收西方文明中的进步思想,为中国传统文明的现代化提供养料和资源。

二、参政党与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

现代文明是相对于传统文明而言。从社会形态上看,与传统文明比较,现代文明主要具有经济活动市场化、国家政治民主化、国家管理法制化、精神生活自主化和科学化、社会交往理性化、发展可持续化等特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和发展现代文明,其核心和实质就是推进“五位一体”(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领导者,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而各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特殊的作用。

第一,物质文明建设方面。有学者认为,民主党派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关键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邓小平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命题。民主党派由于集中了大量知识分子尤其是中高级知识分子,在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民主党派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具有推进中国科技发展所必需的人才优势和政策条件。从实践来看,民主党派以其高素质的组织队伍为基础,发挥自身“人才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主要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和个人履职等方式和途径推进国家科技发展。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主要将目光聚焦在参政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之间的关系上。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困境,突出表现在全社会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度不高。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中,参政党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和作用,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有学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民主党派参政空间有限,对执政党的监督缺少可操作性,因而在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未来开拓的空间还很大。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参政党的作用,真正实现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多党合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与会学者从参政党与保持权力纯洁性、政党监督与法治国家建设、参政党与协商民主发展、参政党与公共政策制定、参政党与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等角度,就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学者认为,中国参政党既是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合法性的重要资源,也是规范保持权力纯洁性的重要制度安排。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参政党的这一功能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掉了。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看,下一步必须着力激活民主党派在保持权力纯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参政党积极参与立法、自觉守法、参与监督法律的贯彻实施,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学者认为,参政党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和参与者,通过参与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在协商民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应加强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党际协商,加强参政党在国家政权机关中的民主协商,加强参政党在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发挥参政党在基层民主协商中的作用,建设与协商民主制度发展相适应的参政党。有学者以约翰·金登的多源流分析为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对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输入的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作者认为,当前,如何将民主党派的智力优势和整体合力转化为参与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是关系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建议:一要提高民主党派与党政决策层的互动;二要发挥民主党派专委会的智力作用和党派成员的整体合力;三要建立公共政策过程跟踪系统;四要建立与媒体的良好关系。有学者从参与式治理的视角,研究民主党派动员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机制问题。作者则认为,现阶段,民主党派动员、整合知识分子政治参与还存在着诸如党外知识分子结构复杂、整合力度不够、参与能力不高、参与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下一步应该探索建立赋权授能机制,建立利益表达、利益整合与价值整合机制,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和相互嵌入机制,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从而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增强政治体制的弹性。

第四,社会文明建设方面。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理想和追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理想境界。参政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凝聚和团结社会、协调利益关系、引导社会组织、培育公民精神、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个方向上,与会代表从参政党与凝聚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参政党与社会组织发展、参政党与中国教育政策发展、参政党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参政党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等角度切入,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学者认为,总结民主党派长期以来在凝聚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对比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党的历史经纬,可以梳理出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一是执政党从战略上重视民主党派的存在并予以充分信任,是民主党派发挥凝聚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用的政治前提;二是配合执政党凝聚社会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是参政党履行政治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其作为一个政党在政治上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之一;三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党而言,凝聚社会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是一个涉及国家政治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四是应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利用其独特资源和优势来凝聚社会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既对参政党产生了正向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冲击。从参政党的角度来看,应该创造条件,使社会组织成为参政党政治实践的有益补充,从而实现二者的同生共存、通力合作,共同构建我国理性话语民主模式。有学者认为,与教育界的密切联系以及知识分子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天然特质,使民主党派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一直拥有重要的影响力。有学者认为,参政党是社会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应努力成为社会发展的“减震器”、“通联器”和“助推器”。有学者认为,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城市梦”,不仅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责任使然,也是民主党派改善自身形象、提升功能的有利契机,更是保持社会活力、促进社会有机团结与融合、防止社会断裂的有力举措。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学者认为,自然环境是最大的公共产品,对这一最大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管理是最大的政治。民主党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与重要推动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空间仍然很大,需要我们在制度机制和问题切入上不断创新。

三、参政党建设与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

第一,参政党建设发展方面。今年是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65周年,总结65年来参政党建设发展的经验,提炼参政党建设发展的规律,剖析参政党建设发展的困境,瞻望参政党建设发展的前景,思考参政党建设发展的对策,也是与会代表集中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来自民建中央理论研究委员会的学者紧密结合民建实际,对参政党建设发展的经验和规律进行了总结。有学者将民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理论上清醒的参政党;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政治上坚定的参政党;三是坚持发展与巩固、积极发挥特色的方针,建设组织上巩固的参政党;四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建设制度上健全的参政党;五是坚持发扬民主、团结、创新、奉献精神,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建设充满活力的参政党。关于民建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学者概括为“把握特点、切合实际、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十六个字。有学者认为,民建理论研究的探索,为建设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参政党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二是着眼时代发展,积极发挥参政党的主动性;三是立足工作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经验;四是发挥整体功能,兼容并蓄,不断创新。有学者结合实际,就如何提高民建成员反映社情民意的能力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民建各级组织应将社情民意工作同自身建设结合起来,一要形成正确的会内共识,引导广大成员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二要在工作中结合民建联系经济界的特色,着重就经济发展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三要立足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关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把握好社情民意工作中的“音准”和“节奏”,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

第二,中国政党的趋同现象。有学者从政党制度包容性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中国的政党趋同现象。作者认为,政党趋同是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政党制度包容性并进而影响和制约政党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症结所在。中国政党的趋同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大部分民主党派之间彼此趋同;二是参政党与执政党趋同。这两个层面的趋同又程度不等地体现在各政党的政治纲领和指导思想、关注的问题和政策主张、社会基础和成员构成、组织属性和发挥的功能等方面。中国政党的趋同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形势发展的原因;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具体政策方面的原因;此外,还与中国政党尤其是中国民主党派本身的特点有关。因此,中国政党趋同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和处理中国政党的趋同问题,关键并不是会不会趋同、要不要趋同的问题,而是趋同的程度问题:从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出发,政党间的适度趋同是有利的,但超过了一定的“度”,政党间的趋同则会引发明显的弊端。就现状而言,当前中国政党之间的趋同度已经超过了这个“适宜的度”,从而影响到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包容性的提升,进而对这一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和威胁。基于这样的判断,对于中国政党的趋同问题,既要在理论上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更要在实践中予以高度重视和应对:一是正确认识“求同存异”原则中蕴涵的辩证关系,客观评判政党制度实践中“求同”与“存异”的现实状况;二是正确认识政党趋同与政党代表性之间的关系,区别分析不同层面和不同方面的政党趋同对中国政党制度带来的影响;三是正确理解“三个为主”的组织发展原则,适当拓展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空间;四是切实尊重民主党派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开发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功能;五是正确解读“全面参政”,重视培育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特色领域。针对政党趋同问题,陈昌智副委员长在讲话中专门作了点评和论述,他认为:在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总格局中,各民主党派的趋同化是必然的,但是,各民主党派也要注重保持和加强自身特色。

第三,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问题。参政党建设问题总是与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对于中国政党制度与中国国情的适应性,陈昌智副委员长认为,政党制度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西方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证明其政党制度适合其国情,但西方政党制度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政党制度符合国家国情,能够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这个国家来说,这个政党制度就是好的或最好的。多党合作制度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对于中国政党制度的特征及未来发展,林尚立教授认为,对中国的参政党到底怎么看,首先涉及到对中国的政党制度怎么看,千万不能用西方的政党模式来理解中国的政党制度。按照西方的逻辑,有执政党必然有在野党,但放在中国本身的制度逻辑和制度框架内,参政本身也是一种执政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执政体系是一种“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执政体系。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政党制度创造了三大功绩:一是孕育了新的国家;二是孕育了基本制度;三是开辟了中国民主发展的新路向——协商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他认为,中国制度是走向现代和民主的制度;中国制度适合中国社会发展,创造了中国发展奇迹;中国制度具有了自我完善的基础与能力;中国制度自我完善的这种可能要成为现实,必须进行制度的开发与建设。

责任编辑:王 珊

D665

A

1002-0519(2013)05-0035-04

2013-08-26

黄天柱,男,浙江慈溪人,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副研究员,博士,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政党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参政党民主党派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论参政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