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王稼祥对毛泽东正确路线的支持

2013-01-30□张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王稼祥遵义会议王明

□张 颖

(武警工程大学 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探索和开辟符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国情、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开辟道路的曲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党内多次出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与各种错误倾向的对立和斗争。在多次对立和斗争中,王稼祥总是站在坚持真理的立场上,给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以有力支持。

一、在宁都会议上,王稼祥支持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反对执行“左”倾路线的苏区中央局对毛泽东的错误批判及解除毛泽东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

1932年8月上旬,苏区中央局为统筹兼顾前方军事工作与后方根据地工作,将苏区中央局的成员分为苏区中央局前方成员和苏区中央局后方成员两部分,前方苏区中央局由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组成,任弼时、项英、顾作霖、邓发留在后方,组成后方苏区中央局。前方苏区中央局在制定红一方面军的军事作战方针时,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态势提出,红一方面军应避开敌军主力,沿敌军力量薄弱的赣江东岸北上,巩固和扩大中央苏区,这无疑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正确军事方针。执行该军事方针后,从8月17日至22日,红一方面军连克乐安、宜黄、南丰三城,歼敌5000多人。但随后攻打南城时,面对敌人在南城已集结重兵的实情,毛泽东提出红军应放弃攻打南城的计划,然而,后方苏区中央局坚持红军应继续攻打南城。为解决上述分歧,10月上旬在江西宁都东山坝小源村召开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会上,后方苏区中央局按照中共临时中央提出的“左”倾“积极进攻路线”,不仅认定毛泽东提出放弃攻打南城的计划是错误的,而且指责毛泽东此前实施的红军避开敌军主力、沿敌军力量薄弱的赣江东岸向北发展的方针,是“向偏僻区域发展”、“上山主义”;指责毛泽东实施的“诱敌深入”战术,是“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在会后上报的《苏区中央宁都会议经过简报》中,对会议内容作如下记载:“会议中批评了泽东同志过去向赣东发展路线与不尊重党领导机关与组织观念的错误,开展了中央局从未有过的反倾向的斗争。”“会议中批判泽东同志认为早应北上、过去七个月都错误了之不正确观点,指出这是动摇并否认过去胜利成绩”。[1]P16-22会议不仅错误地“开展了中央局从未有过的反倾向的斗争”,在错误批判毛泽东正确军事方针后,会后又采取了组织措施,撤销毛泽东当时担任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泽东同志回后方负中央政府工作责任”,迫使毛泽东放弃军事指挥权。

在会议开展对毛泽东的批判及讨论解除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的过程中,王稼祥始终站在支持毛泽东的一边。王稼祥发言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毛泽东同志到底哪点错,事实证明他打了胜仗,为什么要把他弄到后方去?军事领导权不交给他,我不同意。”“大敌当前,不可换将!”[2]P47-48

笔者在此需要作追溯指出的是,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王稼祥之所以坚决反对后方成员对毛泽东正确军事方针的错误指责和批评,反对从组织上撤销毛泽东担任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不是一时的、偶然的感情用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有着坚实的思想理论根基,又体现其革命实践历练后所形成的政治立场。

首先,就毛泽东与王稼祥两人的思想理论根基来分析。王稼祥与毛泽东投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后,虽走过不同的道路,但却有一致的思想理论根基——即两人皆始终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就毛泽东与王稼祥两人的革命实践经历来分析。王稼祥投身革命后于1925年冬,被中共中央安排赴苏联学习,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学习5年,对马列主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学习。1930年3月回国,1931年4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王稼祥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不久,即与毛泽东在江西永丰县龙冈地区,实现了两人之间的第一次会见。龙冈地区是1930年12月毛泽东成功运用“诱敌深入”战术的地方,在这里,红军活捉了指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第一次“围剿”的敌前线总指挥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首战胜利。在会见中,王稼祥向毛泽东介绍了自己在苏联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主要收获,并表示要努力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运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好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毛泽东则兴致勃勃地挥笔写下一幅由其提出并多次成功运用的军事战术思想对联送给王稼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王稼祥欣喜地接过毛泽东书写的对联,初步认识到苏区军民就是靠毛泽东的上述战略战术,取得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的辉煌胜果,非常钦佩毛泽东高人一筹的军事指挥才能。

宁都会议召开36年后的1968年,王稼祥对宁都会议的有关情况依然记忆犹新,他曾深情地回忆说:“到宁都开会,产生了毛主席是否留在前线指挥部队的问题,我是赞成毛主席留在前线指挥部队,但是处于少数。”[3]P98在“左”倾军事路线占上风的气氛下,王稼祥的正确主张未被采纳,毛泽东被错误地解除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宁都会议错误批判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方针,解除毛泽东军事指挥权,这不仅是对毛泽东个人的不公正处理,而且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导致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中央革命根据地丧失。

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为《回忆王稼祥同志》一书所作序言中,对王稼祥在宁都会议上坚持的反对批判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反对解除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的正确立场,作如下历史评价:王稼祥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尊重毛泽东同志关于武装斗争的丰富经验,用心钻研毛泽东同志的军事理论,他对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才能深为敬佩。”“因而当一九三二年错误路线决定解除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权时,他是积极反对者之一。可以说,那时他就同王明路线划清界限了。”[4]P2

二、在长征中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上,王稼祥始终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支持毛泽东正确军事路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军事战略转移。最初确定的目标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执行该计划后,在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在强行突破敌军设置的四道军事封锁线的几次血战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但却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导致长征部队减员过半,长征部队已由原来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为3万余人。还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已根据中央红军进军的方向,判明中央红军进军的目标地是到湘西,于是蒋介石迅速调兵遣将、集中重兵,部署了数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在中央红军通往湘西的前方步步设防、重兵防守。中央红军若继续执行向湘西进军的计划,等于是自行钻进敌军预设的重兵包围圈,其后果不堪设想。

直面党和红军所处的危机险境,1934年12月,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后,中央政治局在通道召开会议(史称“通道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红军应立即放弃北上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的原计划;实施避实就虚,转兵西进,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方向进军的新方案。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等坚决支持毛泽东提出的转兵西进的新方案;但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反对毛泽东转兵西进的新方案。经过一番颇为激烈的争论,毛泽东提出的转兵西进的新方案得到与会多数人员的支持,博古和李德坚持的继续北上的原方案被暂时否定。会后,长征部队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进军方向到达贵州黎平后,中央政治局再次开会,再次讨论长征部队的进军方向。在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力主红军应向西进军,向敌兵力薄弱的贵州遵义方向前进;因故未出席会议的李德带来意见,要求中央红军继续执行其原来制定的北上到湘西的军事行动方案;王稼祥、周恩来等人再次支持毛泽东向西进军的军事方案。会议最终采纳毛泽东的军事方案,决定红军向西进军黔北,创建川黔边新苏区。在会议形成的文件——《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中,就中央红军的进军方向作出如下明确规定:“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3]P136

从毛泽东在通道会议上提出红军应转兵西进,到黎平会议最终采纳毛泽东该战略方针,长征部队进军战略方向的转变,顷刻使中央红军甩开了敌军预设的阻止红军向湘西进军的多重军事包围圈,这既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由被动转入主动的良好开端,也为随后不久党中央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提供了难得的历史环境和军事机遇。在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上,王稼祥自始至终站在支持毛泽东正确军事方案的一边。通道会议上,当毛泽东提出“红军主力决不能北上,红军只有西进贵州才有出路,我们一定要放弃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的会合”的原方案后,王稼祥立即发言:“我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当前应改变战略方向,要因势利导。”“毛泽东同志说得对,我们必须转兵西进!”在黎平会议上王稼祥再次指出:“毛泽东的这个计划和设想,非常符合当前的形势。李德要红军北上,是不明智的。”[5]P480-481,488

如何评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上,王稼祥两次支持毛泽东提出的改变长征部队进军方向的正确军事方案?毛泽东最有发言权,毛泽东的评价最中肯、最符合历史真相。1945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从长征一开始,王稼祥同志就开始反对第三次‘左’倾路线了。”[6]P66必须明确,毛泽东所说的“从长征一开始”这句话,具体是指从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召开前,王稼祥已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上,明确反对“左”倾军事路线。

长征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挽救党和红军命运的历史性会议。值得深究的是,最早提出召开遵义会议者是谁?其提出召开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又是什么?亲历遵义会议的伍修权的回答是:“在进遵义以前,王稼祥同志最早提出了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的倡议。他首先找张闻天同志,谈了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和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该撤换博古和李德,改由毛泽东同志来领导。”[6]P120遵义会议参加者聂荣臻也指出:长征开始后王稼祥在与张闻天、聂荣臻等人交谈中明确指出:事实证明,博古、李德等人不行,必须改组领导,让毛泽东出来领导。到时候要开会,把博古、李德“轰”下来。[4]P1上述史料表明,王稼祥是最早提出召开遵义会议的倡导者;其提出召开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纠正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撤换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由毛泽东指挥红军。

遵义会议召开的过程是,先由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报告”;由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副报告”。随后在转入对上述两个报告讨论时,张闻天首先发言,张闻天按照会前他与毛泽东、王稼祥经过充分酝酿、形成共识的发言提纲,对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提出尖锐批评。接着,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对“左”倾军事路线作了切中要害、鞭劈入里的分析批驳。王稼祥则紧接毛泽东作旗帜鲜明的如下发言:“我同意毛泽东的发言,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之所以失败,我们在军事战略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不能归咎于其他原因,客观因素有一点儿,但不是主要的。”“错误的领导,必须改变!改组中央军事指挥机构,立即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5]P519,531在王稼祥发言后,朱德、周恩来、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刘伯承等相继发言,支持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三人的正确观点,最终使遵义会议获得成功。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召开10年后的1945年指出:“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个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王稼祥在“文革”中遭到不公正的错误批判、政治上跌落到低谷的1973年,毛泽东再次就王稼祥对遵义会议成功召开作出的贡献、对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对自己的有力支持作出高度评价,毛泽东指出:“在遵义会议上,王稼祥同志投的是‘关键的一票’。”[6]P66,127陈毅在党的七大上评价王稼祥对遵义会议成功召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时,把王稼祥比作历史上楚汉之争中的韩信,韩信归汉则汉胜,韩信归楚则楚胜,是举足轻重的人物。[4]P92

三、在长征中,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王稼祥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竭力维护党和红军团结,支持毛泽东维护党和红军团结、指挥红军北上的正确军事方针

长征中,党中央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斗争,是一次曾危及到毛泽东及党中央主要领导人身安全的极为惊险而复杂的斗争,在这场极为险恶而复杂的斗争中,王稼祥坚定地站在支持毛泽东正确路线的一边,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给予有力支持。1935年6月中旬,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6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研究两军会师后的军事战略方针时,周恩来提出两军会师后应实施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毛泽东、王稼祥等赞成上述战略方针。王稼祥指出:要如期实现红军两大主力部队会师后北上川陕甘的军事战略目标,会师后的红军两支主力部队,必须集中力量迅速从松潘打出去。“现在应该迅速打出去。敌人想把我们限制在这里,逼到草地,我们必须从北边松潘方面打出去。”王稼祥上述发言有无具体针对性?回答是,王稼祥上述发言有具体的针对性,其发言的具体针对性是:张国焘在会前致电党中央,提出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应“占领青海、新疆”,如遇困难就“暂时向南进攻”的错误主张。两河口会议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采纳了由周恩来提出、毛泽东和王稼祥赞同的军事行动方案,作出两方面军会师后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决定。

为凝聚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合力,同时为防止张国焘在两支红军部队之间制造不利于红军内部团结的事端,8月初,党中央决定红一、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采取不同的进军路线分别北上,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领经斑佑北上,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随右路军先行;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王稼祥等率领经阿坝北上,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自恃人多枪多向党中央要权的张国焘,在左路军到达毛儿盖后,又寻找借口拒绝执行两河口会议作出的北上战略方针。为遏制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朱德在亲自做张国焘思想工作的同时,又特意安排王稼祥出面做张国焘工作。王稼祥根据朱德安排,完全不顾自己当时旧伤复发、腹部伤口化脓、身体十分虚弱的情况,抱病苦口婆心地做转化张国焘错误思想的工作,据理力争地驳斥张国焘拒绝执行北上方针的各种借口,最终使张国焘答应执行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作出的北上决定。[7]P413

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为促使张国焘放弃红军应向西“占领青海、新疆”的错误主张。毛泽东提出红军应向东到陕西,不应向西到青海、新疆。王稼祥在发言时支持毛泽东向东发展的方针。他指出:“我们向北行动以后,有两个方向,向洮河以东发展是转入反攻,向黄河以西发展是继续退却。”“我们不应以一些困难,而轻易放弃向东发展的方针。”在毛泽东、王稼祥等政治局多数同志坚持下,毛儿盖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决定红军迅速占领洮河流域地区,进而由该地区向东进攻,左路军应向右路军靠拢,否定了张国焘向西退却的错误主张。[3]P151

四、抗战初期,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王稼祥反对王明右倾错误,对毛泽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领导权的正确方针予以有力支持

长征到达陕北后,在1935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要不要坚持我党的领导权,党内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与王明右倾错误的对立。王稼祥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半年后的1936年6月,王稼祥在赴苏联治病前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指出:“在中国可以成为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政党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国共两党在阶级性质上、在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上,是极端相反的”;“国共合作,今天不仅是两个党的问题,同时又是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问题,加之这两个政党、政权与军队又血战了十年,残酷的杀戮与斗争使阶级斗争尖锐到极高程度。”“这些复杂条件又使统一战线合作的范围与程度时时受到限制,一方面有促成统一战线的力量与趋势,另一方面又有约束、倒退、反抗统一战线的力量与趋势。统一战线之发展不会是一往直前的平滑的直线的发展,而大概会是包含着矛盾与斗争,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螺旋形的发展。”[8]P17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8月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一年前的1936年6月,王稼祥经过独立思考后敏锐提出的上述思想,后来既被我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时,作了科学吸收采纳;又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建立到曲折发展的8年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吸收采纳王稼祥1936年6月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信中提出的正确思想,1937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抗日战争中无产阶级领导权,我党应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实施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我党独立自主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谁知同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后,却在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责说洛川会议过分强调独立自主,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完全统一到国民党军队中去,强调“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主张放弃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领导权。接下来1938年1月王明在为《新华日报》撰写的两篇社论中又对外公开提出:“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应当是大家遵守的信条;一切为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当是大家工作的方针。”“建立新的军队的目的,是要建立真正的统一指挥、统一编制、统一组织、统一武装、统一待遇、统一补给、统一政治工作和统一作战计划的国防军,就是说,完全统一的国防军。”[9]P386显然这是一条放弃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的右倾错误路线。由于王明刚从苏联回国、身后有苏联及共产国际支持的背景,因此王明右倾错误路线提出后,一时在党内造成很大思想混乱。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王稼祥不仅在1936年6月出国到苏联治病前,已致信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提出一系列正确思想;而且当1938年上半年出现毛泽东正确路线与王明右倾路线对立的关键时刻,1938年9月初王稼祥从苏联回到延安后,通过正确传达共产国际指示和发表个人观点,促使上述分歧比较顺利得到解决。王稼祥先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及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两次作题目为《国际指示报告》的专题报告,向全党传达共产国际有关正确指示,以此促使我们党内有关认识分歧的解决,把全党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提出的正确路线上来。在传达共产国际指示的报告中,王稼祥指出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提出我们党:“在领导机关中要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解决,领导机关中要有亲密团结的空气。”[8]P193

“共产国际执委会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应该告诉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应该支持毛泽东同志为党的领导人,他是一位在中国革命的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领袖。也应该告诉王明同志,不要再争吵了。”[8]P391

在历史地评价抗战初期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王稼祥坚持反对王明右倾错误、支持毛泽东正确方针立场时,笔者认为,应当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大背景”和“个人关系小背景”两个问题,来深刻认识和准确评价王稼祥当时坚持的正确立场的重要意义和难能可贵之处。

当时共产国际尚存在,我党则是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的指示对我党制定路线、解决党内不同观点争论,往往具有很大仲裁力和权威性。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王稼祥通过正确传达共产国际指示,对解决抗战初期我党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认识分歧,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这样指出:在反对王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上右倾错误的斗争中,王稼祥从苏联回国后通过正确传达共产国际指示,“这样,就把王明路线所以能够存在的第一位原因——共产国际的支持——取消了。”[3]P197陆定一的评价表明,王稼祥通过正确传达共产国际指示,对纠正王明在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倾错误思想,当时起了犹如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王稼祥与王明既同为安徽老乡(王稼祥系安徽泾县人,王明系安徽金寨人),而且两人又于1925年同时进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两人之间又形成同学关系。当时风华正茂、具有同乡加同学关系的王稼祥与王明,学业上是同学中的两位佼佼者,在人际交往上王明更是同学中的风云人物。王稼祥也一度对年龄长自己两岁的王明有好感,甚至一度成为以王明为首的、被称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中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成员之一。然而在回国后投身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具有生性磊落、为人正直人格的王稼祥,从来不搞低级庸俗的老乡、同学等宗派小集团活动。因而在党内出现正确与错误两种不同倾向的斗争中,王稼祥多次反对王明的“左”倾和右倾错误,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方针。本文前面论述的1932年10月在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上,王稼祥不同意苏区中央局后方成员执行中共临时中央提出的“左”倾“积极进攻路线”,对毛泽东正确军事方针的错误批判,不同意解除毛泽东当时担任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的立场,实际上就是站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的对立面,反对王明制定的“左”倾路线。而到了抗战初期,当王明又从“左”倾转变为右倾后,王稼祥再次毫不迟疑、旗帜鲜明地反对王明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倾错误,从而再次彰显出王稼祥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可贵品格。

[1]杨胜群.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黄宏.亲历长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徐则浩.王稼祥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4]《王稼祥选集》编辑组.回忆王稼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李魁彩.星火燎原——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纪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6]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遵义会议文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张国焘.我的回忆: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8]杨庆旺.百折不回的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王稼祥遵义会议王明
Higher Derivative Estimates for a 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毛泽东对王稼祥的倚重和关怀
王稼祥和朱仲丽:“戒掉烟才同意结婚”
走过318
“看不见”的王明华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龙门这边(47)
王稼祥在长征中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