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纯洁性建设视野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作风问题
2013-01-30齐卫平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论纯洁性建设视野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作风问题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党的思想建设最重要的作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党优良思想作风的核心问题。思想作风不正,路线方针政策就会发生错误,革命必然遭受损失,党的纯洁性也就受到影响。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工作实践表现出的优良作风,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成为党维护纯洁性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干部和党员保持优良作风的要求,生活作风虽然是个人问题,但它对党的影响则不可小窥,生活作风对党的纯洁性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民主革命时期党开展作风建设留下的思想财富值得认真汲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党的作风纯洁问题。
纯洁性;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曾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概括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对党的建设历史实践经验的提炼。本文拟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三个方面,就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作风纯洁性建设作一探讨。与三大优良作风的概括略有不同,其中之所以加上生活作风问题,是因为它与党的纯洁性建设关系直接,对新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思想作风:理论联系实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注重思想建设,将思想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就是民主革命时期开展党的建设一条宝贵经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领导人在总结党的历史实践时都突出强调了这条经验,可见其重要性。思想建设涉及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理论武装等多个方面,从作风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概括为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主要理由是因为它表现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毛泽东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1]P813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就端正学风问题作出的论述,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由此也显著地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在党的思想作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装,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更要将它从书本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中国革命实践。党建立以后,一些党内理论家就开始意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人都曾提出要研究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环境,不能生搬硬套。1925年任弼时指出:“不应做一个不顾环境的模仿主义者,必须按中国实际情形去解释我们的理论,庶可得到思想上的胜利。”[2]P325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摆在党的面前。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识出发,党在领导革命的初期实践中作了大量有关中国国情的研究,如党的二大区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四大形成革命领导权思想、1925年毛泽东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关于农民运动以及农村调查,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的探索。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党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理解不仅没有成为普遍的自觉意识,而且还经历了重大的曲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是随着革命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得到端正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使形势发生骤变,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角色转变,提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在此之前,党活动中心放在城市和工厂,产业工人是主要依靠力量。在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后,政治生态的重大变化使党既有的理论进入到完全陌生的领域。现实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根据地立足农村的环境决定了党打交道的主体是农民,非无产阶级意识对党的影响成为严峻问题。最早带领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很敏感地意识到必须将思想建设放到首要位置上。他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3]P77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党既有的理论中缺乏适应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需要的内容,源自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城市中心”思想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党中央最高领导层并没有随着革命形势变化作出实践指导上的调整,仍然把工作中心放在攻打大城市的战略上。正是基于这两个现实问题,加强思想建设开始受到重视。1929年毛泽东提出“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问题时,突出了两个鲜明的思想,一是反对主观主义,“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二是研究国情,认为“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3]P92毛泽东强调的这两个思想,是他对党的思想作风最早的认识,后来在延安整风期间论述学风问题的思想由此可见端倪。
思想建设的作风问题尖锐起来,与党的指导发生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有关。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输送派遣去莫斯科学习的党员至1929年7月达一千多名,中共中央十分重视这批学员,也明确向他们提出到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应端正学风,要求“能很切实的注意中国问题,注意中国实际斗争的环境”,“莫斯科因为地理上与中国距离很远,所以在莫斯科学习的同志很容易忘记国内的实际生活”,“如若不很切实注意中国环境的研究、中国每日的事变、中国劳动群众的英勇斗争、在中国之策略应用的方法——则虽然学得一些原则上的理论,其结果都会走入歧途”。[4]P346这一提醒中肯而重要,但事实却出现了背离。20世纪30年代初党内盛行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教条主义,与莫斯科的党员学习脱离中国实际有着直接的关系。杨尚昆回忆当年在莫斯科学习情况时说:“讲马列主义,而不强调应用,不联系中国的国情;课程的设置,同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明显地脱节;讲革命经验,言必称苏联,就是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模式。特别是国共分裂后,中国由国民革命转入土地革命,革命的对象、动力、道路、策略都起了变化,但是,学员连中共八七会议的精神,朱毛红军上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等重大事件都不清楚。学员在学习后回国从事实际工作就遇到许多困难,并且容易形成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5]P42-43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丧失和工农红军的挫败以事实宣告了教条主义指导的错误,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在经历了惨痛教训后成为党思想作风建设的紧迫任务。
毛泽东从1930起就反对一切依照本本的教条主义,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鲜明地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39年毛泽东为《共产党人》杂志撰写发刊词,根据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程度深浅为依据,划分党的历史时期和阐述领导革命的历史阶段,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进入40年代后,思想上清算教条主义的斗争与端正党的学风紧密相联系,贯穿于延安整风运动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从少数领导人和理论家的初步意识转变成为全党范围内的牢固意识,这个转变为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奠定了认同和接受的基础。
民主革命时期的经验证明,端正思想作风对党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思想作风不正,路线方针政策就发生错误,革命必然遭受损失,党的纯洁性也就受到影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作风是党正确思想路线形成的保证,党的纯洁性建设必须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始终强调理论创新,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体现的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作风的纯洁性建设能否取得实效,能不能持续向前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任务的实现效果。
二、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与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具体的工作来落实,因此,具有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十分关键。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工作实践表现出的优良作风,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成为党维护纯洁性的重要内容。
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政党,但是,与人民群众的疏离使这些政党只是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即使是曾经具有革命价值的资产阶级政党,也与人民群众形同陌路,毛泽东分析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得出缺乏农村变动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揭示了领导辛亥革命的政党没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联系的道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形成的群众意识首先表现在对自身的组织定位上。党的一些领导人认为,由少数知识分子组织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决不能成为书院式的团体,而应走向群众。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大会决议中说:“我们中国共产党成功一个党,不是学会,成功一个能够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大的群众党,不是少数人空想的革命团体”,“我们的活动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6]P163这个认识促进了党在革命实践中群众工作的深入,从而为一次次群众运动的掀起提供了动力。党的群众工作在民主革命时期面临的环境有很大的变化。建党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群众意识主要局限于城市工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农民为主,抗日战争时期则扩大到全体爱国的人民大众,解放战争时期群众工作范围包括一切赞成革命的人民。如果说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使中国共产党从组织性质上区别于其他政党的话,那么,“群众党”的组织定位则使中国共产党从工作作风上不同于其他政党,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紧密联系人民群众。
党的历史文献中,最早明确表达群众路线思想的资料是1929年党中央对红四军的指示。该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强调了“发动群众斗争”的重要性,指出:“每一个红军士兵都负有向群众宣传的责任”,“负有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使命。”[4]P39512月,毛泽东为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起草决议(即“古田会议决议”)详细阐述了这个思想,他写道:“红军绝不是单纯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3]P861930年6月,党中央发出第八十号通告,首次明确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指出:“党的工作方式,应该采取群众路线,党的活动应该紧靠着群众,党的口号应该是群众的要求,党的策略应该取得群众的了解与执行”[7]P251。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贯彻于整个民主革命时期,三十年代初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建设中,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以关心群众生活的细致工作,密切了党同苏区人民的关系。长征途中,党和红军战士在许多危急情势下深切感觉到坚持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1935年10月,陈云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汇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说:“每一个红军战士都做群众工作”,长征中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之一就是“正确对待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支持”[8]P373。抗日战争中党的全民族抗战路线进一步加深了依靠人民群众的深刻认识。毛泽东指出:“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9]P347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军队之所以能摧枯拉朽般地横扫国民党军队,推翻反动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党的建设中,群众路线有多个层面的定位。首先,它被上升为“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10]P342其次,它被确定为党的领导方法,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1]P900第三,它被概括为党的优良作风。这三个定位从不同层面上揭示了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是党保持先进性本质的体现,也是维护党的纯洁性的要求。党脱离人民群众将一事无成,党中央领导人对坚持群众路线有丰富的论述。毛泽东说:“中央的一切决议案中,没有一个决议说是我们可以脱离群众使自己孤立起来。”[1]P826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深刻阐述。他指出:“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10]P342,“我们对人民群众的这种观点,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这种关系,是和一切剥削阶级对待人民群众的观点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根本不同”[10]P343,“先锋队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就不能成其为人民的先锋队,就不独不能实现它解放人民群众的任务,而且有直接被敌人消灭的危险”[10]P344。从工作作风看,影响党纯洁性的主要危险是官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始终是党的作风纯洁性建设重要任务。1940年7月张闻天在《共产党人》第8期发表《更多的关心群众的切身问题》一文,指出:“不关心群众的切身问题的党部与党员,同群众隔绝的官僚主义的党部与党员,是最坏的党部与党员。这种党部与党员应该使之在党内党外都被认为是党的最大耻辱,不使其有存在的余地。”[11]P3541942年刘少奇指出:“一切共产党员,不论他站在任何工作岗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均必须经常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每一个实际利益(即使是最小的利益并关系人数不多的)而奋斗”,“用漠不关心官僚主义的态度对待群众切身利益与疾苦的问题,那就不是共产党员”。[12]P110官僚主义与党的群众路线是截然对立的,党的工作作风沾染任何一点官僚主义习气,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党的纯洁性。
民主革命时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具有重要现实启示。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里脱离人民群众党员和党组织难以生存的话,那么,在执政条件下脱离人民群众将使党创下的基业衰败毁垮。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时就提出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至今依然是至理名言。“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13]P1998“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14]P14人民群众期望执政党工作作风纯洁。在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确定政治路线前提下,党的工作作风建设成为极端重要的大事情。现实中,党的工作作风不纯问题客观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空谈浮夸以及非科学的政绩观还需要花大力气加以认真克服。执政党的工作作风纯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凝心聚力才能实现。
三、生活作风:严惩贪污腐化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民主革命时期的残酷环境对党的生活作风提出严格要求,艰苦奋斗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体现。作为一种精神,艰苦奋斗当然不只限于生活作风,但如果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则容易犯生活作风上的错误。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党内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党中央的高度警觉,整肃生活作风对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生活作风问题,党中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认为党内混入一些投机分子,虽然不能动摇党的政策,但他们“个人生活上表现极坏的倾向,给党以很恶劣的影响”[15]P348。这个认识说明,党员的生活作风虽然是个人问题,但它对党的影响则不可小窥。民主革命时期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革命的使命和恶劣的条件决定了享受、腐化和意志薄弱与党的要求格格不入。然而,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即使在残酷的环境下党内也有蜕化变质分子,各种腐化堕落的现象污染了党的纯洁性。民主革命时期党员生活作风并不是一潭清水,不纯洁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上不干净,利用职权贪污钱款。1926年8月4日,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发表“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指出某些党员个人生活上表现极坏倾向最显著的事实“就是贪污的行为,往往在经济问题上发生吞款、揩油的情弊。这不仅丧失革命者的道德,且亦为普通社会道德所不容。此类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的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15]P348-349。党高度重视政府的纯洁性建设,要求“民主政府,必须是清廉纯洁的政府”,“贪污腐化,损公利己,阳奉阴违,官僚主义,消极怠工,应坚决反对。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一文不苟,克己奉公,艰苦奋斗,言行一致的”[11]P329。1933年8月,党中央“为了防止党内有违反党章、破坏党纪、不遵守党的决议及官僚腐化等情弊发生”,决定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及中央苏区省县监察委员会,其职责包括“监视党章和党决议的实行,检查违反党的总路线的各种不正确的倾向、官僚主义及腐化现象,并与之作无情的斗争”。[16]P439党中央始终将反对贪污腐化作为重大任务,对维护党的作风纯洁性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二)贪图享受,沉溺虚荣,丧失革命意志。革命的残酷环境是对党员意志的考验,跌宕起伏的波折犹如大浪淘沙,总要清洗掉一些污泥杂质。在许多艰难危急关头,一些意志薄弱者经受不住考验而叛离党的现象时有发生。分析他们叛离的行为,有的是信仰动摇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吃不起苦,忍受不了艰苦。信仰与作风是连在一起的,崇高的信仰要求纯洁的作风,革命意志消沉的党员之所以在艰难危急关头动摇信仰,往往与他们平时的生活作风有紧密的关系。如在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一些领导干部和党员却“衣履极为整洁,饭食必有鱼肉,手上金指亦屡见不鲜”[7]P693,有的苏区工作人员“出入带卫兵,什么保险金。许多老婆。分地要分好的等等,这样生活上比群众受优待是真做了官了,自然是脱离开群众了”[7]P454。党中央对此态度鲜明,坚决主张“要号召群众来监督批评以致撤换腐化分子的职务,群众来要求共产党开除腐化分子的党员,党应立刻加以考察而检查之”[7]P707。
(三)追求浪漫,男女关系随意,生活作风不严肃。革命与婚姻不矛盾,但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则关系党的作风纯洁。许多革命的男女青年加入党的组织,恋爱和婚姻是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一些干部不满封建包办婚姻而寻找自己的幸福也无可厚非。党在领导苏区建设中曾制定颁布婚姻法,对结婚和离婚问题做出相关规定。而有些干部、党员则主张结婚离婚绝对自由,并以此为由发生男女关系上的不良作风和不当行为,使党的形象受到损害。如有的视婚姻为儿戏,搞“扯拼伴,即暂时夫妻”[7]P693;有的不顾影响,浪漫地对待男女关系。党中央对这样的生活作风问题高度重视。1930年11月,中共中央的一个文件中严肃指出:“腐化的现象,一部分党员、团员或是政府机关群众团体负责人的腐化。一般的苏维埃区域有为恋爱而怠工,生活奢侈腐化,男女关系浪漫,而引起群众的不信任。这种错误可以直接阻碍群众斗争,损失政权和政党的威信。”[7]P7011937年陕甘宁边区还发生一桩恶性事件,当时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大队长的黄克功向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因未达目的而开枪打死刘茜。毛泽东亲笔致信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表示对这样罪恶的行为,如果因为黄克功是多年的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就加以赦免,“便无以教育党”,希望以此警示一切党员、红军指挥员、革命分子引以为戒。毛泽东要求雷经天在公审会上宣读他的信。[17]P565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必须从党的纯洁性角度认识干部、党员男女关系上的生活作风问题。
民主革命时期干部和党员的生活作风尽管在党的建设中不是突出的问题,党内腐化堕落也局限于个别现象,但却不容忽视。以上列举的问题以及党中央坚决反对腐化堕落的鲜明态度表明,生活作风是党维护纯洁性的重要内容。在和平建设和党执政的时期,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条件完全改变了党的生存环境,艰苦奋斗精神容易淡化,追求物质生活、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等现象容易滋长,贪污受贿等腐败犯罪行为容易发生。对执政党来说,精神懈怠的危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生活作风的不纯洁。那种认为生活作风是小节,生活作风是个人私事,不必大惊小怪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干部、党员生活作风不纯洁严重影响党群关系,许多腐败案件的发生和官员贪污受贿行为的背后都有生活作风腐化的案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抓好生活作风纯洁在党的建设中日益凸显重要性。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生活作风是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重要内容的话,那么,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更应该把生活作风纯洁作为坚持不懈的建设任务。
结语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民主革命时期党开展作风建设留下的思想财富值得认真汲取。与民主革命时期相比,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体系更为庞大,情况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为推进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五位”必须“一体”,党的建设五个方面具有内在关联,作风建设作为其中一个环节,对维护党的思想、组织纯洁有着紧密的关系。江泽民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整个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学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的建设,都要全面加强和改进,以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13]P1834“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13]P192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推进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杨尚昆.杨尚昆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徐国栋)
OntheStyleofThought,WorkandLifeofthePartyintheDemocraticRevolutionPeriodfromthePerspectiveofStrengtheningtheParty’sPurity
QI Wei-ping
(DepartmentofPolitics,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ing style in the Party’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and persistence in sinification of Marxism becomes a core topic of the good theoretical style of the Party.Without correct ideological style,the route,guideline and policy might be wrong,the revolution must suffer from damages,and the Party’s purity would be affected.Keeping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ass people is a good style of work embodied in the Party’s working practice,and persistence in the mass line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aintaining the Party’s purity in lead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arty’s style of thought,work and life,the core problem is to keep the blood-flesh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 people.To carry forward the hard graft spirit is a requirement for the cadres and party members keeping the good style of life.Through the style of life is a personal thing,i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Party and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for maintaining the Party’s purity.The theoretical heritage of the Party’s style of thought,work and life in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 is worthy of being absorbed,and this problem must be emphasized when promoting party building under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purity;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party building in working style
D26
A
1674-0599(2013)04-0087-07
2013-06-10
齐卫平(1953—),男,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研究。
本文系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项目编号:12& ZD 07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