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必然趋势
2013-01-30□刘仓
□刘 仓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主革命时就已经指明了的基本目标。因此,作为构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需要相应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这样才能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命题之一。
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转变到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性质的变革必然要求文化性质的变革。马克思曾经说过:“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1]P296这段话说明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制度与文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毛泽东也说:“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的生产关系相结合,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一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生活的基础。”[2]P55一定的文化总是和一定的政治、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建设必然也必须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相互印证。物质生产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社会制度发生根本的转变,必然要求文化性质也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从奴隶制文化转变到封建主义文化是如此,从封建主义文化转变到资本主义文化也是这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中国的文化革命也会存在一个根本性质的转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是维持现状、走向资本主义,还是走向社会主义,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需要再一次做出历史性的抉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固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但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它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与此相伴随,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由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已经确定了的目标。党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就选择了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社会不但需要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需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在建国前就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2]P3451952年,周恩来提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思想,指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个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二者要同时发展,“不应把文化建设看做将来的事,不能等待,现在就应该着手”。[3]P71刘少奇在八大报告中明确肯定了“文化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提纲挈领地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阐述。高度文化是指“现代科学文化”,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代的科学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标已经确定,就必须有实现目标的历史材料。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党和人民已经掌握了新民主主义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成果之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完成对原有文化成果的超越,在新的经济建设中发展壮大。因此,把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紧迫的实践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途径。在这一革命过程中,也需要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加以发展,推动文化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社会主义社会不但需要进行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而且需要文化革命,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4]P82-83除旧立新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旧”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新”当然是指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只有经过彻底的革命的洗礼,才能建立新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基础和新的人才队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5]P91
在社会主义革命中,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对象,资产阶级思想也成为批判和改造的对象。要把资产阶级改造成什么样子呢?周恩来说:“就是要使他们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办事,以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要求,适合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要求,适合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要求。”所谓改造,就是在经济上使他们既有利可图,又受到限制;政治上使他们参加政府,受我们党的影响;“在文化上,要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逐步地改造他们的思想,以至改造他们的家庭。改造的结果,就会使他们走上《共同纲领》规定的轨道。”《共同纲领》所规定的当然是社会主义的前途。周恩来指出:“《共同纲领》没有写社会主义前途,是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虽然把这个前途写出来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点强加于他们,所以我们采取等待的政策,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但是这个前途是肯定了的。”[6]P100-101
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是承载文化思想和文化内容的物质形态。这些文化设施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就为哪个阶级服务,从而也是这个阶级的统治工具。在资本主义时代,文化教育机构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列宁指出:“事实上,学校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浸透了资产阶级的等级观念,它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战争表明,现代技术的奇迹成了靠战争发财的资本家屠杀千百万工人和搜刮大量财富的手段。”[7]P77改变文化机构的性质,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5]P290十月革命以后,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根据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对原有的文化机构进行了改造。他们把文化设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使之成为苏维埃政权管理之下的为工农兵和社会主义服务的工具。列宁指出:“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摧毁这种统治和完全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就是说,不仅应当传播一般共产主义原则,而且应当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者和非无产者的阶层传播无产阶级在思想、组织、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以利于彻底镇压剥削者的反抗和实现共产主义制度。”[8]P106可见,不对旧有文化机构进行改造,就难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也应该对原有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机构进行改造。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在这个问题上,拖延时间不愿改革的思想是不对的,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方法进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9]P71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改造旧有文化教育事业,这当然包含改造资产阶级的文化教育事业。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基本前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掌握了一支工人阶级领导的坚强的人民军队,这些使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革命有可能经过和平的道路,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从而也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提供了政治依托。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劳动人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根本保证。自从海禁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化科学传入中国。在清朝、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等反动政府的统治下,中国人自己能够掌握科学文化为人民谋幸福吗?帝国主义者站在中国人民头上,把文化、科学作为剥削、压迫、屠杀、麻痹、控制中国人民的工具。人民政权的建立,才根本改变了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遭受奴役的状况。列宁指出:“过去,人类的全部智慧、人类的全部天才所进行的创造,只是为了让一部分人独享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成果,而使另一部分人连最必需的东西——教育和发展也被剥夺了。然而现在一切技术奇迹、一切文化成果都将成为全民的财产,从今以后,人类的智慧和天才永远不会变成暴力手段,变成剥削手段。”[10]P288-289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建立,给中国的科学、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无限广阔的康庄大道。在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确定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引导人民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批判的改造资产阶级思想,改革和改造旧社会的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推行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科学、文艺事业,建立中国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毛泽东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建立,给人民的文化教育和人民的文学艺术开辟了发展的道路。”[11]129-130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引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在这个伟大事业中,劳动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民主的权利,有可能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成为社会主义新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这个影响现在还是很大的,并将在长时期内存在着,不能很快的消灭),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指引的错误路上去,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12]P1476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政治基础;党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经济基础。正是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必然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为文化变革开辟了道路。当初,列宁在《论合作社》中说:“我们的敌人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我们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是冒失行为。但是他们错了,我们没有从理论(一切书呆子的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以前我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政治斗争、革命、政权等方面,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变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随后,列宁在驳斥苏汉诺夫等人的观点时再次强调,要在工农民主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事业。他说:“你们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13]P773、774、778、777列宁的论述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周恩来指出:“文化教育一方面是政治的先导,另一方面它的改造又要在经济、政治变革之后才能完成。所以文化教育既是‘先锋’,又是‘殿军’。”[6]P20八大前夕,毛泽东论述文化革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时说:“我们有些同志不愿意承认文化革命的重要性,他们根据中国革命胜利的老经验来否认提高文化的迫切需要。是的,当劳动人民大多数是文盲,文化水平很低的时候,只要劳动人民的阶级觉悟逐步提高,并且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就能够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并且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改造。如果在那个时候,认为必须首先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然后进行这些斗争,那是荒谬的。但是在已经完成了这些斗争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而要进行建设,就要有文化,建设愈向前发展对文化的要求也愈迫切。”[14]P159可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新民主主义文化也要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内在逻辑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是这样,并且是领导的因素,而总的说来是新民主主义的。”[2]P145这也道破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必然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内在动因。新民主主义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它们的最终发展方向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社会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才能发展到社会主义,从而中国文化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文化才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确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预见。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这个论断已经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付诸实践,将理论变为现实。如何实现呢?这需要分析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关系。
新民主主义文化从性质上说,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因此它与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共同的理论特征。
(一)二者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体系。
新民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的产物。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是哪个阶级的文化,就看领导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受无产阶级领导,这就叫做社会主义因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劳动群众解放的战斗武器和战斗旗帜,是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文化革命的目标,又是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文化改造的对象,而第二个革命的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最终方向都是共产主义,而且是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可见,如果中国沿着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就必然存在一个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过程。
(二)二者都坚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统一,把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牢牢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毛泽东在1948年2月
指出:“中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形态、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旧的建筑物,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物。我们的基本任务,就是如此。”[2]P58新民主主义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同时进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能够使文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而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建立和保存的资本主义成分,正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文化改造,进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主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步发展,都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坚持的物质基础。
(三)二者都坚持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和建设服务,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其创作主体、表现对象、服务对象都是作为革命主力军的工农兵;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是民族民主革命总战线中的重要战线,为革命战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服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这个思想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来源。
(四)二者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处理文化发展中的“古今中外”的关系,走综合创新之路。
既要批判地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新文化的成分,又要反对复古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既要有选择地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新文化的营养,又要反对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在批判与吸收的过程中,创造符合中国特点的新文化。
(五)二者都充分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
知识分子是承载文化、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基本力量。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胜利,这是已经被历史所证明的真理。革命需要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成为国家各方面建设的重要力量。动员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2]P160共同的特征,是前者转变到后者的内在动因。相同的基因,预示着新民主主义文化这株幼苗,有可能转变成社会主义文化的参天大树。
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毕竟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不同内容。正像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5]P284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新民主主义文化所不具备的新质和特点:
(一)二者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主题是不同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化仍然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它的历史使命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和通过自身改造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又主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文化形态。
(二)二者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发生明显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上。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服务对象,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一定的变化,但基本上包括工人、农民、兵士、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是我们团结的对象,同时也是革命的对象,他们的思想也成为批判和改造的对象。作为阶级,他们是要被消灭的。党和政府的目的,就是把他们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服务,而不是为原来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服务。
(三)二者所奉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区别,从而他们各自的道德体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新民主义文化奉行
民族解放和个性解放的统一、集体主义和个性张扬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文化除了继续发扬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以外,还大力推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人民解放与人类解放、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联系在一起,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蕴涵的价值体系的升华。
(四)二者所遵循的政治判断标准是不尽相同的。
就政治标准而言,只要有利于反帝
封建的思想文化,或者在政治立场上不反对人民民主政权,或者保持中立的文化派别,都可以纳入文化革命统一战线的范畴,都可以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判断标准,毛泽东在论述“双百方针”时提出了人民群众辨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差异,表明从前者到后者的过渡,并不是通过文化自身的演进所能实现的,必然通过经济革命、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的相互作用才能顺利进行,必然随着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才能完成。社会主义文化所独有的特征,正是在文化转变过程中所要着力建设的内容。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异同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文化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扬弃与升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已有”的资源和基础。发扬二者共同的文化成分;按照“应有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改造“已有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文化不相适应的成分,并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构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内在逻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从革命到建设的时代主题的变换,新民主主义文化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让位于自己的更高的形态——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新文化已经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到了社会主义文化。如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上承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下启社会主义革命一样,新民主主义文化继承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进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先河。同样,如同中国社会制度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一样,中华民族新文化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踏上了新的征程,步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一个伟大而光辉的时代结束了,另一个伟大而艰巨的时代开始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历史画卷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周恩来.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列宁.列宁全集:第3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列宁.列宁全集:第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列宁.列宁全集:第3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