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史文化视阈中的遵义会议精神

2013-01-30李良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遵义会议红军会议

□李良明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中共党史文化,特指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先进文化。中共党史文化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遵义会议精神,就是中共党史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斗争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和时代性特色。它既与党培育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革命精神有共性,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笔者认为,可以将遵义会议精神归纳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我纠错、团结一致、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1]P298这就是说,研究一定的历史问题,一定要将研究对象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即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因此,研究遵义会议精神,首先要探讨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遵义会议召开的前提,也是遵义会议精神产生的先决条件。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一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在领导秋收起义遇到严重挫折后,果断地将部队带上井冈山,逐步开创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在井冈山坚持两年零四个月之久,便“使割据地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扩大。”[2]P59并随后建立了湘赣、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从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红一方面军接连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使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然而,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取得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集团,完全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本本出发,唯莫斯科的指示是从。他们向自己的脸上贴金,自诩其是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其实他们根本不懂马克思主义。从1933年9月到1934年9月,持续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彻底撕破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假马克思主义的画皮。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和“左”倾教条主义者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处处被动,特别是湘江之战,红军付出惨重代价,部队由8万人骤减到3万余人。这时,“左”倾教条主义者一筹莫展,把希望寄托在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上。果若如此,红军势必遭到五六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的围歼而全军覆灭。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果断提出放弃北上会合红二、六军团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毛泽东提出的这一正确战略方针,得到王稼祥、洛甫的支持。1934年12月11日,红军占领湖南省通道县城,翌日召开中央主要领导人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建议。12月18日,党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否定了洋军事顾问仍坚持要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见,再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明确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3]P441-442

黎平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否定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北上湘西的错误主张,肯定了毛泽东向贵州进军的正确主张,明确指出新的根据地“应以遵义为中心地区”。这为红军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做了准备。没有黎平会议,也就没有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瓮安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又一次否定了李德和“左”倾教条主义者不过乌江,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坚持了黎平会议的正确决策,进一步明确指出:“立即准备在川黔边广大地区内转入反攻……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的任务。”会议同时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4]P445-446这就加强了中央集体领导、削弱了李德和“左”倾教条主义者个人包办的权力。

由此可见,猴场会议实际上是黎平会议的继续。

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实事求是的前提是解放思想,没有解放思想,不破除对共产国际、联共(布)的迷信,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从这个角度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二、独立自主,自我纠错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自我纠错,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里程碑。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试将遵义会议与八七会议做个简单的比较。这两次会议相同之处,都是党在中国革命处于危机的历史关头,纠正了党内错误,使中国革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但是,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第一,八七会议的召开,是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提出和决定[5]P397-398并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米那兹的指导下召开的。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一是为了尽快纠正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的错误,说明共产国际执委会方针的正确性;二是统一中共中央领导和全体党员的思想,承认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只能由中共中央前领导者陈独秀负责,不能让共产国际、特别是斯大林承担失败的责任。遵义会议的召开,则是中共中央独立自主决定召开的。具体讲,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由王稼祥同毛泽东商议后,由王稼祥提议,并得到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人支持而召开的。王稼祥、张闻天起了关键的作用,周恩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次会议明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李德、博古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造成的,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第二,八七会议虽然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使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受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左”倾思想的影响,这次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倾向时没有注意防止“左”的错误倾向,致使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没有组织必要的退却,反而容忍和助长了盲动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发动工人罢工和组织城市暴动的倾向,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这说明,八七会议以后的党中央,都是不成熟的。遵义会议改变了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彻底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并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而这些成果,又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取得的。”[6]P338它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机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以,独立自主、自我纠错是遵义会议的中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上独立自主、自我纠错,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充分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7]P11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前无古人的,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靠党的思想路线和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而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也不是远离中国的莫斯科能够制定的,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从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出来。

第二,它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有能力独立解决自身建设问题的。遵义会议上的斗争尽管是尖锐的,但最终还是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犯错误的少数同志服从了多数同志的正确意见,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代表李德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只有靠边站。

第三,它充分说明在党的建设工作中,思想路线是关键。思想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思想路线决定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只有思想路线正确,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才能正确。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立即由长征中的被动局面转入主动局面,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战胜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并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铸造了长征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征精神是遵义会议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团结奋斗,一往无前

团结奋斗,一往无前,是在遵义会议精神鼓舞下,党和红军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远大理想,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也是为理想奋斗表现出来的一种作风。

先说团结奋斗。遵义会议后,红军团结奋斗、顾全大局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正如萧华同志在《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中所说:

一是“官兵一致同甘苦”,说明了红军官兵是“手足情,同志心”。二是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铁流二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红军集结陕甘宁,抗日风暴卷烟云”,“排山倒海风雷起,解放祖国遍地春。”

在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同甘共苦,相互关爱,情同手足,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毛泽东和全军指战员一样,吃青裸、野菜。翻越夹金山时,他和警卫班的战士一步步向上攀登。警卫员陈昌奉想过去搀着他走,没想到脚下一滑,险些摔倒,倒是毛泽东一双大手搀住了他。过草地时,毛泽东坚持不坐担架,不骑马,和战士们一样步履艰难地前进。在党内享有盛誉的四老之一的董必武,总是拄着一根棍子自己走,把组织上配给他的马供伤病员骑,组织上配给干休连的一点牛肉干或马铃薯,分给他时,他总要问别人是否都有,大家都有他才肯收下。为了使阶级兄弟都走过草地,关向应也经常把自己的马让给病员骑,而自己坚持步行,一走就是两三天。警卫员担心这样会把他的身体拖垮,他却说,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官兵相互帮助,互相团结,这是我军的性质决定的”。[8]为了革命的胜利,还有不少红军战士在过雪山草地时,自己带的干粮舍不得吃,节约下来给扛机枪的战士吃,给年轻的战士吃,给伤病员吃。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团结奋斗,顾全大局,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反对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

朱德坚决抵制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他明确表示:“党中央北上抗日方针是正确的……北上的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议。”当1935年10月初红四方面军南下到卓木碉、张国焘公然另立中央并胁迫朱德表态与毛泽东“划清界线”时,朱德明确回答:“天下红军是一家。中国工农红军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是个整体。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9]P433

任弼时十分关心全党全军的团结。1935年6月30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率红二、六军团到达四川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师。任弼时到甘孜后,“即与朱德、张国焘、陈昌浩等人交谈,了解张国焘与中央发生分裂的经过,以便找出圆满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消除隔阂,促进党和红军的团结。”7月10日,他致电林育英、洛甫、周恩来、毛泽东,明确指出:“我深切感觉党内团结一致,建立绝对统一集中的最高领导是万分迫切需要的。”[10]P552

贺龙明确表示:“党中央毛主席把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一起北上的任务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就要同他们团结在一起走出草地,去跟党中央毛主席会合。”[11]P183

徐向前也指出:“红军是一家人,我们和中央红军与二方面军的关系,好比老四与老大、老二之间的兄弟关系。”[12]P457

正因如此,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图谋彻底破产,全党全军更加巩固地团结起来。

再说红军的一往无前。这是遵义会议精神鼓舞下,红军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必然结果。

在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强有力的激励下,红军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战胜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在“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的情况下,“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特别是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更是“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沪定”。即使在“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的险恶条件下也一往无前。“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是何等不畏艰难、英勇奋战、一往无前的壮丽图景呵!一幅幅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我们的面前,谁不为之肃然起敬!

我们来回顾一下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史实吧。

当战士们知道要组织奋勇队的消息后,一下子围住了营长孙继先同志,争着抢着要参加,弄得孙营长怎么解释都不行。团长杨得志决定集中到一个连中挑选。孙继先营长决定从二连里选派。杨得志回忆说:“二连集合在屋子外的场地上,静听着营长宣布被批准的名单:‘连长熊肖林,二排长曾令明,三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克表,四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张桂成,肖汉尧……’十六个名字叫完了,十六个勇士跨出队伍,排成新的队列……突然,‘哇’地一声,一个战士从队伍里冲了出来。他就是二连通信员。他一边哭,一边嚷着:‘我也去!我一定要去!’奔向营长。”孙继先和杨得志都被眼前的这一场面所感动,最终批准了这位通信员的请求。他立刻破涕为笑,赶快飞也似地跑到十六个人排成的队列里。”[13]

在研究批准飞夺泸定桥的突击队时,红一师一团二连连长廖大珠和三连连长王有才争抢起来,都要争当夺取泸定桥的英雄连。团长最后指定二连任突击队,三连担任二梯队,担任铺桥面的任务,以便后继部队迅速前进。政委杨成武回忆说,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下午四点打响后,“二十二位突击英雄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缝十二颗手榴弹,在廖大珠连长的率领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跟着他们前进的三连长王有才率领第三连。他们除携带武器外,每人扛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当突击队刚冲到对面桥头,西城门口突然烧起大火。国民党守桥部队企图用火将红军战士挡在桥上,达到消灭的目的。二十二位红军英雄奋不顾身,“他们神速地向火里冲去了。冲在前面的廖大珠的帽子着了火,他扔掉帽子,光着头继续往前冲,其余的突击队员们也紧跟着廖连长穿过火焰一直冲进街去。巷战在街口展开了。敌人集中全力反扑过来,二十二位英雄的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形势万分紧张,眼看支持不住了。正在这个紧急关头,王有才连长带着三连冲进去了……黄昏,我全部占领沪定城。牢靠地控制了泸定桥。”[14]多么可敬可爱的红军战士!谁都知道,这时的请战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强渡大渡河的勇士,还是飞夺泸守桥的英雄,他们只是红军不畏艰难、英勇奋战、一往无前的光辉代表,从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正是遵义会议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遵义会议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进取,继往开来。

[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卷[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卷[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5]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第116号(特字第94号)记录[A].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周龙.雪山草地行军记[N].青海日报,1975-10-20.

[9]龚希光.朱德[A].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第1卷[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0]杨瑞广.任粥时[A].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第1卷[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顾永忠.贺龙[A].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第4卷[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2]张麟.徐向前[A].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第4卷[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3]杨得志.强渡大波河[N].解放军报,1975-10-17.

[14]杨成武.飞夺泸定桥[N].解放军报,1975-11-01.

猜你喜欢

遵义会议红军会议
《八七会议》
会议通知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会议通知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