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文献国际交换工作现状与建议
2013-01-30马伯永
张 惠,马伯永
(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 100083)
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文献国际交换工作现状与建议
张 惠,马伯永
(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 100083)
本文在总结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文献国际交换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分析了国际交换工作在汇聚资源、节约经费、推进共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专业性、政策性强和工作人员素质要求高等特点,并针对存在的交换单位数量、交换出版物数量减少等问题提出了转变工作思路、转变交换方式、建立管理系统、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建议。
地学文献;国际交换;汇聚资源
国际书刊资料交换既是国际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图书馆间开展业务合作,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特殊的工作。地学文献包括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测绘学、地震学、地质学、海洋学和自然地理学等地球科学有关的图书、期刊、地质图件、非书光盘以及其他非涉密文献资料等。近年来,中国地质图书馆与国外地学界的协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交流媒体的“国际交换”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这一工作,值得研究、探讨。
1 地学文献国际交换的作用
1.1 汇聚多方资源,不断丰富馆藏
国际交换作为图书馆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是采访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图书馆藏书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和共享的有效措施之一[2]。针对交换单位的性质、收藏特点、交换需求等有针对性的购买国内公开发行的,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出版物作为国际交换的预换书刊,交换国外有价值的、水准很高的书刊资料及与之相关学科的文献,或是政府出版物、学会研究机构出版的非卖品,绝版书刊,特别是通过正常渠道难以采购到的出版物,或内部资料,以补充馆藏。中国地质图书馆自1916年建馆之初,就以“购置、交换和寄赠”三种方式收集图书,获得了国内外大量宝贵地质文献,如中国地质图书馆仅2012年一年,就换入外文刊物251种,605册;外文图书116册;外文地图11幅。
1.2 节约工作经费,推动互通有无
由于我国地学文献价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出版物价格,通过交换所得到的书刊资料价格大大高出所付出的金额,为图书馆节省了有限的采购经费。如中国地质图书馆2012年交换来的《Special Paper(Geological Survey of Finland)》文献,单本价格达到600美元,是我们交换的文献价格的几倍。另,目前国外图书馆都通过剔除重复的文献资源用于国际交换,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馆内重复的资源,还能让出馆藏空间,让更多更好的新书及时入藏,服务于用户。
1.3 推进国际共享,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国地质图书馆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业图书馆作为重要目标”,并要求“加强与国外地学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做好交换和采购工作”,“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提供基础信息服务”[3]。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前途[1]。通过国际交换,能够促进各图书馆间互通有无,加强文献信息交流,了解世界地学发展趋势、热点和创新点,同时能向国外用户推介国内地学科研成果,提升图书馆和我国地质工作的国际影响力。如,我们现在与全球61个国家,200多个地质科研单位建立的紧密联系,推进了地学文献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另外,通过国际交换也能推进地学文化的交流与建设。
2 地学文献交换的特点
地学文献国际交换工作是一项既区别于图书馆其他业务工作,而又与其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系统工作。为信息的交流与互补,国际间的合作以及相关行业的深入研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专业图书馆的文献交换工作在建立之初就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自身的特点。
2.1 专业性强
地学文献的国际交换涉及地质科学多个领域。实际工作中,要求熟悉地质、矿产、水工环、物化遥等多个专业的最新进展、突出成果,而且要熟悉国外地学机构的主要职能和分布,掌握其资源现状和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满足双方需求,交流有价值的地学文献。
2.2 政策性要求高
国际交换是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并且是一项政策性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工作[1]。从事国际交换工作,要熟悉国内外涉外政策,严格按规定办事。一方面避免违反政策,发生泄密等事故;另一方面要树立和维护我国的良好形象,再有还要尊重对方的政策和民族感情。通过国际交换获得的外文原版书刊资料及大量的政府出版物和学术研究机构出版的非卖品,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在使用与服务中注意维护产权人的权利。
2.3 人员素质要求高
从事地学文献国际交流的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外语功底,还要熟悉地球科学、图书档案学、知识产权、外交政策等多个专业,并熟悉交换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情况,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一是必须能独立处理外文信函,分析交换书目等有关资料,确定其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二是必须有较强的图书馆业务能力,能结合本馆特色和实际,确定交换国际和交换的文献资料,并合理地分配其去向。三是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有意识地收集国外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等单位的相关信息,及时与之取得联系并建立交换关系。已建立交换关系的则应进一步取得有用的书刊资料,从而不断扩大国际交换的范围。应尽可能了解国外各学科、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学术水平,换回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使国际交换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及广大的读者服务。四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具备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能力,而且逐步向网络交换发展。
3 中国地质图书馆国际交换工作现状
中国地质图书馆是我国重要的地学文献的收藏、加工、开发和服务单位,地学文献国际交换工作在图书业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高。近年来,我们在地学文献交换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3.1 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地学文献交换关系
2012年,中国地质图书馆与全球63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国际交换关系,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主要国家(图1)。其中,亚洲有17国家与地区,交换单位最多的是日本,有36个;欧洲有27个国家,交换单位最多的是德国,有21个单位,俄罗斯12个,法国11个;非洲有8个国;南美洲有6个国家;北美洲有2个国家,分别为美国29个和加拿大5个;大洋洲有3个国家。
图1 中国地质图书馆国际交换单位数量的地域分布情况
3.2 与多家地学单位实现地学文献交换
2012年,中国地质图书馆与全球200多个单位建立了地学文献交换关系,覆盖全球最主要的地学图书馆。其中以地质调查、地质科研单位图书馆为主,大学图书馆也占有一定数量(图2)。
图2 中国地质图书馆国际交换单位的构成
3.3 地学文献交换涉及多个领域
2012年,中国地质图书馆通过与国外有关单位开展地学文献交换(表1),交换来的地学文献越来越广泛,涉及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语种,还获得了部分小语种地学文献。交换的地学文献涉及地质图件、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影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地理地貌等多个学科,内容越来越新。地学文献的种类也很丰富,既有期刊、图书等出版物,又有地图、报告等内部出版物,有的是甚至是孤本,具有较大价值。
4 地学文献国际交换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地学文献国际交换工作不仅仅需要交换双方的相互配合,很大程度上还受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及国际形势的影响。目前图书馆国际交换工作面临着交换单位、交换出版物急剧减少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单位为了及时发布刊物、减少刊物的发行经费,将刊物改为电子版免费发放到单位的网站上。个别单位也因为存储空间有限,不收藏纸印版文献。二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及国际邮资上涨的影响,一些单位预算减少,尤其是邮寄费用减少,不得不停止交换项目。三是个别单位由于机构重组导致原单位合并或关闭,一些国家由于战乱导致交换无法正常工作,均影响了交换工作的开展。四是我国英文版专业科目方面的书刊较少,有国际影响的刊物也不多,不利于文献的广泛传播,个别交换单位因为不要我国中文版的书刊而停止交换关系。近几年中国地质图书馆国际交换换入的数量趋势见图3。
表1 2012年与中国地质图书馆交换的重点单位及换入、换出的刊物
图3 2009~2012年中国地质图书馆国际交换换入的数量趋势
因此,需要转变观念,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地学文献国际交换工作。
4.1 转变国际交换的思路
目前,我国地学文献交换还停留在简单的等价或等量的低层次交换基础上,需要转变思路,一是主动加强与相关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和地质科研机构的联系,推介馆藏新的刊物和图书,尤其是英文图书;二是加强调研,了解有关国家地学文献资源现状,掌握我们急需的相关地学文献,主动提出交换建议,开展交换工作;三是对所交换书刊资料做深入挖掘,推介给用户,发挥珍贵外文地学文献的作用。
4.2 转变国际交换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国际交换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是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作用,发展新的交换单位,扩大交换的文献的种类,开展网络交换。二是拓展数字地学文献的交换工作,交换文献及其载体形式不只局限于纸板印刷品,还要增加光盘和电子出版物,甚至数据库等。三是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对国外的研究机构及刊物了解的优势,请他们提供线索,或者直接提供交换信息,并协助与对方机构建立交换关系。四是充分利用外事活动、专业人员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建立联系。五是向兄弟单位学习,互通情报,一个单位不可能完全了解世界上本学科所有机构的情况,因此兄弟单位之间互通情报也是选择交换单位的捷径之一。
4.3 完善国际交换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地学文献数据库
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换的系统功能,尤其是增加网络服务、数据接收等功能,建立数字地学文献交换网络系统,实现数字地学文献的网上自动交换;加强邮件联系,及时更新交换单位的情况,比如:单位更名,地址的变迁,工作人员的更改以及双方交换刊物名称的变更等等信息。与国外交换单位之间保持联系、互通信息,及时催刊和补刊。
4.4 将国际交换地学文献纳入服务体系
“构建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地学文献共建共享信息服务体系”是未来中国地质图书馆的发展目标[3],该体系从服务内容上看应包括国际交换地质文献,从服务对象上看也包括国外地学文献交换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将交换地学文献的有关信息纳入“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数据库”[3],为地学科研和境外地质找矿提供服务,发挥交换地学文献的作用。
5 结论
地学文献国际交换是中国地质图书馆重要业务工作之一,对于汇聚资源、推进共享、扩大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政策、专业、人员优势,拓展交换单位和期刊,拓宽交换领域和形式,做好分析服务和推广工作,服务于地质找矿突破行动。
[1]李健刚,国家图书馆国际书刊资料交换工作的新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4):33-38.
[2]李咏梅,国际交换的特点及其在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兼谈我馆国际交换现状及建议[J].图书馆,1998(4):33-42.
[3]顾晓华.国家地学文献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考[J].地质与资源,2011,20(1):70-74.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geoscience documentation in China Geological Library
ZHANG Hui,MA Bo-yong
(China Geological Library,Beijing 100083,China)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documentation in China Geological Library(CGL),this paper summarizedthe important role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n the aggregation of data resource,reduction of expenditure and promotion of data sharing.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he geological documentation is a professional and political work,and has higher requires for the staff members.Now,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 CGL are of the limited connection and exchange with other library.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 CGL including adjusting the working thought,changing the exchange approach,establishing themanagement system and developing socialized service.
geoscience 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 exchange;resources aggregation
2012-12-15
G253.1
A
1004-4051(2013)06-0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