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路决定改革的命运

2013-01-29佘宗言

红旗文稿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者改革开放改革

佘宗言

2012年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0周年,也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20周年。这两大纪念主题,使改革的话题持续升温。近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社会上对于深化改革的呼声、期盼十分强烈、紧迫、热切,关于改革的话题再度成为热议的焦点。

一、围绕改革讨论的主要观点

当前社会上关于改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改革的成败评价、要不要继续改革、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等方面。

第一,关于改革的成败评价。

从当前的讨论看,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不能否认中国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现在以及将来发展中出现的以及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一些人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两极分化、腐败频发、道德滑坡等等,说明改革的不彻底性,主要是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也有个别人认为,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改革道路需要修正,否则国家会出现大的问题。

第二,关于要不要继续改革。

与第一个问题相联系,在有关改革的讨论中,大多数人认同“改革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红利”、“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够解决中国当前的所有问题”,但对如何进行改革存在着多元的观点,比如如何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如何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处理改革的初衷与结果的关系等。也有人提出中国的改革差不多了,要把焦点集中在巩固改革成果,进行常规的建设;不要为改革而改革,而是为社会更美好、人民更幸福而改革。

第三,关于改革的动力和阻力。

一些人认为,改革应该自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动力来自上面;也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新的既得利益群体已经形成,他们是改革的阻力,因此,希望上层改革不现实,必须从下倒逼上层改革;还有人认为,人民群众自发的活动是改革的动力,每一项改革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遭到人民群众的抵制,就难以成功,即使强制推行一时,最终也会流产。然而人民群众自发的活动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甚至遭到禁止,也同样难以成功。因此改革应该上下结合,高层领导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力量,推动改革。

第四,关于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绝大多数人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上邪路。改革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人民过上好的生活,只要有利于人民和生产力发展的,就要支持。也有人提出,改革就是要走市场化、私有化、民主化道路,主张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等所谓宪政民主,把西方的政治模式推行到中国。这些人把中国改革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归结为缺少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更有人打着改革的旗号,把主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当作保守、僵化和教条,扣上反对改革的帽子。多数学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只能用渐进的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但改革决不能停滞。

第五,关于改革的具体内容。

围绕着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司法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其它方面的改革,社会上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从总体上看,思想理论界对于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存有基本共识,但对于如何评价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等问题,分歧很大。绝大多数人充分肯定我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并积极为下一步改革建言献策。有人认为,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否则深层次问题难以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不能巩固,必须加快改革,否则拖的时间越长,成本越大,风险越高。有人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并不一定意味着走西方“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的老路,但不能借口“中国特色”而不作为。还有一些人认为,政治体制改革风险太大,必须采取渐进改革,不能冒进。也有极少数人否定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并抛出种种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论。有的认为我国政治体制属于专制体制,民主程度低;有的否定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就,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原地踏步甚至停滞、倒退;有的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主张走宪政民主之路。有的人甚至认为,宪政民主之路是唯一的正路,其它的路都是死路,中国必须引进宪政民主的一般形式系统,否则,就只能处在落后状态;有的否定现行的党内制度,主张实行直接选举制;有的把法治、法制与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反对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围绕当前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改革的着重点是放在初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上,理论界产生了明显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分配不公主要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造成的,应该首先通过改革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来解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阶段改革重心应放在初次分配领域,包括对财税体制、工资制度、农民收入分配、要素分配制度、垄断行业进行改革等。一些人支持市场化改革,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收入分配问题源于市场化改革不够彻底,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扭曲,主张通过继续推进和深化市场化改革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少学者反驳说,市场遵循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由于各人占有生产要素状况不同,必然产生收入差距。同时,市场竞争机制也不能必然带来机会平等。

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身体力行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如轻车简从深入调研,改革文风、会风,多讲真话实话、不讲空话废话,等等。绝大多数人给以高度评价,认为转变作风符合人民期待,展现新气象。也有人提出,中央领导的表率作用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到地方并持续下去,还有待观察。

总体来看,不同群体对于改革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广大普通群众对改革的议论更多基于对现实中一些现象的不满,例如腐败、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拉大、道德滑坡等;知识分子群体对改革的议论主要集中于体制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

二、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关于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一直存在着方向选择和性质之争。比如,一些人或明或暗地主张搞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的手法是片面强调市场经济,淡化生产关系的区别,淡化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的区别,放弃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结合起来的制度创新,在强调市场经济一般特征和一般要求的旗号下,混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混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不少人因此提出,一个时期以来,讲改革开放的时候,不大提“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不提或者淡化了。这种状况让人心存疑虑。

围绕改革的方向问题,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某些方面搞错了方向,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要求反思和纠正;二是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是“普世价值”,中国必须按照西方模式进行改革,走西方的路。这两种思潮此起彼伏,与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影响甚至冲击。

学者们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各项改革都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我们才能获得广阔发展空间。不管改什么、怎么改,都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回顾党的历史,每逢改革的关键时候、新老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接班时期,社会上就会出现各种噪音杂音。各种错误倾向固然要引起重视,同时也要充分相信中央有能力驾驭和处理这种局面。

第二,关于“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

有学者指出,当前一些媒体在谈到改革话题时,总喜欢引述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一个断句,“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事实上,当前流行的“如果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的说法,是不够精确、不够全面的。

这些学者分析说,改革有不同的性质和方向,客观上存在性质区别和方向选择的问题。戈尔巴乔夫也曾坚持所谓改革,但他把苏联改到什么地方去了?原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部长亚·谢·卡普托说:“随便把改革历史梳理一下就会发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实施加速发展战略,接着是科技进步,然后是更多的民主,就是民主社会主义,最后就是消灭社会主义。”俄中友协主席米·列·季塔连科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名义上是改革,实际上是一项破坏苏联,瓦解苏联的计划”。邓小平也曾指出,有一些人打着拥护改革开放的旗帜,想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他是要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准确地说,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才是死路一条;坚持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条。

这些学者还指出,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关于“死路一条”有全面表述,有极其重要的前提,其全句是:“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学者们强调,不能片面地引用邓小平讲话中的个别语句,而要全面地坚持邓小平讲话精神。在涉及改革开放的话题时,不能不讲或者淡化党的基本路线,不能不讲或者淡化、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关于对各种改革观的引导。

有学者认为,从社会上关于改革的议论看,中央领导层和社会上一些人的看法、想法并不完全相同,而且社会上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也不尽相同,从而使改革的讨论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及时掌握社会上各种思想动态,通过必要的思想讨论为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又要善于引导、积极促成人们关于改革的共识。

有学者指出,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目前我国改革的难度更大。今天,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为复杂,社会各阶层在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问题上达成共识的难度加大。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多次释放改革信号,强调要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因此,现在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要统一思想,凝聚社会共识,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各种改革观进行引导。

学者们强调,今天的改革,需要回答为谁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必须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最大共识,才能持续推进改革。只有坚持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改革,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最终赢得最广泛的改革共识。

第四,关于对改革的信心。

有学者认为,分析当前社会舆情可以看出,十八大后民情民意民心很复杂。一方面人民群众非常渴望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干部群众存在信心不足的现象。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继续改革必然触及利益集团包括有的部门的利益。当前,既应稳妥谨慎、勇于改革,又要有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样才能提振信心、凝聚民心。有学者提出,近段时间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讲话和外出调研时多次强调改革,展示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同时也给予广大民众以极大的改革热情和信心。

第五,关于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有学者强调,社会稳定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前提,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有学者认为,群体性事件作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持续渐进的改革得以解决。同时,深化改革必将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既得利益者内部的矛盾和博弈同样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对这两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妥善处理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如社会不公、收入差距拉大、腐败问题等,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要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下推进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保障社会稳定。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继续强调加快改革步伐,而应在改革的力度、步骤、措施、节奏上进行调整。应对改革开放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对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和解决,对改革中不恰当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将认真总结改革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进行。

第六,关于改革的“顶层设计”。

一些学者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构成的大系统,由我国的国情决定,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大系统结构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使用系统论中的“顶层”术语来表述改革,绝不能超越这种结构关系。要坚决阻止抛弃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撇开公有制经济基础及其客观要求,去搞改革的“顶层设计”。当前尤其应当警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专家、智囊参与我国改革的“顶层设计”。为什么这些国家严禁高科技专家向我国泄露尖端科技信息,却那么热衷于“帮助”“指导”我们搞社会改革的顶层设计?苏联制定《向市场过渡——构想与纲领》即《500天纲领》,向美国所谓专家咨询,教训十分深刻。

许多学者强调,只有自觉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的历史必然性,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客观要求,才能做好顶层设计;只有充分调查研究,认清中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才能真正搞好顶层设计。基层探索可以大胆,顶层设计必须谨慎。改革要改得准、走得好,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

三、一些对策建议

第一,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关于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

学者们建议,当前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第二,大力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学者们强调,改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发展,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要大力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使人们深刻认识改革必须凸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价值取向。

第三,客观认识和正确分析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学者们认为,深化改革是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可否认,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和挑战,但应当强调,这些问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是在改革进程中,一些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和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及冲突等导致的,有的问题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以此坚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第四,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学者们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我们的改革事业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对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更多,别国的经验教训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有益的借鉴。我们必须认识到,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寻找规律,即摸着石头过河。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理性地有计划地进行改革,可以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予以突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改革的方向和重点,逐步推出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使改革有领导、有步骤、有计划地持续推进。

第五,牢固树立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

学者们认为,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凝聚民智,应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社会发展凸显最突出的矛盾入手,来决定哪些改革要小步走、稳步走,哪些改革要不停步、迈大步,哪些改革需稳中有进,哪些改革要惊险一跃。有学者指出,要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将深化改革与推进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相结合,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不断为深化改革夯实群众基础。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改革成果的基本标准。

第六,努力营造有利于深化改革的舆论氛围。

学者们建议,必须反复强调我们党和国家有关改革的基本观点,比如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改革必须遵守我国宪法关于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是为了促进科学发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等等。在舆论上,要力求讲清楚现在成为流行语的“改革的深水区”、“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剩下的“难啃的骨头”等具体所指,防止一些人以此为掩护误导改革方向。

责任编辑:李艳玲

猜你喜欢

学者改革开放改革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备忘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