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支撑IT人才培养的协同模式与实践——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

2013-01-28徐光侠刘宴兵肖云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协同科技实验

徐光侠,刘宴兵,肖云鹏

(重庆邮电大学 软件学院,重庆400065)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强烈的产业变革和深层次的技术演进,IT人才培养只有与前沿科技发展、国际化进程、产业大环境紧密结合,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信息行业对创新型IT人才的特殊需求。坚持“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特色,利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创新成果,集“创新性、行业性、协同性”于一体的资源优势,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1,2],有利于拓展和创新基于科技创新体系的IT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建设,在形成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实现“专业化、国际化、特色化”的IT人才培养,保障科学稳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实施与发展[3]。

1 协同模式的构建

1.1 构建服务于IT人才培养的科研教学协同发展模式

1.1.1 科研教学协同发展模式

IT人才培养的科研教学协同发展模式[4]如图1所示:科研支撑教学,教学反哺科研[5],共同成就学科建设,提升IT人才培养质量。在科研和教学的协同关系中,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的科研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专业建设;二是科研平台支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6],依托科研实验室、科研产业基地以及企业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搭建“实践—工程—创新”能力锻炼平台;三是科研成果支撑教学资源建设,依托科研成果的积累,将其中适合于学生培养的内容和设备部分转化为教学内容、教材以及实验设施。同时依托教学实验平台作为科研工作的通用测试基地和实验数据来源,并以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扩大其知识面和全局观。

图1 IT人才培养的科研教学协同发展模式

依托纵向项目的研究追踪并紧跟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掌握最新理论和前沿技术。通过横向项目的研究了解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掌握最新应用工程技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及时得知国际化人才需求,掌握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合理地将这些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过程融入专业建设中,同时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交流环境。

根据重庆市对IT人才的特殊需求,领会国家总体发展和地方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创新战略,并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与惠普、IBM、思科,甲骨文、通用、华为、中兴等国际知名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及时地将最新行业需求和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编写教材、更新实验设备、嵌入最新教学内容和教案、优化学科学生实验平台,实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产业界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切实做到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学生实训的全真环境。依据国际科研合作渠道,建立国际教育合作机制,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等近10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学生留学深造、交换学生、国外带薪实习、文化科技交流、国际科技论坛等学生国际交流活动机制。

1.1.2 科研与教学融合运行机制

高校科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是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通过调整专业和师资结构,努力改变教学部门和科研部门泾渭分明、独立运行的状态,实现了运行上的融合。以学术带动科研和教学,在机构职责中明确科研对教学服务的要求,包括实验平台日常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和实验内容,培养大纲的修订等。同时进行了科研岗位和教学岗位考核方式的改革,准确科学地评价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最佳结合点、结合方式以及各类工作的津贴计算方法,并在科研岗位和科研团队的考核要求中增加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明确教学为主的教师和科研为主的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工,激励和鞭策科研岗位教师参与科研相关领域的教研教学工作、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工作、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工作以及吸引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工作。

1.2 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协同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针对国家、地方和行业对IT人才的需求,依托科研基础和优势,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明确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修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打造精品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以科研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相互支持推动学科和专业的建设。

近几年来,借助重庆邮电大学各方力量、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和学校科研项目的相关成果有力支撑起IT相关专业建设。以学校已取得的国家级特色专业——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两个专业为例: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过程中,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作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加以改革与调整,修订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建立了根据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和科技开发,提高了学术水平。加强与企业、国内外高校、研究单位的交流学习,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著名企业、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开展教学、科研与学术交流等活动。软件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面向服务外包市场的需求,把握业界的最新动态,强化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国际化企业文化培养,分层次、多方向进行专业教育,改革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嵌入针对服务外包特点的软件工程管理、开发和测试流程重组的课程和培训,展开“五真”的综合实训(即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项目经历、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就业机会)。按照国际先进技术和全球化的理念,探索并建立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了“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培养。

1.3 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协同优化特色教学资源

积极引导科研工作者在科技项目研究过程中,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和实验资源。

一是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验平台。如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取证平台Bitsure,SDS教学用程控交换学习平台,SwLab/CS开放式电路交换实验平台,SwLab/PS分组交换实验平台,SIP软交换实验教学平台等等。

二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教材。鼓励和引导科研工作者根据科研成果、实验平台的研制进展,不断地将其成果融入教学,大力推进相关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习教材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力争形成完备的、立体化的教材体系。保障教材内容能充分反映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和特点,具有鲜明特色,使教学内容紧跟本行业的技术发展。如《现代交换原理》教材列入科学出版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系列。

三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开阔视野,熟悉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将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如,科研中大量的开发模块经过简化处理转化为ARM/DSP等嵌入式实验项目以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算法实验项目;又如,将科研工作中所做的网络测试与分析的案例直接转化为网络实验项目,将科研工作中所做的仿真验证过程直接转化为仿真验证实验内容等。

1.4 依托科技创新实践,协同提升学生科技能力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出台各种相关政策,吸纳大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参与科技创新。重庆邮电大学建立科技创新带动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的长效协同机制,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吸引鼓励科研工作者吸纳优秀本科生进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工作。并设立“本科生创新性实验指导计划”项目,鼓励优秀本科生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做一些创新性课题。在科研项目研究、实验平台开发过程中,用项目研究和实验平台开发的内容带领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和本科生的创新实验学习。从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中梳理出相关的研究课题,不但指导了研究生研究与实践,同时选拔一大批优秀的本科生参与创新实验学习和科研工作锻炼,研究生和本科生由此不仅出色的完成毕业论文,而且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

建立学生进入联合实验室、产业基地的协同学习机制。将创新基地或联合实验室向广大师生开放,实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一线技术应用的结合。如信科公司、中天重邮等科研产业基地,接纳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锻炼,让师生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及时反映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

学校积极开展多种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推动学生参加IT行业竞赛。由重庆邮电大学组织的大型科技活动有学生科技文化节、汽车智能比赛、飞思卡尔智能小车邀请赛、CAD绘图技能大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外高水平行业竞赛,如,全国信息安全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移动应用网络创业计划——创意大赛、Android应用开发中国大学生挑战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模竞赛等,通过比赛形成一批学生科技活动成果,获得若干创新奖励。

2 科技创新支撑IT人才培养取得突出成效

学校的科研与教育教学水平同步快速提升,协同支撑学校学科建设。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IT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建设过程中,呈现出大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以及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重要奖励。

学校与惠普、思科、甲骨文、华为及长安、四联等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德国赫兹研究所、中科院、中电科集团、解放军总装备部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电子信息等优势学科开展合作研究。大力推动与重点产业园区、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集聚创新要素,发挥人才优势,服务地方发展,形成了大学校区、科技产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创新模式。

与行业企业、重点产业园协同创新,服务地方信息产业发展。如学校与国内通信仪表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研发出通信网络测试与优化平台,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长期技术垄断的局面。又如,与总参、公安部等开展协同创新,解决了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的产品在军队和地方相关单位大规模使用,近三年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

学生参加IT行业科技竞赛获奖丰厚,就业面宽,就业质量高。学校促进科研与教学紧密协同,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国家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评奖中屡获优异成绩。培养的IT人才就业去向广泛,比如,通信信息行业、各大银行、交能、能源及公安系统等。造就的高水平IT人才密度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大大提升。

协同支撑了学校学科建设和地方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分依托地方IT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根据地方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创新产学研结合的IT人才培养协同模式和实践,使IT专业培养与科技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人才与行业的双赢;以IT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产业化实践指导信息类专业发展定位,塑造具有“时代精神、行业视野、工程素质、创新意识”的IT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鲜明特色。

3 协同模式与实践取得的创新点

科技创新体系与IT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实现培养模式的突破。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运行与IT人才培养协同模式的改革实施全方位紧密结合,建立促进科研教学相互支撑的新的机构运行机制,利用重庆邮电大学在优势学科科研工作中开拓积累的国际国内、信息行业内外“产学研用”多方资源,以及科技创新项目、科技成果积累和行业渠道优势,将科研工作中不断拓展的学术空间开放成为面向学生培养的教育空间,构建了行业紧缺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优质教育环境。

科技创新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协同,实现课程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的进程中,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设备资源、教材和特色教学内容,持续不断地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构,使得信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资料和教学实验条件紧跟行业和学科发展步伐,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过程与学生实践环节的协同,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科研实验室、科研产业基地、与行业重要企业合作建立的和联合实验室、中地共建实验平台、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技术联盟以及等共同搭建的学生课外实践创新基地,实现对学生的 “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形成动手实践活动普及化、创新实践项目自主化、重要学术活动经常化、科技创新活动主题化的立体化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超越了常规的电子、数模、软件范畴,具有了典型行业和产业特征和优势。

高等院校的优势和实力在于科研水平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科技,培养各类高级人才。面临21世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与高等教育紧密相关,科技创新推动和支撑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庆邮电大学近几年科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仍将继续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依托学科、科技创新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推动发挥重点学科和科研带头人、骨干的作用,稳步推进重庆邮电大学的科研工作,使科技创新工作与高水平IT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1]赫翼成.教学科研融合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13-14.

[2]李健.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强化教学和科研的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8(9):14-15.

[3]王均义,张序余,等.依托重点学科,教学科研互动,培养创新人才[J].大学物理,2006,25(11):56-63

[4]管雁,陆靓霞,张靖.高校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熵模型构建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3.

[5]孔滨,孔德玉,等.强化科研反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6):147-149.

[6]王丽,陈江博,等.科研融入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30):112-114,

猜你喜欢

协同科技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做个怪怪长实验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