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源域与色系对比分析*

2013-01-28肖小月

关键词:源域英汉隐喻

肖小月

(武夷学院 商学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

一、隐喻、转喻理论与颜色词

传统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用来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Lakoff和John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和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隐喻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1]概念隐喻的运作机理是利用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特征上存在的某种相似性,通过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使两个事物间建立联系,在人的认知体系中建构基于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认知。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也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转喻利用事物之间的相邻性,即两个事物之间所存有的某种现实关系,在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凸显代替另一个事物。隐喻和转喻都是基于人的基本经验,本质上都是概念性的、自发的和无意识的过程,都可以理解为投射过程。[2]颜色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人类认知对象,人类通过语言形式来对其进行描摹和表述,由此产生了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颜色词。Berlin和Kay在对世界上一百多种语言中的颜色词进行研究后确定人类语言中共有的11个基本颜色词范畴:white、black、red、green、yellow、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和gray,即中文颜色词:白、黑、红、绿、黄、蓝、褐、紫、粉、橙和灰等色。与基本颜色词相对应的就是数量众多的非基本颜色词,大部分英汉非基本颜色词是通过隐喻和转喻衍生获得,如转喻类颜色词“jade”(翡翠色)和隐喻类“米色”就分别是“珠宝域”和“食物域”向颜色域映射而获得的颜色认知,在意义上都可以理解为“像......样的颜色”。隐喻、转喻颜色词就是由相对于颜色域而言更为具体的实物域映射到颜色域,借助于源域的色彩,在人类的思维系统中所建立起来的色彩认知。[3]隐喻、转喻颜色词借用其他域的已有词汇能更为细腻、形象、精准的表达颜色,体现颜色间的细微差异。根据Langacker的原型范畴理论,原型(prototype)是人们对世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隐喻、转喻类颜色词的认知都是以人类生存所需环境中的某种原型为基础而获得,隐喻、转喻类颜色词的来源域往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转喻颜色词“jade”(翡翠色)的源域是自然界中的珠宝“翡翠”;隐喻颜色词“米色”的源域是人类食物“大米”。

隐喻、转喻是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的基本认知活动,认知过程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显示了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具有共性,认知过程受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显示出不同的个性,这些共性和个性通过人类的语言——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得以体现。本文选取《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与《现代汉英词典》中所收录的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对比其认知方式、源域和色系,分析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认知过程中的异同,揭示民族的共性和个性。

二、英语隐喻、转喻类颜色词

英语隐喻类颜色词构词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具有典型色彩的事物名后加上词缀“en、ed、y、-colored”,如“flaxen”“sanded”“sooty”“fleshcolored”;二是在具有典型色彩的事物名后加上基本颜色词,形成复合词,如“blood-red”。英语转喻类颜色词构词方式则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由具有典型色彩的事物名直接活用做颜色词,如“jade”;二是由两个具有典型色彩的事物名并列合成,如“lemon-chiffon”;三是由两个普通事物名合成,且前一个普通事物名起修饰限定的作用,如“winter-sky”。《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所收录的英语隐喻、转喻类颜色词分别有26个和38个,对词典里英语隐喻、转喻类颜色词的源域和色系整理分类,归纳如下:

(一)源域分类

植物类源域(21个):carroty、cherry、orange、peach、plum、rose、strawberry-pink、ginger、apricot、saffron、straw-colored、lime、mossy-green、pea、olivegreen、chestnut、cinnamon、lilac、mahogany、nutbrown、flaxen

珠宝、矿物类源域(10个):jade-green、emerald、jade、ruby、aquamarine、ochre、turquoise、beryl、amber、coal-black

金属类源域(8个):gold、golden、platinum、silver、rust、iron-grey、copper、brassy

动物类源域(7个):cochineal、salmon、salmonpink、canary-yellow、peacock-blue、sable、coral

食物类源域(7个):claret、champagne、creamcolored、flesh-colored、chocolate、coffee、honey-colored

自然现象源域(6个):terracotta、ash-blonde、sea-green、sky-blue、sooty、umber

用品类源域(4个):pitch-black、carbon-black、tan、buff

人体类源域(1个):blood-red

(二)色系分类

红色系(16个):blood-red、carroty、cherry、claret、cochineal、flesh-colored、coral、orange、peach、plum、rose、ruby、salmon-pink、salmon、strawberrypink、terracotta

黄色系(14个):apricot、ash-blonde、brassy、buff、canary-yellow、champagne、cream-colored、flaxen、ginger、gold、golden、saffron、straw-colored、ocher

绿色系(10个):jade、lime、mossy-green、peagreen、sea-green、turquoise、emerald、jade-green、olive-green、beryl

褐色系(8个):amber、chestnut、chocolate、cinnamon、coffee、mahogany、rust、tan

黑色系(5个):pitch-black、carbon-black、coalblack、sooty、sable

蓝色系(3个):aquamarine、peacock-blue、sky-blue

棕色系(3个):copper、umber、nut-brown

白色系(2个):platinum、silver

紫色系(1个):lilac

灰色系(1个):iron-gray

其他色系(1个):honey-colored

三、汉语隐喻、转喻类颜色词

汉语隐喻类颜色词构词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由具有典型色彩的事物名加上词缀“色”,如“茶色”;二是由具有典型色彩的事物名加上基本颜色词形成复合词或再在复合词基础上加上词缀“色”,如“铅白”“茶褐色”。汉语转喻类颜色词往往由具有典型色彩的事物名直接转化得来,如“金”“银”。《现代汉英词典》所收录的汉语隐喻、转喻类颜色词分别有57个和2个,对词典里汉语隐喻、转喻类颜色词的域源和色系整理分类,归纳如下:

(一)源域分类

植物类源域(21个):桃红、杏红、梅红色、枣红、橙黄、藤黄、橙色、柠檬色、杏黄、草绿、葱绿、橄榄绿、苹果绿、花白、葱白、花青、菜青、紫罗兰色、茶色、茶褐色、藕色

金属类源域(9个):金、银、银白、银色、银灰色、金色的、古铜色、铅白、铅灰色

自然现象源域(8个):火红、水红、昏黑、灰白、雪白、天蓝、昏黑、土色

食物类源域(7个):米黄、油绿、酱紫、酱色、乳金、乳白、肉色

用品类源域(6个):蜡黄、靛蓝色、墨黑、碳黑、靛青、胭脂红

动物类源域(4个):鹅黄、鹦哥绿、蟹青、驼色

珠宝、矿物类源域(2个):翡翠绿、象牙白

人体类源域(2个):血红、妃色

(二)色系分类

红色系(10个):胭脂红、妃色、火红、梅红色、肉色、水红、桃红、杏红、血红、枣红

黄色系(12个):橙黄、藤黄、橙色、柠檬色、杏黄、鹅黄、昏黄、米黄、蜡黄、金、乳金、金色的

白色系(10个):花白、葱白、象牙白、银、银白、银色、铅白、灰白、雪白、乳白

绿色系(7个):草绿、葱绿、橄榄绿、苹果绿、油绿、鹦哥绿、翡翠绿

青色系(4个):花青、菜青、靛青、蟹青

黑色系(3个):墨黑、碳黑、昏黑

蓝色系(2个):靛蓝色、天蓝

紫色系(2个):酱紫、紫罗兰色

褐色系(2个):茶色、茶褐色

灰色系(2个):铅灰色、银灰色

棕色系(1个):古铜色

其他色系(4个):酱色、藕色、土色、驼色

四、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源域与色系对比分析

(一)认知方式对比

据统计,《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所收录有26个英语隐喻颜色词,其中以词缀派生生成的隐喻颜色词有10个,以复合法生成的隐喻颜色词有16个;英语转喻类颜色词38个。《现代汉英词典》所收录的57个汉语隐喻颜色词中,其中以词缀派生法生成的隐喻类颜色词有18个,以复合法生成的隐喻类颜色词有39个;汉语转喻类颜色词2个。

表1

表2

(1)英汉隐喻类颜色词中,复合法在构词过程中大量使用,分别占61.5%和68.4%。具有典型色彩的事物名与基本颜色词结合,给人以想象空间。“peach、rose”和“桃红、枣红”,虽都属红色系,但颜色深浅颇有差异,隐喻认知利用原型与颜色间的相似性,实现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颜色,更细致入微地划分了基本颜色词,体现同色系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异。英汉隐喻类颜色词中复合词的数量居多也突出了英汉两民族在认知方式上的趋同性。

(2)英语词缀派生类隐喻颜色词比例要高于汉语词缀派生类隐喻颜色词,这与英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种类有关。英语属于形合语言,词缀类型、数量较多,词语形态变化多样,词缀代表不同的词性。在词缀构词上面,英语比之汉语略占优势;汉语属于意合语言,构词多以双语素复合为主,在复合法构词上面,汉语较之英语又略占优势。

(3)英汉转喻类颜色词比例差距较为悬殊,分别为59.4%和0.34%。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英语名词能够直接用作前置定语来修饰另一名词,称作名词定语,如,“grass green”,这为英语转喻类颜色词的生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相比较而言,汉语名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用法较少见,即使直接用作前置定语修饰某个名词,也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即修饰词与被修饰词都必须是单字语素,如“银鬓”“雪肌”“金漆”,这就限制了汉语转喻类颜色词的发展,汉语转喻类颜色词数量有限,仅占0.34%,而隐喻类颜色词比例高达96.6%。

(二)源域对比

表3

(1)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多生成于下列源域:植物类、金属类、自然现象类和食物类。人类的颜色认知途径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多“借物呈色”,且所借之物都存在于人类所需的生存环境中,与人类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人类在生产劳作与生活过程中,会挑选环境中多数人所熟悉的原型,在无沟通障碍的前提下,通过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更加准确的划分颜色,使颜色之间的差异更为清晰。这类词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慢慢被人们接受,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固化,便形成了语言集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个民族所存在的环境中有着互通之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共同之物,两个民族会不约而同的使用某个事物来作为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即颜色域,来形成颜色认知。因此,英汉一些颜色词可相互对译,如,“snow-white”和“雪白”;“blood-red”和“血红”;“sky-blue”和“天蓝”等,这也体现了隐喻、转喻认知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普遍性和共性。

(2)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源域比例最大部分皆出现在植物源域,最小部分都出现在人体源域。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是人类最为熟悉的对象,人类的生产劳作与自然界中的植物关系最为紧密。植物类域源的色彩丰富,使之成为人类进行色彩描摹的一个必然的、首选的领域。将植物域的色彩映射到颜色域,人脑再进行认知加工,就形成了众多的植物类源域的颜色词。与植物类源域相较而言,人体类源域的隐喻、转喻颜色词屈指可数,主要是人体域能映射到颜色域的原型有限,英汉民族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因此在两个民族的语言中,这类颜色词都寥寥无几。

(3)英汉在用品类源域以及动物类源域获得的颜色词数量也很少,只来自于一些与人类衣食住行相关的基本日用品类,如,“pitch(油漆)、carbon(碳)、tanuff(皮革)”“蜡、靛、墨、碳、胭脂”等;动物类源域也只限于家禽家畜类和常见动物,如,“cochineal(胭脂虫)、salmon(大马哈鱼)、canary(金丝雀)、peacock(孔雀)、sable(紫貂)、coral(珊瑚)”;鹅、鹦哥、蟹、骆驼。另一方面,从环境对人类认知产生的影响上以及动物类源域里的物种,反过来可推断出各民族的生活环境。英语隐喻、转喻类颜色词有部分是海洋生物源域在颜色域的映射,可知英民族与海洋联系紧密,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而汉语隐喻、转喻类颜色词大多来源于陆上生物,可知汉民族的居住环境多为内陆。

(4)环境的相似性让英汉民族在颜色词认知上体现出一定的共性,但民族习俗的差异性也让人们在选择事物作为源域时体现出一定个性,英汉民族的部分颜色词反映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导致了英汉颜色词不对译的现象出现。“cream-colored”(奶黄色)是英民族特有的颜色词,“cream(奶油)”在英民族饮食里占据着一席之地,为人熟悉,成为认知参照点是民族个性使然。对于汉民族而言,奶油不在传统食材之列,是比较陌生的事物,在中文颜色词里也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颜色词;汉民族多以大米为主食,中文里有“米黄”之色,而英语里同样也没有相应颜色词,这些词都体现出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

(5)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在珠宝、矿物类源域的比例差异明显。欧洲历史上开展对外贸易较早,珠宝类物品也大量涌入西方国家,珠宝的色泽明亮、鲜艳、独特、引人注目,具有成为颜色词源域的先决条件,各色珠宝的涌入也给西欧带去大量的外来珠宝名词,后经过大脑认知加工,成为代表某种色彩的颜色词。汉民族经历了较长的封闭时期,对外贸易开始较晚,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认知域上较英语衍生出较少的珠宝域颜色词。

(三)色系对比

表4

通过图表分析,我们发现在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色系归类中居前几位的分别是红色系、黄色系和绿色系;英语多褐色系颜色词,汉语多白色系颜色词;英语中没有汉语里的青色系。

(1)从物理学和光学的角度分析,人类视觉对色彩的反映是有顺序可循的。色彩视觉正常的人在光亮条件下能看见光谱的各种色彩,它们从长波一端向短波一端的顺序是:红色(700 nm),橙色(620 nm),黄色(580 nm),绿色(510 nm),蓝色(470 nm),紫色(420 nm)。[4]由此可见,红色是自然界中最先获得认知和区分的颜色,英汉民族相同的视觉生理结构造就了英汉颜色词中红色系居多的现象。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分析,汉民族对红色的依恋来自于对太阳的崇拜。太阳的光与热赐予了人类温暖与生机,来源于太阳光的红色火焰也给予了人类生存的希望与健康,汉民族对红色多崇尚和偏爱由远古延续至今。英民族对红色的文化联想源于对血液的直观感受,血液是“生命之液”,灌溉着“生命之花”,一旦血液淌尽,生命也不复存在,红色对英民族意义重大。红色在英汉民族里都具有着广泛的引申、联想意义,与风俗、政治、经济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传统习俗里,无论是英国还是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的日子有关,象征着喜庆、吉祥、顺利和成功;[5]政治革命中,英汉民族的红色都意味着暴力、恐怖和流血;在经济上,红色都被用来记录经济上的赤字、亏损和负债。

(2)黄色波长决定了黄色系也是人们较易感知的颜色。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分析黄色词居多的因素有以下几个:1.黄色是多数农作物成熟后所展现的颜色,象征着丰收与富贵,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2.在中国文化里,黄色是帝王色,我们是“炎黄子孙”,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人们对黄色多崇敬之情;3.在英民族里,黄色是忠诚、智慧之色,人们多尊崇黄色。黄色在英汉民族还有着许多不同的联想意义,使用范畴较宽泛,这也是黄色词偏多的原因。黄色在英文里可用来表示人的情感和性格特征,意为胆小、多疑、阴沉之人;黄色在中文里还用来描述某些淫秽、下流的事物。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多用黄色来作为警告之色,来引人注意,如,黄牌。

(3)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中绿色系颜色词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从绿色的波长可以知道绿色系也易为人眼感知。绿色位于光谱的中间,是平衡色,预示和平、友爱;绿色是农耕之色,预示着冬去春来,是希望和生命的象征;绿色是作物蓬勃生长之色,是五谷丰登的前奏,汉民族自古以农耕为生,对绿色充满着喜爱之情。英民族文化里,绿色代表着正义和欢乐,绿色还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色彩,代表着上帝的恩泽。绿色系颜色词的数量证明了其在英汉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在历史的发展中,绿色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代表着清新、健康、自然、快捷等,如,绿色食品、绿色通道。绿色在英汉语言里还带有一定贬义,指缺乏经验或者无知、善妒、与人私通等。

(4)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中,英语多褐色系颜色词,汉语多白色系颜色词。褐色在英民族中是土地之色,对以畜牧业为生的英民族而言,土地有着重要的意义,英语中褐色颜色词比汉语颜色词多是必然。白色在英汉文化中都代表着纯洁,同时都可以隐喻为“虚无或无价值”,但在汉语中,白色的含义与使用范畴更为广泛,汉语白色词也明显多于英语。在汉民族文化中,白色还代表着“哀悼和悲伤”,如“白事”;在政治革命中,白色还表示“反动”,如“白区”;白色还代表着“奸诈”,京剧脸谱中“白脸”代表着奸诈角色;白色还代表着“文化水平”,如“白丁”,英语中的白色没有这些引申义。

(5)汉语里有一类隐喻、转喻类颜色词是英语里不存在的,青色系是汉语颜色词里独有的颜色系。青色在汉民族里是一个模糊的颜色,依据不同的语境,可以代表不同的颜色,如,“青丝”中为黑色;“青天”中为蓝色;“青山”为绿色;“脸发青”为白色。这与中国哲学文化讲究“虚”,思维方式注重形似有关;而西方文化更讲究科学、精确,这种思维方式在追求颜色描述的准确性中体现出来。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s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23-34.

[3]徐艳丽.英汉非基本颜色词隐喻衍生法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73.

[4]何国兴.颜色科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24.

[5]蒋丽平.文化差异视觉下的英汉颜色词的联想[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2.

[6]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7]现代汉英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Berlin Brent&Kay Paul.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M].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2).

[9]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猜你喜欢

源域英汉隐喻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