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2013-01-28谭燕宏
谭燕宏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化学工程系, 辽宁 营口 115000
辽宁沿海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环渤海开发的重要区域。它的开放开发,对于实现我国沿海开放战略重心向北转移,推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经过近几年开发建设,有效地带动了辽宁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相应问题:辽宁沿海经济带所属区域现有13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8处生态功能区,随着大型电力、重大化工等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相继开工,沿岸生态环境将受到威胁。在全面开发战略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按步骤实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目标的总体思路,建立资源可循环体系和低污染、高清洁,低投入、高回报的长效运行机制,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高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1. 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
1.1 土地利用现状
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总面积57809平方公里,其中农林业用地位居首位,占总土地面积81%以上。第二位为城镇用地,面积39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89%。排在第三位的是所占比例很小的水域、荒地等。辽宁沿海经济带大陆海岸线长2920公里,其中l000多公里海岸线具备宜港条件,优良商业港口38处,港湾4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未得到合理开发,为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和港口产业长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1.2 生态环境特点
总体来说辽宁沿海经济带所属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但在不同区域的沿海相关城市内,生态质量、环境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丹东地区主要由千山和长白山部分构成,因此生态用地面积达到了70%;营口市和葫芦岛市临近渤海,生态用地面积也达到50%以上。锦州市和盘锦市位于辽宁沿海经济带西部,生态用地面积分布少,仅占两市土地总面积的28%和14%。正是由于城市之间存在的区域差异:生态环境现状、土地使用开发类型、资源利用、生态安全体系等,因此,高度重视区域生态和开发之间的关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沿海城市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大连市在辽宁沿海各城市中,具备工业发展规模大、门类齐全的特点。特别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金融业、服务业等主导产业。而其他城市目前单纯依赖第一产业作为发展支柱,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工业的龙头作用不明显,服务业处于发展的初期,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另外,不同产业对影响强度作用方式、资源环境要素需求、生态环境影响有不同要求,辽宁沿海地区发展瓶颈是经济发展与环境需求的界定和良性互动。
2.2 乡镇企业无序排放污染严重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调整,乡镇工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规模日益壮大,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以上。乡镇工业由于工艺落后、资金缺乏、设备简陋等困境,加上环境监督管理不善,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规模小而分散,规模小而粗放”等缺陷,特点是消耗大量能源,产出率低下,利用率不高,未进行有效的环保措施治理,三废物质直接进入农村生态环境土壤、大气和水体:含重金属废水通过排污口直接排放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直排入河、海口,该区域水域水质等级下降,氮磷物质严重超标使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产养殖业,破坏水体自净能力,生态环境在若干年内不能恢复。
2.3 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人均水资源量在500-1000立方米的地区为重度缺水。辽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820立方米,是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同时辽宁又是重化工业比发达的省份,需要巨大的工业用水,并且面临辽宁省经济发展规模扩大,水资源严重不住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和障碍。目前,沿海经济带企业多为石油化工、钢铁制造、机械加工等类型,这些企业工业用水需求量大,排放大量重度污染废水,企业前期处理工艺简易,与城市生活污水一起排放进入自然水体中,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和破坏。
3.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对策
3.1 以循环经济理念优化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是指在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以生态学规律作为执行准则,将清洁生产、资源利用、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相结合,从而实现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保持生态平衡。辽宁省是重化工业省份,传统工业是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又是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试点地区。如果任由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过度开发资源,必然将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传统模式应该被打破,节约和发展才是革新之路。在整体建设过程中应该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重点,对高能耗项目要严格审批,生产过程强化清洁生产,鼓励发展“零排放”项目,重点治理企业源头污染,对“点、线、面”污染源有针对性治理,建立污染补偿制度,加大强化执法力度,树立“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理念。
随着沿海经济带地区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能耗大、污染强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发展与生态要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工业是其发展方向,达到“三个循环”:社会循环,报废后的工业产品作为原料重新返回生产单位再利用;企业之间循环,生产线下游产品废物回到生产线上游形成互动;企业内部循环,最大化利用资源,最小化排放污染物,构建工业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化体系,构建工业循环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3.2 清洁生产与防治污染并举
加大对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清洁生产是关键,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实行重点行业资源利用和排污强度标准等手段。造成严重污染的落后生产技术应及时淘汰,屡次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应坚决关停并转。提高污染物回收与处理设备的配套,使港口、石油平台等海洋工程排放的废油、废水等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进一步加强近海环境评价与监测,特别是针对渤海赤潮、海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要逐步健全。城市生活废物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险物的集中处理模式要完善,增加处理方式,避免填埋、直排等简易管理方式。
3.3 调整产业布局降低水污染
辽宁省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本身属于全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同时面临着水资源开发强度过大的严峻问题。关于河流资源开发的国际警戒线为40%,辽宁省内的多条河流开发已远远超标,以辽河为例,流经区域的水资源利用强度已经超过70%。辽宁省按照现有的产业布局实际情况来看,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重化工业,这种现状在经济带各区域城市内将长期存在,短时期内很难进行根本彻底性的结构调整加以改变。由于河流普遍具有季节性的丰水期和枯水期等水文特点,加上从上游到下游区域排放污染物质累加和水体的高利用率,造成水体中重度污染物质成分复杂,因此即使在某一区域工业废水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但是由于污净比值偏大,如果按照地表水质量标准衡量,中下游河段水质依然很难达标。辽宁省内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凌河、小凌河等多条河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河流特点都是从起源地进入入海口。由于工业用水的巨大需求,所以说这些流域汇集了辽宁省的绝对经济总量和污染总量,这也创造了辽宁水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和防控污染的得天独厚条件,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和实现生态大省目标的有利因素。辽宁解决水环境问题的现实可行办法是在全省范围内以布局调整代替结构调整,将用水量大、排污量大的重化企业向下游沿海地区迁移,降低了上游区域大量利用清水、排放污水的局面,特别是占经济发展很大比重的石化、钢铁业向下游区域迁移,对环境生态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彻底缓解河流整体流域污染压力,降低对地下水质的污染,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中部城市排放污水的比重大大降低,大量污水产生于下游河段,为工业化集中治理创造了先期条件。水质得到彻底改善,同时可以采用河道输水代替管道输水,即充分节约运行、建设成本,又同时增加了河流的径流量,改善水环境生态系统。在省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如河流中上游城市,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如物流、信息、金融等以及节水和污染轻的产业如机械加工与制造、电子等。
[1]王丹,杨金保.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2009(3)124-129.
[2]刘亮.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王刚,王丽娟.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发,2011(3):47—51.
[4]李玲,刘小龙 等.运用经济制度推进污染减排的探索[J].环境保护科学,2009:48—49.
[5]王云平.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12,8(4):706—708.
[6]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
[7]任保平,陈丹丹.西部经济和生态环境互动模式:产业互动视角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7(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