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生态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2013-01-28李小玲
李小玲
(1.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崇信县生态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李小玲1,2
(1.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结合崇信县实际发展情况,研究了崇信生态县建设目标,分析了崇信生态县建设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对崇信生态县建设重点领域提出相应的建设思路和措施。
生态县;生态县建设;崇信
为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共同追求和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实施纲领。我国也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途径。199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截至2012年1月,全国先后有528个生态示范试点地区已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并获得命名。近十几年的探索经验和实践证明,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途径之一。
生态县是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建设范围和深度都有较大的扩展,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1]3个效益相协调的原则,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重要前提,以生态文化为灵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行政区域单元。
1 崇信生态县建设概况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部,东靠泾川、灵台两县,西与华亭县接壤,北连崆峒区,南与陕西省陇县毗邻。介于东经106°49′~107°13′和北纬35°01′~35°25′,南北长41.5km,东西宽35km,国土面积852km2。县城距兰州约420km,距咸阳国际机场约280km。宝(鸡)中(卫)铁路通过境内,省道304线泾(川)甘(谷)公路横贯全境。
崇信县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生态良好”的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机遇,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绿色通道和林果产业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取得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崇信县建设生态县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决定建设生态县是彰显崇信地域特色、提升县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建设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扎实有效的生态县建设,使全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更合理,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人居环境;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各类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物质和资源得到高效和持续利用;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现代生态文化得以弘扬,建成具有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生态新崇信。
3 建设条件分析
3.1 生态县建设的优势
3.1.1 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在产业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崇信县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和新的动力;《国务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实施,将加速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步伐,有利于崇信县发挥交通区位优越、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按照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全市实施“四三二一”战略思路,为崇信县发展煤电等能源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崇信县加强同周边区域的协作,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崇信县经济社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3.1.2 生态环境基础良好
崇信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关山支脉——唐帽山、老爷山位于县域西部,天然次生林覆盖,形成绿色屏障。县城南有锦屏山,北有凤翥山,两山绿树成荫,自然植被良好。汭河绿色生态廊道贯通县城东西。城市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龙泉寺风景区与县城有机融和,2006年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
崇信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4.3%,成功创建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同时加大森林草原执法力度,落实安全防火措施,试点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严格执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抵押金制度,实施矿山环境整治项目,有效保护了林草植被,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生态县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3.1.3 政府的高度重视
崇信县委县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生态立县,以生态文明引领城镇化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县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2011年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为3.39%。
“十一五”期间,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全县经济发展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经济日益壮大,为崇信生态县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建设基础和政策软环境。
3.2 生态县建设制约因素
3.2.1 经济、资源和环境统筹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目前,崇信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项目带动能力弱,现代农业发展层次较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比较突出”等。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大,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在消化新增量的基础上还要消减存量,特别是国家实施“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以及节能减排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经济发展与实现节能减排面临两难选择。在普惠性政策的推动下,区域间的竞相发展引发的市场、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同时,崇信县的发展面临扩大经济总量与提升质量效益的双重任务、公共需求旺盛与公共财力有限的双重压力、尽快缩小发展差距与培育发展后发优势的双重责任。
3.2.2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
随着崇信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目前的环境建设相对落后。保护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各乡镇污水管网、生活垃圾集中和处理系统等重要环境基础设施尚未建成或完善,部分企业的环保配套建设未能及时跟上。
3.2.3 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农村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多以堆肥还田为处理途径,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较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的污染面源加重,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农村环境问题呈现日渐严重的态势。同时,大部分乡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乏,分类化收集尚未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尚不完善,随处抛扔的现象普遍存在。
4 崇信生态县建设重点
4.1 生态农业建设
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坚持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并重,大力推进牛、果、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围绕建设全国农业绿色畜牧基地,加大标准化养牛小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促进肉牛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通过持续努力,确保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出栏6万头。围绕建设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推进果品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力争全县果园面积达到8867万m2,果产业收入达到3亿元;围绕建设汭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优势高原夏菜和特色蔬菜,建成2000万m2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确保全县蔬菜面积保持在4000万m2以上,产量达到10万t以上。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快“一池三改”沼气生态农业户、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建设,推广秸秆青贮等秸秆饲料转化生产技术,确保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养殖场粪便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加大废旧农膜的回收和再利用,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确保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严格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全面推进规模化畜禽污染治理工作,确保有机肥使用比重达到3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行“畜—沼—果(菜)”生态能源循环利用模式,每年示范推广1333万m2以上,循环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标准化基地。加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市场准入制,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实施农产品全程监控,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果菜、草畜产业规模,实现适宜区全覆盖。注重新技术推广和品牌培育,发展集中连片产业带,加快构建以汭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的特色农业基地。
4.2 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原则,抢抓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河流综合防治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打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以汭河、黑河南北两面山生态绿色屏障为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中幼林抚育及低效林改造、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湿地资源保护、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一期等林业生态项目,全县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45%。
实施水利水保工程。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规定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察“四项制度”和“三条红线”;在县内重点流域实施河道、沟道生态恢复治理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水质,美化环境,有效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的问题;全面实施河道清污清淤工程,严查在河道私设排污口、向河道堆弃倾倒垃圾和非法采砂行为。大力实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坡改梯、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区治理步伐,减轻水土流失灾害。高度重视生态修复工作,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及“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推进新窑矿区矿山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加快形成保护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机制。
实施草地建设工程。采取封山育林(草)、补播改良、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落实基本草地保护和禁牧制度,加强“三荒”地治理和鼠虫害防治。采取人工种草、饲草基地建设、秸秆转化利用等措施,加强草地生态植被保护和建设,实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
4.3 生态工业建设
围绕建设国家级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新型环保建材基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以“一区两园”为载体,全方位招商引资,多元合作,培育产业集群,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提升规模效益,做大做强煤电化产业。
立足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建办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引导基地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构建双方共赢的利益机制和运行模式。依托“平凉红牛”品牌,以伊顺祥牛业公司、东信牧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加快发展肉牛深加工产业,形成肉食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面粉、食品、酒类和小杂粮加工业,形成食品深加工产业链。加快蔬菜保鲜、脱水和深加工步伐,引进新建一批蔬菜深加工企业,形成蔬菜深加工产业链。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等废弃资源,加快发展秸秆、草粉、草粒、草饼、草捆和精蛋白畜禽饲料,形成饲草料加工产业链。
按照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推广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型环保节能产品。
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及电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污染物低浓度和“零排放企业”。加大对工业“三废”治理力度,提高“三废”转化率,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坚决取缔“十五小”、“新五小”等重点污染企业,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节电节水等节约型生产。
4.4 生态文化旅游建设
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教育部门要按照《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县委党校要定期举办生态环境建设轮训班、培训班,着力培训业务骨干和技术人才。各乡镇、管委会,县直各单位、各社区都要积极开展生态县建设系列活动,深化环境教育,增强环境建设和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绿色消费观、资源观、绩效观,使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以打造“山水龙泉·养生崇信”为主题,加快建设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生态旅游区,完善服务功能,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景区(点)水、气、噪声和固废达标排放,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
4.5 生态乡村建设
持续抓好“三清五改”村庄综合整治,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主建设相结合,完善配套设施,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环保责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广农村庭院经济和村庄绿化,推进废物利用,秸秆还田,废膜回收,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全面完成以农村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有效治理村镇环境突出问题。
4.6 环境质量建设
落实环境保护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制度,以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垃圾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大整治力度,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确保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水环境整治。坚持治河与治污相结合,切实抓好饮用水源地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回用等重点工程,全面清理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与供水无关的设施、项目和活动,设立警示牌,落实隔离措施;加快县城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实现县城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大气环境整治。以控燃煤、抑扬尘、治废气为重点,重点实施崇信电厂等燃煤企业脱硫、脱硝工程,确保脱硫、脱硝率分别达到92%和70%以上;推进县城集中供热工程,采暖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5%以上;推进区域废气扬尘治理工程,在县城强行推行建设工地湿法作业,强化道路保洁;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程,加强机动车尾气监测治理,加速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辆;落实餐饮行业环评审批制度,加强餐厨油烟污染治理。确保县城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二级以上标准,PM2.5达到功能区规划标准。
声环境整治。严格执行《崇信县城区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方案》规定,县环保、公安、住建、工商、文广、城市执法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切实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噪声污染治理工作,确保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抓好垃圾污染整治。加强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建成新窑重点小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全收集和全处理。
[1]文宗川,郝晓燕,巩芳,等.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J].城市问题,2009(02)15-19.
[2]李艳宾,王旭光,王健为.廊坊市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8):155-157.
[3]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9.
[4]王如松.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3-87.
DiscussionontheecologicalcountyconstructioninChongxin
LIXiaoling1,2
(1.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QinghaiUniversity,Xining810016,China; 2.CollegeofEarthandEnvironmentSciences,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
CombinedwiththeactualdevelopmentoftheChongxincounty,theconstructionobjectivesofecological countywerestudied,andtheadvantagesandthedisadvantagesofbuildingecologicalcountywereanalyzed.Finallythe buildingideasandappropriatemeasuresinthepriorityareaswereproposed.
ecologicalcounty;ecologicalcountyconstruction;Chongxin
F062.2
A
1674-0912(2013)10-0018-04
2013-09-30)
李小玲(1983-),女,青海乐都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