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作品中的美
2013-01-28昆明青草地画廊云南昆明650022
杨 芳 (昆明青草地画廊 云南昆明 650022)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画家最关心的问题是绘画主题的美感和形式感。画家创作前首先要思考的是画什么?怎样画?生活经验不只向画家提出应该画什么,也向画家提出了应该怎样画。缺乏生活经验的创作构思,难免产生连作者也不激动的平淡作品。缺乏生活经验的艺术批评,很难从主观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艺术反映生活的结果,是不是比生活自身更便于认识,这却要看画家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否深入,是否拥有独到的见解。所以画家对形式感和美感的探索是敏锐的。一个创新的形式常能唤起同行和观众心灵的震动。但是,形式感和美感还不是艺术的全部,绘画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绝不仅仅因为它独特的表现技巧,而是由于它对人类思想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视角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积极向上,崇尚美的思想。绘画艺术,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创见,它能给人以启示,智慧和力量。
创作,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表现什么。有人习惯于喜欢什么就画什么,看见什么就画什么,既反映不出生活的本质,也看不出作者的主张,他的任务只是记录了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而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并不都是美的。艺术不是对大自然的简单描摹,而是大胆创新。否则花鸟画容易画成花草鱼虫的标本图,缺乏生动而又死板,山水画容易画成枯燥的导游图。这种简单照搬,使作品缺乏美感,失去了思维的作用。所以画家要强调感觉的重要性。既然画家要把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别人,那么他的创作构思就应该有目的性,对待生活的素材也应该有选择性。艺术创作的内容,不单是描写题材,更重要的是选择题材,处理题材时所反映的审美趣味,观点,判断和感情。鲁迅先生精辟地指出:“美术家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文如其人,画品及人品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例如在齐白石的画里,通过半个多世纪的“笔耕砚种”,形成了五光十色的客观物象。他带着农民的眼光看自然,赞美春华秋实,作品非常生动,朴实而唯美。如云南画家赵力中的大型历史题材《1944·中国远征军》表现了中国远征军抗日的悲壮历史,人物表现得壮美而具有时代感,使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感觉到了那个年代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血与火的拼搏,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尤其细节的壮美,使我们感受到历史与我们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创作所需要的形象不仅仅是眼睛能看到的,还有想到的,想到的是以看到的为基础的想象活动,而想象对记忆中的材料起到组合和支配的作用,这就是画家对物象对题材的认识和飞跃,否则就永远找不到那把灵感的钥匙。
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当然,总是认识先于表现,正所谓“心授手,手授笔”“意在笔先”。但创作过程中的认识与表现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表现过程常常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完成作品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入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的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不满意和满意的心情总是交替地反复出现的。每一幅作品都经过反复易稿,不断思索、认识、表现、再认识、再表现,每一次草图便是经历一次对认识的检验。自然美与艺术美中间有一定的距离,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对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在创作实践中,认识的过程可能很长,也可能有几次反复。齐白石为了画出活的自然美,费了近三四十年的功夫,练眼,练心又练手,反复揣摩,几十年如一日。就这样观察,感受,思考,画了再改,改了再画,“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到了晚年,齐白石能用寥寥数笔就把脑子里的生动形象定于纸上。作品美感使人赏心悦目,这种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使艺术美达到最后的完成。“巧夺天工”处,铸成了艺术美。例如画家赵力中先生的油画作品《1944·中国远征军》,创作过程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他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物和背景,远征军抗战用的武器装备是经过反复推敲画成的。几经反复易稿,深入了解历史,大胆再现悲壮历史。在这幅作品面前,观众都不能不佩服他作品中表现的这种大气和壮美,这种全景展现历史的大手笔,这种驾驭众多人物和时代感的创作能力,也都会为他的这份自信和坚守而感动。
认识的作用不只体现在人物画创作上,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都离不开认识的作用。画家平时对所要表现的景物,都经过大量的写生、观察,经过长期的反复认识,创作时由于“烂熟于心”,会创作出“一挥而就”的好作品。历代优秀的花鸟画家往往是同一题材反复构思过多少遍,正是反复认识的过程。如齐白石笔下的花鸟鱼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证明了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即创作的认识过程。齐白石的画,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它不是彩色花鸟照片,也不是审美趣味的概念符号,他把生动的对象和自己的主观感觉、感受和认识凝结在一起,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脑子里构成美的艺术形象。
作品的深度不取决于题材的大小。一个惊天动地的题材可能被描绘得很平淡,而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也可能被表现的十分感人。齐白石的画很多,人物、山水、花鸟都画过。人们公论,他的花鸟鱼虫最美。齐白石在自书的小传中也说,自己一生“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画出了“天趣自然”。罗中立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头像,却有深刻的内涵,同时具备了劳动人民朴实的美。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容量,体现着画家对表达的事物所蕴含的社会内容的认识。只有正确地认识生活,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才能得心应手的创作出感人的,美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