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音乐赏析
2013-01-28孟雨舒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北京100020
孟雨舒 (中国传媒大学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北京 100020)
德国作家库特.伦敦写到:“电影产生的同时就有了有声电影”。在波布克的《电影的元素》一书中,他也曾这样谈到:“从为无声片伴奏而在蹩脚钢琴上敲出第一个音符起,音乐就一直是电影影像的一个忠实伴侣。”可见音乐无疑是电影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电影中,音乐的主要构成元素分为电影配乐和电影歌曲两部分。配乐指电影中非歌曲的音乐部分,主要形态是器乐曲或无词歌的人声哼唱。歌曲是文学和音乐的结合体,包括主题歌和插曲两部分。电影配乐与歌曲共同承担音乐在电影中的各项功能作用。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这些音乐形式都有呈现,而且在运用方面也充分体现了音乐在电影中的主要功能,创作者用了简单、直接的手法,使音乐和故事、人物、情节、情绪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一、音乐是情感的书写,情绪的延伸
电影一直都不是无声的,从电影诞生之初就有了电影配乐,只不过那时的配乐形式是基于现场演奏的。由此可见,音乐对于电影的重要性。音乐能够精确表现人类心理感受与感情变化。表达情感是音乐的最擅长的,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情表达,使观众与影片中的人物,剧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这是音乐在电影中的主要功能的体现。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多数音乐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电影开篇,一曲《制服上的蓝点》便以其轻柔流畅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了影片清新的基调中。伴随乐曲开始,桌面上被风吹动的速写本上,一行潦草的字迹写着:人生中发生的每件事都有它的意义。镜头随之切换到一件挂在窗台的白色校服,背后有一小片蓝色的钢笔水痕迹。镜头渐渐拉远,透过窗子,外面阳光和煦。伴随轻柔的乐声,观众的思绪似乎也被拉回到了学生时代。场景音乐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够创造富于诗情画意的意境。在片中沈佳宜第一次扎起马尾的这场戏中,乐曲《女孩的马尾》更是把整个场面渲染的温馨浪漫。在柯景腾他们几个人坐在操场聊天的时候,看见沈佳宜扎着马尾走过,男孩们满脸惊讶的表情,目光追随着沈佳宜并纷纷猜测沈是因为喜欢自己才扎起的马尾。这时,伴随轻柔的音乐,只有柯景腾一直会意的微笑。随着升格画面,乐曲荡漾开来,不知不觉观众被带入了片中主人公的情绪之中,对于男女主人公情感的丝丝变化,也是感同身受。电影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毕业的夏天,同学们一起在海边嬉戏。乐曲《最后的浪花》衬着画面中温暖的阳光,蓝蓝的海水,这幅青春的图景让所有人心生向往。青春的记忆是人类经验的重要部分,重温年轻时懵懂的快乐,感受心中淡淡的伤感,一直是人类一种自觉的情感行为。观众可以通过电影的叙事,在电影角色中不断映现自我,与电影角色发生情感上的互动。乐曲的旋律将观众带入了这种情感上的互动,年少时的欢乐,同时也映衬出淡淡的伤感,暗喻这即将到来的离别。音乐的任务之一就是表明、支持电影的叙事气氛,并建立其情感基调。
在影片当中,有些特殊场景是导演通过MV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种场面突出表现为:音乐的节奏、韵律和剪辑的节奏(视听节奏)基本同步,并且将特殊场景的节奏做了音乐化的处理。在柯景腾和许博淳在教室里打手枪这个场景的处理上,导演就运用了这种方式。伴随乐曲的节奏把这一段落以MV的形式呈现。整个气氛显得轻松调皮,观众不会觉得难以接受,而又富于趣味性。
在电影中,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结合在一起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结合通常伴随着这二者之间的转换,如果转换得当,会达到极好地艺术效果。影片中,在毕业典礼上,全体学生合唱的一首所有人耳熟能详的《友谊地久天长》,便伴随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的转换,将离别的情愁渲染的淋漓尽致。深情的曲调伴着全体同学的唱词:“骊歌初动,离情辘辘,惊惜韶光匆促。毋忘所训,谨遵所嘱,从今知行弥笃。更愿诸君,矢勤矢勇,指戈长白山麓……”。歌词中传达出的所有留恋与希望都幻化在这乐曲中,那么的深情,真挚。撩拨着所有观众的心弦。
彼得.拉森在《电影音乐》一书中谈到:所有的音乐都传达着建立在文化上的内涵。通过风格,音乐特色等,音乐指涉同种类型的音乐。因而指涉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等。不仅仅是一支音乐的风格能唤起文化联想。与之联系的主题、乐句、节奏等都可以传达精确的含义,能够使人们迅速回想起音乐所能指代的特定环境。在主人公柯景腾骑着自行车赶去上学的场景中,一曲张雨生的《永远不回头》,歌曲的旋律迅速把观众带入了主人公生活的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张雨生的歌曲在台湾盛行,这首乐曲便能让观众联想起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插曲本身的含义从现实场景中抽离,被赋予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含义。
电影音乐诞生于影片内核,音乐只有与影像配合时,其所内包的具象隐喻才更容易被表达。电影音乐既能唤醒观众的情绪同步,又能给观众提供情绪解读、交流、宣泄、交互等外包服务,从而生产出具有丰富延展性的听觉审美体验。
二、 在音乐里的时空转换
音乐蒙太奇具有时空的随意性和情感的参与性,如果在电影中恰当运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的时空随意性既可以创造出超越现实时空的一个思考的空间,又可以将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放在一个时空界面上,赋予它某种现实的真实感。
电影中,沈佳宜偶然在咖啡店里看见窗外柯景腾曾经的同学,这时乐曲《没有你的青春》悄然响起。柯的同学似乎在于女友吵架,女友主动承认错误,两人和好。沈佳宜看着窗外发生的一切,思绪已经被拉回了高中时和柯景腾在一起的日子。伴随着舒缓的乐曲,不同时空的画面自然交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所在不同时空的两组镜头在一起形成了同一个表现单位,取得了共同的表现意义。
影片的最后,柯景腾冲上去吻新郎,在众人惊诧的眼神中,时空交错,往事一幕幕重现。一起念书的日子,大学后彼此的生活,电影中的悬念一一揭开。伴随主题曲《那些年》的旋律,将电影推向了高潮。曾经在一起的面画与柯景腾吻着新郎的画面不断转换,不同场景在音乐的贯穿下互相联系,被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丝毫不显凌乱。戏剧性的反差中,观众感受到的是主人公真实的情感经历。电影音乐的功能之一“自然流畅地转换时空”,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片尾主题曲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主题歌往往是对电影内容的一种高度概括。片尾主题歌往往具有对剧情的概括作用,它是对已发生故事的概括,因此也更多的具有从故事中引发出来的情绪,感慨。具有延伸剧情内涵的艺术表现作用。电影主题曲《那些年》,歌词是由导演九把刀创作,并有台湾歌手胡夏演唱。因为有了文字语言,歌曲语意性相对于纯音乐更为明确,更善于表达事物的意图。主题曲中: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好想拥抱你,拥抱错过的勇气。曾经想征服全世界,到最后回首才发现,这世界滴滴点点全部都是你。对于那段感情的怀念,对于过往青春的留恋,一句句从歌声中流淌出来,让人仿佛置身在那段年少时光中,最真诚的爱与眷恋。“好想再回到那些年的时光,回到教室座位前后,故意讨你温柔的骂,黑板上排列组合,你舍得解开吗?谁与谁坐,他又爱著她”。过往岁月被歌手干净的声音娓娓唱出,思绪似乎也飘回到了那段时光。那里,有我们曾经幼稚的青春;青春里,有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同伴;和同伴一起的岁月里,有着我们共同心仪的男孩和一起追的女孩。
主题歌在这里似乎是在延续着电影中的内涵,使影片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情绪在这热烈的歌声中得到了释放和升华。
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音乐以各种音乐形式呈现出来并发挥着各种功能,创作者运用音乐的手法多样,使音乐发展了故事、刻画了人物、推动了情节、烘托了情绪,让电影中的一切元素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应用;让电影的表达叙事顺理成章;让观众的情绪水到渠成。总之,一切,把我们带回了那段美好的青春时光。
[1]曾田力,雷伟.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彼得.拉森(挪威).电影音乐. 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3]贝拉.巴拉兹(匈)电影美学.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九把刀. 拍电影要纯粹. 上海:新民周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