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思路浅析——以诸城农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为例
2013-01-28徐培进诸城市超然台管理处山东诸城262200
徐培进 (诸城市超然台管理处 山东诸城 262200)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整体性的公共利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以政府组织及其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活力持久、运营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全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形成体系,需要一个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过程。本文拟从诸城农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实践出发,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思路作浅显的分析。
一、依托社区化平台,创新思路模式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以平原为主,有少量丘陵和山区,主要特点是自然村普遍偏小,全市108万人口、1249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600多口人,最小的村不足200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村都投资建设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市镇(街道)财政压力很大,服务质量和水平难以保证。
从2007年开始,为有效破解公共服务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公共服务在农村长期匮乏问题,诸城市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按照服务半径2公里以内、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的原则,在全市规划建设了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近距离为农民提供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警务、灾害应急、社区环卫、计划生育、社区志愿者等“一揽子”公共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同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构建起了208个农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每个服务圈平均服务半径在两公里以内,使农民出门不出2公里,步行15分钟左右就能找到文化设施,享受到普遍均等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二、统一标准,逐步完善基础设施
为使文化资源加快向农村倾斜,诸城依托农村社区平台,统一“两公里文化服务圈”的建设标准,按照“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思路,逐步完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经过六年的努力,构建起了基础设施框架。
全市镇街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均有一个图书报刊阅览室、一个多媒体播放室(农民文化教育培训教室)、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休闲娱乐棋牌室、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公共电子阅览室)、一处文体广场、一个文化宣传橱窗,这些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具体要求是:图书报刊阅览室面积60平方米以上,4000册图书、30种报刊、120盘音像资料,构建起了总分馆制下的“一卡通”图书借阅模式,市图书馆、镇街图书馆(室)、社区农家书屋实现联网借阅,统借通还;多媒体播放室(农民文化教育培训教室)配备投影仪、投影幕;文体活动室、休闲娱乐室30平方米以上,内有台球、象棋等文体娱乐设施;电子阅览室配备20台以上电脑,接入互联网;建设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文化宣传橱窗10平方米以上。
根据群众文化需求,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3年建成8处镇街文化广场,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改造提升100个农家文化大院,建成4处镇街图书馆,完成50个农家书屋数字化升级。推广建设花卉、养殖等特色农家书屋。拓展总分馆制“一卡通”图书借阅服务范围,逐步实现与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图书室开展联网借阅。完善提升有线电视数字整转工作,加快建设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网络,2013年发展地面数字电视用户3万户,推进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
三、完善制度,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诸城市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全市之力推进农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
实施“一把手”工程。把“两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由党委书记负总责。具体工作中做到“六纳入”。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了市镇两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定期督查通报各镇街公共文化建设进度情况,增强各级各部门抓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市财政每年出资600万元,设立大舜文化奖,重点奖励从事文艺创作的文化工作者,努力营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投入机制多元化。政府主导。坚持政府投入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市财政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3处镇街全部设立了文化事业发展、文艺创作生产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争取社会支持。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赠等方式,争取20多家企业投资积极参与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内的农村社区建设。支持社区农民群众自办文化。鼓励他们自筹资金,兴办腰鼓队、农民书社、庄户剧团等业余文艺团队600多支。城乡联建共享。发挥文明单位“结对子”、城乡联建党组织、部门单位包社区联农户的作用,引导联建单位支持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市级文化队伍。以文广新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超然台管理处、艺术团、电影公司、舜达传媒、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为主体,以各类文化协会人员为补充,建立了市级文化队伍。全市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80人,185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充实镇街文化队伍。优化组合镇街文化、广电、体育等多个岗位,建立文化广播体育中心。设岗定编,为镇街文化站配备了3—4名专职文化管理人员,做到专人专干。完善社区文化队伍。按照“1+2”模式,为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和两名兼职工作人员。加强文化人才培训。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备案制度,文化部门将镇街、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统一登记造册,并根据工作需要分期分批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