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世纪基督教绘画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

2013-01-28郑小刚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美术系陕西西安710100

大众文艺 2013年13期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古希腊

郑小刚(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美术系 陕西西安 710100)

欧洲中世纪在时间上通常以公元四七六年西罗马的灭亡为起点至十五世纪,跨度一千年左右,很像中国的战国时代,是欧洲各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相互影响,不同思想文化、宗教摩擦、碰撞,百家争鸣的一个时代。中世纪绘画是一次漫长的艺术嬗变过程,以基督教绘画为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在宣传宗教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中世纪绘画以形象化的手段阐释着基督教,有点类似中国的敦煌壁画形式图解佛经一样。

不少人不看好中世纪绘画,认为它是蛮族人的艺术,起点较低,其绘画甚至是绘画历史的停滞或倒退。如果说倒退或停滞一二十年或三五十年完全有可能,可长达一千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艺术需求。中世纪绘画(镶嵌画、壁画、圣像)被认为风格单调,人物形象呆板,绘画技术较为简单。在古希腊,雕刻水平随着“库罗斯”的出现,艺术家对人物的比例、结构、神态雕刻的越来越写实,突破了以前埃及风格的影响,使雕刻从高浮雕迈向圆雕,迈向了雕刻的自由王国,其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在今天看来我们也只能望其项背。随着雕刻的不断发展、丰富,古希腊绘画艺术也不逊色。从早期陶瓶上的人物画来看,人物形象生动,比例准确,人体结构合理,尽管当时一些圆雕、浮雕的绘画草图已南难觅踪影,但却明显受雕刻艺术影响的影子。随后壁画的出现,画面人物形象以线造型加上平涂的色彩到后来线面结合,物象有一定的明暗阴影,从二维平面逐步在向三维空间探索,画面出现了较强的立体感、空间感,这在古希腊哈德良行宫壁画《人首马身的怪物与野兽之战》及庞贝壁画《女诗人》中可见一斑。当时的画家还没有完全理解物象在光照射下的明暗效果,透视规律,色彩规律,显示了雕塑艺术的成就和绘画艺术的不对等性,因此写实雕塑的这种立体真实震撼效果并没完全有平移到二维平面上。由于历史的变迁,北方蛮族的侵略,古希腊、罗马的这种趋于写实的艺术风格被动荡的社会所阻挡,古希腊艺术上曾经的辉煌似乎戛然而止。然历史并未顺应人的一厢情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世纪的绘画在改弦更张:在题材上从世俗的贵族王权战争、历史事件及奢华内容变为基督教题材,画面的庄严肃穆感增强了,画面中琐碎的生活细节被圣物所取代,强化了物象的线条,突出了绘画的形式感、装饰感。古希腊、罗马这种人文题材绘画向基督教题材的转换,这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更不是绘画的倒退。宗教绘画在时代的召唤下大为普及,毫无疑问丰富了绘画内容,技巧、材料及表现力,在当时欧洲政教合一的大背景下,它的宗教功能、社会教化功能,审美功能,交流沟通功能不言而喻。它是从曲线上蜿蜓不止,最终得以文艺复兴时代的出现,可以说中世纪的基督教绘画,尽管受宗教道义的约束,但局限性与现实性并存,它仍在向前发展。在这种直观宗教绘画的影响下,更加深了人们对宗教的沟通理解,基督教成了抚慰心灵的缓冲剂和护身符,促使社会相对稳定,也是文化、思想相互矛盾,科技、经济匀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以为基督教绘画是西方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文艺复兴是各种综合利好因素的集中体现,基督教绘画功不可没。

基督教教会组织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精神支撑,许多绘画材料、颜料、画法才得以在艺术家虚诚,严谨的工作中,材料得以实验,颜料得以试验、展示,技法得以丰富。比如,中世纪的圣像画,可能也流行用象牙,马赛克或瓷釉制作,可携带的圣像通常是被画在木板上。在幸存于拜占庭期间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最早期的圣像中,一般用柏树做木板,用布和石膏加以固定以防止裂痕或裂缝,再画上颜料。其中蜡画法已被采用。后来,在圣像的制作中更多采用颜料调和鸡蛋的蛋彩画技术,金叶被大量用作背景,而完成的作品被清漆保护起来。八世纪左右的艺术家们将圣像的绘制尊为一种属灵行为,他们通过禁食、祷告以及先完成一段长期的艺术方面的技术培训来做准备。

基督教镶嵌画,其风格在后期越来越从原来以线为主对宗教神话形象的描绘到以粗、细线结合,在人物的面部已有丰富的明暗变化,眼窝、鼻梁、面颊、下巴、耳朵的阴影从粗线到面的过渡,手指有明暗变化,画面有着更为丰富的色彩,人物、背景已虚实得当,画面的建筑物已暗含透视规则,从画面的整体效果来看,对物象的塑造在不断加强。比如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六世纪的圣像中一幅高度自然主义的基督肖像及另一幅六世纪的圣母玛利亚圣像,圣索菲亚大教堂南侧走廊墙上约创作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圣母玛利亚和施洗约翰以鞠躬姿态侍立基督两旁的肖像画。在二维平面中不断向前摸索,不断地撞击着艺术法则的大门,随后才产生了人们对物像透视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在二维平面上塑造三维空间的明暗画法,色彩规律,以至到十三世纪中后期佛罗伦萨人乔托,把“希腊样式”中的缩短法,光影描绘,初步的透视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绘画中,在宗教题材上从二维平面上塑造了如雕像般的结实人物,突现了物象的空间感。

宗教信仰是西方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人在精神上有了归属感,对道德有较大提升,倡导他人、自然、生活充满尊重、感恩,力促互敬互助的风尚,是渴望生活,整合、涤荡思想的体现,基督教是西方主流宗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绘画在古希腊、罗马绘画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是对以写实为审美法则的古希腊艺术的扩充和丰富,以自身的特点扮演着图说宗教、艺术欣赏的载体功能。突出了绘画的形式感、装饰性,增加了绘画的想象力、创造力,注重营造画面意境,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艺术仿真自然”观点的有力回敬。基督教绘画在中世纪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因宗教特有的庄重、谨慎、严肃而缓慢地向前发展,促成了自身的繁荣兴盛,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从另一角度也起到“人类文明复兴”的作用。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镶嵌画、壁画、圣像画无处不在,类似我国西藏不同尺寸的唐卡及佛教画像,其图解、教化、文化思想凝聚、纽带功能是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基督教绘画长期题材上相对专一性同时依靠教会强大的资金投入对于表现绘画意境、技巧方法的不断探索、积淀及精神思想的梳理,便没有随后的文艺复兴思想的勃发。它是文艺复兴绘画人本主义精神的一面镜子,其宗教思想对文艺复兴影响深远。十五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包括文艺复兴三杰及以后的大多数画家所描绘的题材内容都和基督教有关。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拉裴尔的《圣母像》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提香的《圣母子和年幼的圣约翰与圣凯瑟琳》……我们随手翻开一本西方美术画册,基督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古希腊、罗马艺术不象玛雅文明那样突然消失,其看似突然中断,实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各民族迁移、冲突、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值得我们深思。基督教绘画是古希腊、罗马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觉选择,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物象化体现,其意义深远。

[1]欧阳英、潘耀昌《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5(1).

[2][英]玛丽,坎宁安著《拜占廷的信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1).

[3]邵大箴《古代希腊罗马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

[4][奥]维克霍夫《罗马艺术——它的原理及其在早期基督教绘画中的运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5]王仲尧《东西方宗教美学和艺术》中国书店,2003.1(1).

猜你喜欢

中世纪基督教古希腊
中世纪欧洲艺术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布拉格:穿越中世纪的心灵之约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