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教育共生关系的研究

2013-01-28山周琦玥赵凌苇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10级四川南充637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李 秀 山周琦玥 赵凌苇 温 鑫(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10级 四川南充 637000)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此次调查以阿坝州红原县的长住各名族居民(汉族40.1%、藏族51.3%、羌族4.8%、回族3.5%)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在红原县城及农村抽取374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其男女比例约1.3:1,其中城镇居民与非城镇居民比例约为2.3:1。

方法:采用选择调查问卷和面对面提问方式进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是教育的提炼和升华

(一)非物质遗产文化的重要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日渐炙热的形势下,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际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而这一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的建色,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各市大力发展推出当地文化,现已成为一面独立的旗帜,成为当地的一种特色。红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的独特文化,是当地旅游业的有效构成成分,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二)红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目前红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藏医药、唐卡、婚嫁等,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第二条中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产所。”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发展,多数踌躇满志的青年人离开这片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导致有志之士大量流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越来越少。调查显示红原县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甚为浅显,51.9%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了解甚微;仅24.3%的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持乐观态度;40.4%的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越来越少,流失很严重,29.4%人认为当地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够重视;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已岌岌可危。

(三)怎样更好的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一是要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及其重要价值,二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敢于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发展方案,结合红原县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更加优秀的因地制宜的发展措施。有学者提出以“原生态、整体性、以人为本、双优先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的保护原则。在以原则为宗旨的条件下,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且宣传形式应多样化,浅显易懂,逐层递进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编写红原县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书籍,应用于课堂;举办定期的成果汇展,让居民看到辉煌的历史业绩,提升他们的积极性。藏区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作为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对藏族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和谐的旅游开发,投入少见效快,通过文化给予旅游发展的灵魂,通过旅游坚持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从局部到整体,形成良性的循环传承机制。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使教育水平步步高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红原县的教育发展带来崭新的生机和挑战。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为红原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而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中。拥有了经济保障,改善学校的教育设施,增加教育机会;学校聘请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壮大师资队伍,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当地的国名素质,利于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其次,当地居民看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优势,必定会探索更加适合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案,谓之创新,要想更好的创新,只有教育才是最捷径的途径。

三、教育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奠基石和敲门砖

教育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教育是否取得较高水平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地区与时俱进步伐的快慢。1996年,八届四中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科教兴国”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策略,将教育作为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途径之一,经久不衰。

(一)教育的重要地位

教育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其本身的价值上,首先教育让红原县人开阔眼界,提供了一个红原县人接触外面世界的新舞台,为他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其次教育增强人们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最后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本土人士为建设家乡效力,让自己与家乡同步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二)红原县教育现存的问题

红原县的教育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在教育改革实施后这种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地理区域的限制仍然存在较多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教育环境应该进一步改善,教育设施应该进一步提升,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当地居名对接受教育重要性的深入认识。据调查报告显示,且76.5%的人认为应该在学校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教育课程,且当地年轻人在对于是否接受继续教育这个问题上持无所谓态度.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解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动机不纯、动力不足、继承人缺乏等诸多问题,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佳载体。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兴国之本的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根据宪法的依据,制定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法,尤其在国家9年义务教育的推广中应当加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认知。此外,政府出版相关书籍和相关的影像资料,从小培养当地儿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以此来降低这批财富逐渐流失的速度。

(四)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教育事业的充分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有利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应该从娃娃抓起,使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作用,能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行列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了生机。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价值空间。

四、小结

红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教育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挥到最佳状态。若红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流失,将导致该县经济收入的平衡状态被打乱和经济的整体效益下降;若红原县的教育跟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步伐,那么该县独特文化的传承发展将受到阻滞,出现瓶颈。综上所述:红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教育有着必然的共生关系,缺一不可。

[1]上海交通大学世界文化遗产交流中心,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手册[K].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王友富、李旭.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33-37.

[3]夏毅榕.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旅游开发[J].西藏名族学院学报,2007(28):44-47.

[4]刘小林.发挥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26-27.

[5]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61-66.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谁远谁近?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