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从《中国合伙人》中的“美国梦”谈起

2013-01-28刘黎黎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3期
关键词:青年人传统文化

刘黎黎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就已经是中国青年渴望的新大陆。影片《中国合伙人》中的三位男主角在自己的“美国梦”相继夭折后,转而去帮助其他的寻梦者实现“美国梦”。透过影片我们除了看到了青春、梦想,也看到了中国青年文化认同的焦虑:为什么千千万万的大学生狂热地要去美国?在美国签证官面前,他们为何如此心虚?成东青为何需要通过如此土鳖的炫耀来帮助孟晓俊重拾尊严?中国人的成功为什么一定要得到美国人的认可?影片以“新东方”为原型,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新梦想”一样,“新东方”已经成为如今中国青年学生出国留学的“梦工厂”。

一、青年人的文化焦虑

如果说,出国是为了在一个比较的平台上扩大视野,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固然无可厚非。然而多数青年人的留学动机似乎就是简单地想要一个国外的学位和留学背景,当然还包括对欧美国家的宗教式的狂热向往。这种狂热不需要理由,它是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传统:当近代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与别国的落差时,其身份意识就陷入了虚无。而美国却仅用二百余年的时间就发展为人类史上继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霸权,在中国青年们憧憬的目光的中,它俨然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未来,是实现他们理想的朝圣地。

他们是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奇迹成长的一代,目睹了整个社会都在不惜一切地进行着原始积累,物质和功利被这个社会无限放大。因此,集体主义给他们父辈所强化的文化认同已经被个人主义、商品逻辑完全解构。他们又是接受信息教育的一代人,更擅长利用网络获取最新资讯,更容易接受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本是现代文化中的一个健康的发展,然而多元文化一旦和极端的怀疑论和虚无论合流之后便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相对主义,终至失去任何共同的标准,便人不再能判断善恶、真伪或美丑。”在一个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缺乏历史根基和经验传统的年轻人很难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在不同文化系统之间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全球化时代,“强势文化”常常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年轻人多数会以西方世界的价值为参照标准。除了在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层面,他们有挥之不去的“美国梦”“欧洲梦”,就连日常生活中也充斥着随处可见的美式大众流行文化。他们努力效仿着西方人的文化趣味,消费着被西方世界所设定了符号意义的商品。然而,他们始终未能购买到他们关于身份的想象,反而陷入了消费的迷宫。正如张旭东所担忧的:“中国人变了,以前是大群大群的政治蚂蚁;现在则是大群大群的同样没有个性的消费蚂蚁。” “如果他们的文化已经完全被消费主义吞没,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吗?他们以前是大群大群地喊政治口号,现在是大群大群地买东西、唱卡拉OK、泡星巴克。”

二、 文化认同的意义

文化认同主要指自己的成员对所处群体的文化的基本价值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性体认,并受其影响,它所回答的是关于“我们是谁”的问题。同质文化之间不存在认同的需要,只有当与异文化接触时,文化之间形成接触、碰撞,以及混乱时,才会出现认同的问题。

“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的核心危机(the core crisis)是自性危机(identity crisis)”,所谓的“自性危机”就是文化认同危机。自20世纪初,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封建帝制的推翻、五四运动的兴起,青年们便开始主动学习西方。他们在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的理论激励之下,急切地抛开传统的束缚,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80年代,“后现代”思潮开始不断涌入,在青年的思想中激荡。当他们的思想、文化还没有完成理性的建构和反省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试图解构。到今天,青年们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生出了新的迷惘:跟随着西方的脚步走了这么多年,我们学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勃勃野心,却始终没能找到归属感。学者余世存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这趟欲望号特快列车上,你不上车,就会被时代抛弃,你上车了,又会迷失自我。”

从宏观意识形态层面来讲,文化认同是凝聚和延续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文化又是个体生活得以延续的一贯的方式,它对于个体的意义也同样重要。因此,文化认同并非仅仅是国家的意识形态手段,从微观个体层面来看,它关涉到每一个中国人自我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尽管年轻人有时反感灌输式意识形态的教育,而当他们想刻意去消解与这个国家的一切联系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自我意识的动摇与混乱。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文化已经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植入了我们的自我结构中,因此弗洛姆认为文化的冲突实际上就是自我的冲突。文化是个体进行价值论证和选择时潜在的参照依据,文化的断裂和迷失会对个体的存在意义造成极大地困惑和恐慌。

三、 确立自己的参照系

青年是一个时代最为敏感的神经,从他们的身上可以观看到整个社会的症候。长期的集体主义教育,给了人们关于文化认同一个规范、统一的答案: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未经反思的认同不算真正的认同,因此很多青年人人更容易受“他者”文化的影响。事实上,国家层面上的认同与个人心理层面的接受不能等同,它不是一种灌输教育,而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追溯与反省的过程。

对于文化认同,我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思路:学习西方;回到传统。很显然,单一地学习西方,我们始终追逐别人的脚步,而最终丧失了自我的认同。作为中国人,青年人无法回避传统之根,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家园意识,集体记忆,它总会在某个时刻被唤醒。而一味地强调“回到传统”,实际可操作性不大。青年人都热衷现代社会的自由、个性、富足、时尚、国际化等特征,这不仅是青年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求。“作为现代人,我们今天的物质条件和整个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建立在一个现代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在现代性的前提下分西方和传统没有什么意义。”

很显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重建青年人的文化认同有必要选择第三条道路,即学习西方的同时激活传统,让西方的现代文明与传统的经验都化作今天的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他们既离不开现代社会的理性与激情,也需要传统给他们带来的家园意识,这样才能适应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时依然保持自我的独立。在土耳其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文化冲突时,帕慕克认为:“土耳其不需要为有两种精神,属于两种不同文化,有两个灵魂而感到担忧。”现代化不是西化,不是质的概念,现代是时间概念。同样传统也不是学习古人,不完全是时间概念,它还是一个质的概念,人们可以随着时过境迁在此生发出更多符合时代的新精神。

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甚至不是简单的学习西方,回到传统,或是将二者融合为一,关键是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参照系。从而将多元文化的精神在自己理性的价值判断中进行转化,包括对现代性和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确认。作为思想开放的青年人,应以一个更为包容的姿态迎接多元文化时代的全面降临,同时将之化作对自己文化进行反思和确证的精神养料。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之中,通过自己的价值参照标准取舍、借鉴。这个参照标准,不属于西方,不属于传统,而是属于今天的中国青年人的理性系统。

导师:刘承华

注释:

1.余英时 .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 台湾:三民書局,2008-3-1 ,第63页.

2.张旭东 .上海故事. 文汇报,2002-10-4.

3.李慎之,何家栋 .中国的道路.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148页.

4.佚名.传统只有在成为我们解决目前问题的工具和资源时,才是活的——专访纽约大学教授张旭东.景观设计学,2010(13),第79页.

猜你喜欢

青年人传统文化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谁远谁近?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