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歌剧《伤逝》中的情感表达——基于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视角

2013-01-28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0期
关键词:伤逝全剧子君

霍 庆 (周口师范学院 河南周口 466000)

本文试图从李斯特的情感论的视角出发,来看歌剧《伤逝》。体会其中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诠释作品;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在对于19世纪特别是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与人类情感的关系问题历来是西方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这方面的探讨几乎从未间断过。情感论音乐美学包括音乐与情感的联系方式、音乐中情感意义的本质等问题。西方学者们始终进行着不懈的开拓与求索并留下了为数可观的思想遗产。他们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的进行探索和研究,还有很多则来自于音乐家及其他艺术实践者的切身感受。

一、李斯特的情感论

李斯特(Ferencz liszt,1811—1886年),是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李斯特是民族乐派的先驱,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被称为“钢琴魔王”。他是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乐坛上影响巨大的音乐家。

音乐的内容是来源于音乐自身以外的东西,它可以用来表达人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情感活动,抒发人的情怀。音乐不同于文字艺术。在表达情感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音乐能够不求助于任何文字的局限,反映出任何内心情感;如果仅仅是文字上的描述,那么他将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仅仅能够表达出来人们的情感,不能表达情感的深度。歌剧伤逝的作者鲁迅用自己的文笔刻画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欣赏者的我们只能局限于他所规定的情感内。但是,音乐的运用便既表达感情的内容,又表达感情的强度。当听众听到一首作品时,大可以有不同的情感理解,理解的深度也就不同。

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作曲家赋予了音乐艺术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它打破传统的禁锢。使得作曲家们能够更加主观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再禁锢于一种表现形式。作曲家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去决定旋律及和声的走向。浪漫主义者所看重的是音乐与现实世界相疏离,以求寻找一种高于残酷现实的浪漫主义情感基调、寻找新的艺术境界。这种思绪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远离尘世的音乐世界里,他们与现实社会生活格格不如,只有在音乐中得到解脱和获得释放痛苦的自由。从小说《伤逝》的故事情节可以折射出,作家鲁迅也同样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两位主人公涓生与子君反对旧社会封建意识,控诉了旧社会封建意识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歌剧写作中也同样采用了新颖的歌剧语言,描绘了原著中所体现的人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之情。把小说中包含的浪漫主义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歌剧《伤逝》的情感表达

歌剧《伤逝》的文学脚本为著名的作家鲁迅所作。1981年,著名的曲作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根据他的同名小说创作了一部流传至今的大型歌剧《伤逝》。在北京首演后就大获成功,顿时传播开来。全剧以其独特的风格、感人的音乐得到了音乐界的高度赞赏。它的独特之处在哪?这很令人深思。

这部歌剧的剧本、剧词和音乐,都出色地再现了原小说的深情和诗意。在整部歌剧的创作方面,施光南非常注重剧中音乐与剧情的的巧妙结合,使得音乐在戏剧发展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剧充分运用音乐,从不同层次和角度上,塑造了涓生与子君这两位主人公的音乐形象。除了几处对白外,其他都加入了大量的音乐。例如幕前曲、幕间曲和场面音乐的运用,使得整个剧情的连贯性得到提升。剧中采用了大量的二重唱、合唱咏叹调及宣叙调来塑造人物想象。全剧的音乐巧妙地刻画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不仅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而且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著名的咏叹调《风萧瑟》就选自这部歌剧。剧中角色虽不多,但处处都是亮点,剧中很多唱段成为现在音乐会的必选曲目。如歌曲《一抹夕阳》《紫藤花》等。

全剧分为“春”“夏”“秋”“冬”这四个部分,这是为了突出这部歌剧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这样的创作手法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从音乐的结构上,施光南采用大型器乐曲常采用的奏鸣曲式的结构;即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在这部歌剧中,呈示部就是“春” “夏”这两个部分,主要叙述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展开部就是“秋”与“冬”这两个部分,主要论述了男女主人公由爱情的欢乐和幸福,一步步走向失望的变化过程,戏剧的冲突性在这时达到了一个高点;接着,再现部清新雅致,由一场双人舞的“插部”与第一部分“春”的再现组成了。歌剧中集中表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这里音乐的运用大大提高的故事情节的明晰度,推动者全剧的发展。例如著名的咏叹调《子君,快来吧!》(涓生)、《告诉我》(涓生);二重唱《渴望》《紫藤花》等唱段,都真实细腻的刻画了主人公各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感情冲突。其中,咏叹调《金色的秋光》中还采用了合唱的形式,使得这部歌剧的表现力与艺术魅力大大增加。贯穿全剧的音乐主题子君和涓生的二重唱《紫藤花》,抒发了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旋律柔美,情真意切。在《伤逝》这部歌剧中,音乐的分量很重,音乐占据的重要的地位。这些动人的音乐唱段有机地推进了歌剧情节的发展,并成为音乐会常常选用的优秀曲目。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对音乐内容的特殊性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他们把人的内心世界看作音乐表现的直接对象,并且指明音乐与客观事物的联系需要以主体的情感为媒介。施光南也正是遵循了这一点,也正是由于他注重的情感的表达,使得他所的歌剧《伤逝》的戏剧性风格更加突出,更加引人入胜。

19世纪浪漫主义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是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这股思潮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指引着我们的思想和创作理念。可见,情感论音乐美学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使我国以后的音乐作品创作更加深入人心。

1.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西方音乐思想史中的情感论美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3.余佳.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3

4.张珊珊.论歌剧《伤逝》中“子君”艺术形象的塑造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9

5.施光南.歌剧创作的探索[N]光明日报1981-12-13

6.李斯特.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8月第1版.

7.克里姆辽夫.《音乐美学问题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

猜你喜欢

伤逝全剧子君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新老读者与《商界》的故事
看见校园霸凌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
子君的错
子君的恨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