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2013-01-27张子琴
张子琴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北京 100083)
2010年7月29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强调全面转型是山西的必由之路、加快跨越是山西的必然选择。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和经济转型新途径,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信息网络以及生物医药等各个新兴产业领域展开了一轮新竞争。从我国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取向,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无论是中西部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还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腾笼换鸟”都是转型的现实之举。谁能转型升级,谁就能抢占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谁能尽快转型,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假若山西不走转型创新的路线,今后发展的代价会更大、空间响应更加狭隘;若不能加快缩小和全国小康水平的差距,道路会更加艰难。
2010年12月份,中央批准了山西省建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山西成为历史的精彩,在综合改革试验区格局中拿出资源型转型样本,建设 一个“内陆新特区、山西新模式”。让山西有能力继续为全国提供能源支撑,提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新经验。
1 山西转型跨越的现实路径,对山西来讲是摆脱“资源路径依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靠煤炭,建成了国家能源产出基地,全省累计产煤达130多亿吨,其中外调煤近乎100亿吨,此数据占据全国省际净调出总量70%以上,位居中国外送电的第三位,被誉为“中国动力之源”。然而,这种以原煤采掘为主的直线性扩张模式,导致陕西省产业结构单一,整个产业链条薄弱。造成现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曾有一时期事故频发。同时在内陆经济封闭,“资源诅咒”规律的双重约制下,经济发展一直不足、方式欠妥、城乡区域的发展及其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性严重等诸多领域体制机制都呈现出较为突出的问题。整体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脆弱性,导致经济时好时坏、起伏很大,很难摆脱痼疾。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下,山西省受冲击最严重就是实证。为了走出发展困境,山西省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积累经验,然而以煤为主、以煤为媒的问题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作为煤炭资源丰富的大省山西,更需要科学的正确的转型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跨越。
山西省201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2012年,山西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650.4亿元,为年计划的101.2%,同比增长17.2%,增速居全国第五位。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在2011年分别排第二十一位、第二十二位,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位次,用全面小康6个方面二十三项指标衡量,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预计分别为2.03万元、0.633万元。两者增幅分别达到12%和13%。2012年教育、文化体育传媒、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总额和增支额,占山西省一般预算支出总量和总增支额的62%和73.1%,有力支持了山西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2 山西转型跨越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1 山西走出转型新路的科学发展之要
突出解决了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佳、不可持续的问题。在资源能源比重大的状况下寻找转型规律,在转型任务很繁重的情况下寻找跨越规律。山西119个县(市、区)有85个产煤,转型可谓“全省域”转型;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国内外能源价格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如何把企业的财力、领导的精力、群众的动力和社会的资源、生产要素等引导到转型上,尤其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山西省是国内首个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设立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区域战略国家化和国家战略区域化 “两化互动”新模式,是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启了我省“二次创业”的新征程,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转变:①在发展形态上,采掘向制造转变;②在发展方向上,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在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双向扩张;③发展定位方面,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和现代产业的基地方向进行转变;④发展方式方面,高耗粗放的增长方式向绿色集约发展方向的转变;⑤发展动力方面,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方向进行转变,是资源型产业的吸纳和挤出效应,是发展动力根本的变革,促使我们发展理念的跨升和更新,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突破。
2.2 新兴产业让山西全面转型入轨
煤炭工业进入集约、高效、现代化的大矿时代,圆满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在能源基地进一步巩固,同时以煤碳为基础的多条循环产业已经初具一定的规模,大批新兴产业标杆项目先后开工,2011年投资非煤产业增长35.2%、非高耗能产业增长49.7%、新兴产业增长49.9%,集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太原苹果手机年产2200万台生产线项目、阳泉百度“云计算”项目、全国第一个固废综合利用朔州示范区项目,大同光伏产业循环经济园和煤制天然气项目,忻州五台山风景区改造提升工程、晋中吉利新能源汽车年产10万辆项目、吕梁孝义乐百利特LED项目、长治成功集团新能源汽车年产30万辆项目、晋城富士康科技工业园A区项目、晋煤10万t甲醇制汽油项目、太钢不锈钢冷连轧工程、运城500万只铝轮毂项目、全球首个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山西焦化60万t项目、同煤60万t烯烃、潞安21万t煤制油等非煤项目落地生根正在加快推进。全省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各个试点县、试点园区和试点企业率先创新,利用用地保障机制、创建投融资机制和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让山西全面转型入轨。
在五年内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一倍的基础之上,主要指标要实现“7个新”,也就是新经济总量要提升、新产业发展要有体系、新区域发展要有格局、新民生福祉要提升水准、新社会管理要有作为、新生态环保要打开局面、新发展环境要有气象。不仅要目前与长远相结合,而且要转型跨越作为长期任务,更要是紧迫解决问题。从具体项目采取先行先试的办法在重大转型项目、在政策创新、在板块突破、在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具有全局性、标志性项目,积小为大,积累突破。
3 落实山西创新发展的任务举措
1)快速推进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将先行先试为魂。山西综合改革区建设是转型和跨越的着力点,先行先试的胆略,是其最大政策和生命力。特别是突破制约的体制机制,在完善发展产业、投融资、土地管理、科技人才等机制上要主动作为。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不同层面上推动创新,取得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中的实效。要建立纠错机制和保护机制。
2)以稳中求进进行“四化”建设。坚持以煤为主、以煤兴产、以煤兴业、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四化”是指工业新型产业化、城市区域城镇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城乡区域生态化。工业新型产业化要将循环经济和技术进步当做基本道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将逐步成长,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工业系统的重建。农业生产现代化要以科技为导向,以农村人口收入增加一倍为核心,主要发展方向是“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高质量的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区域城镇化需要进一步增加“人”字形城镇结构的活跃度,优先推动太原的发展,建设和整合区域城市群,完成百镇建设大工程,实现“大县城”的战略目标,增加城市辐射的带头作用和吸收载体的作用。城乡区域生态化需要紧密结合山西绿化、净化、气化、健康,以承载能力为基本因素推动资源和环境的发展,创建自然法则标准,最终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3)以加快项目落地为重点,夯实转型跨越的基础支撑。项目是最直接、最基础、最有效的载体与依托。坚持标杆转型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新兴工业项目、民生项目等,要把产业转型、生态恢复、民生改善、城乡统筹和填补小康短板作为具体的项目去实施。到中央部委和央企争取 “政策派生项目”要做好项目的发掘、包装和策划;对外到经济发达地区引进产业转移项目;下到各县(市、区)依托自身优势,加快上马产业发展项目;到高端的科研机构,瞄准高新技术项目。抓好项目的储备、落地、签约、建设,严格执行项目责任制、考核制和督查制,最快解决项目建设难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竣工率。
4)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根基。把握世界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和山西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大中小微各级企业协调发展创新。扶持国有企业强力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实力,以股权和资产为重点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和重组,进一步将“双百亿”“双五百亿”“双千亿”的企业战略落到实处。盘活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提高公共服务和金融支持力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开拓市场、创新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完善对接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政策,全面解决新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估、土地使用评估、研发新技术、社会保障服务、就业服务等阻碍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企业减负。依靠资源优势,我省许多企业积累了丰厚的资本优势。但由于晋商文化的深远历史影响,企业发展累积的资金往往流向公益事业或旅游产业,开发“三产”,而很少投资到技术研究开发创新之上。我省企业必须要发展国内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中心,创出一条以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使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进行转变。
5)以人民幸福为宗旨,不断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政务、第一政绩。大力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保险、福利和慈善事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底线民生”;农村在新起点上提高群众的福利保障、健康保障、收入和教育水平。应对社会转型的发展冲击,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管”秩序,“理”和谐,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安全发展。
6)努力建设文化强省。要增强文化意识、树立信心、实现文化的自我培养。需要我们大力宣扬时代精神,领导人民,普及“山西精神”的含义,给吕梁、太行、右玉精神赋予符合当前时代的内涵,并进一步完善和实践。
重视基层群众的利益,建立全区域覆盖、结构健全合理、有效运作的服务于公共文化的新体系,把文化概念高效输送传播到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发展文化产业,以大景点、大作品、大会展、大服务、大集团为出发点,带动一批关联性高宣传能力强大的文化项目,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文化和科技、旅游、体育等项目的深度整合。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开展渠道、形式、层次多样化的中外合作与交流。
7)以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为切入点,用大开放推动大发展。《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山西省开放度在中部地区排第5位、在全国排第24位。要把招商引资引智作为首要任务,用资源吸引项目、聚集人才、引进技术、寻求发展。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加强协调合作与发展,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区、京津冀地区和中西部的其他省份,主动寻求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谋求联合开放的能源输出合作,将山西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原料供应产品供应关系升级为产业互动、经济合作的联系。要把打造产业集中区和园区作为开放平台,扎实做好现有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的扩区、提质和调整工作,新建一批循环经济区,积极发展县域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以“中西部物流中心”的重点建设为战略切入点,实行“五外联动”的外径、外资、外贸、外宣、外事,增加对外贸易的规模和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益。竭力营造利于开放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
4 结论
山西省做为资源型城市必须抓紧时间进行转型,转型不仅是市场行为,主要是政府和国有企业行为,转型需要山西各级政府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与引导。政府要做好转型过程中的服务职能,其中有:转型筹借资金、产业援助政策、在构建经济圈中政府之间的政策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对转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下岗工人等。山西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政府要带动山西省人民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