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未来走势展望
2013-01-27何鸿
何 鸿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海南 海口 571100)
石油主要输出国因为依赖出口石油生存,消费国依赖石油发展经济,所以石油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石油价格的变化不同于一般商品,其规律不易掌握,影响因素众多,石油价格是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欧佩克的战略政策、非欧佩克的生产能力、替代能源、国际政治和投机资金等因素决定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形势的综合反映。
1 石油供给对价格的影响
全世界石油蕴藏量是一定的,分为人们已知的和未知的部分,随着人们勘探活动的深入,未知的部分逐渐转变为已知的,已知的又只有一部分经济可采,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受勘探和开发技术水平的影响,一方面石油勘探新发现可以增加经济可采储量,另一方面随着开发技术的提高使原来不经济的石油资源变为经济可采储量,所以尽管人们每年开采一定量的石油,但是近几十年来剩余可采储量一直在增加,现在同期增加的石油探明储量是当前石油产量的两倍[1]。截至2012年底世界共有经济可采石油储量为2358亿t,按2012年产量水平计算可开采52.9年[2];此外,世界上还有大量当前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难开采的重油、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石油资源,美国能源部1998年预测非常规石油资源可能达5万亿桶。从2004年以来石油价格在30a美元以上,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的油砂和重油得以开发以弥补非欧佩克国家常规石油的不足,预计到2030年来自非欧佩克的非传统石油供应每天达一千万桶(约每年5亿t,含液化煤和生物燃料)。
“石油峰值”理论创始人Hubbert曾成功预测美国石油峰值在1966年至1971年出现。Campbell 1998年预测世界石油峰值发生在2005年左右[3],其余研究者认为,石油峰值出现时间在2008至2040年之间[4]。Leonardo Maugeri(2004)则认为石油峰值是虚假情报,石油时代远没有结束[5]。Hubbert之所以能成功预测美国石油峰值,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石油勘探最充分的国家。全球石油生产还没有接近衰减期,只有美国和欧洲已经进入石油生产的最后阶段,其他地区都还较年轻[1]。当然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将越用越少,石油峰值会出现,分歧只是在时间上[4]。
石油峰值论派的预测忽视了勘探新增储量以及开采技术进步将以前不可开采的地质储量转化为经济可采储量。考虑到后续新油田发现及开采技术的进步,以及油砂、油页岩等非传统石油和天然气、燃料乙醇的开发对传统石油的补充,石油至少应该能稳定供应到2050年。
供过于求会导致油价下跌,如1979年欧佩克大幅提高油价,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下滑,非欧佩克石油产量猛增,市场逐渐供大于求,国际现货油价低于欧佩克的官方价格,欧佩克陷入市场份额下降和油价下跌双重被动境地,1985年油价跌至27.6a美元,但油价仍在下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石油需求下降,欧佩克仍增产10%,以致油价跌到1985年以来的新低。
供不应求将推动油价上涨,1973年石油禁运造成石油市场每天几百万吨的缺口,1979年伊朗革命和1980年两伊战争导致每天几百万吨的缺口,这两次石油供给短缺都造成了油价暴涨。2000年以来油价的持续上涨也有供应不足的预期,即非欧佩克无力增产和欧佩克剩余产能所剩无几。
另外,美国、欧盟等石油战略储备多的国家释放储备可以在短期内改变石油供给不足的局面,抑制石油价格的上涨。如1990年伊拉克战争时美国曾释放大量储备油,使油价很快恢复到原来的价格水平。
2 需求对油价的影响
在1974年以前油价较低,1965~1973年世界石油消费从15.3亿t增长到27.5亿t,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油价从1973年的3.29美元a涨到1974年的11.58美元a,石油消费在1974年和1975年出现负增长,但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节能技术的应用消化了油价的上涨。1976年起世界石油消费继续增长,到1979年世界石油消费达到31.1亿t。1979欧佩克借伊朗革命和1980年两伊战争的爆发之机大幅度提高油价,油价从1978年的14美元a涨到1979年的30美元a以上。暴涨的油价超过了世界经济的承受能力,严重抑制了石油需求,世界石油需求逐步下降到1983年的27.6亿t,1986年油价跌至14.4美元a。1986年后长期的低油价刺激了OECD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加之经济的发展,石油需求逐渐增大,2008年世界共消费石油39亿t,油价逐渐回升并创历史新高。尽管当前世界经济不够景气,但油价仍在95美元b左右。
根据欧佩克的预测,假定全球经济年平均增长为3.5%(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在预测期间内石油价格维持在50~60美元(2006年价格水平),替代能源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应用,世界石油消费将由2005年的41.5亿t上升到2030年的59亿t。其中,OECD成员国的石油需求将增长2亿t,至2030年达到26.5亿t。能源需求的上升大部分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它们对能源的需求增长了一倍,由14.5亿t增长到29亿t,运输业将是能源需求增长最主要的部门,目前2/3的世界人口平均10人拥有不足一辆汽车,全球的汽车总量预期从2005年的7亿辆增至2030年的12亿辆,商业车辆总量预期增加一倍以上,尽管增长迅速,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仍不足OECD国家的1/5。,国际能源署,美国能源部这三个机构对于全球石油需求预测基本一致,到2030年预测值均落在58至59亿t的范围内[6]。
需求增加是石油价格上涨的重要推动因素。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人均石油消费越高,特别是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石油需求快速增加(如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21世纪的中国和印度),而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近年的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1986~1998年油价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欧美、日本已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以中国、印度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尚未进入快速的城市化阶段,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缓慢。自1999年以来,以中国、印度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猛增,成为油价持续上涨的重要支撑力量。
经历两次石油危机的发达国家大力提倡节油技术和政策,现在相同排量的汽车比20世纪70年代节油,西欧国家和日本燃油税和消费税占油价一半以上,这些措施成效显著,直到1996年OECD国家石油消费量才超过1979年。美国燃油税和消费税较低,其成品油价格比西欧低一半以上,2012年美国消费石油8.2亿t,人均2.6t,在OECD国家中最高;日本消费2.2亿t,人均不到2t,英法德三国合计2.6亿t,人均不到2t。较高的成品油价格抑制了部分石油需求。
2009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一项汽车节能减排计划,其目标是到2016年时,美国境内新生产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平均能耗达到每加仑汽油行驶35.5英里,该计划将使美国在2012~2016年间减少使用石油18亿桶,降低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8]。欧盟计划在2020年之前实现10%的运输燃料来自生物质能源[9]。中国在2007年底通货膨胀压力减轻后开征燃油税抑制部分石油消费,此前由于较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对石化企业大量补贴维持低油价,加上经济快速增长,石油进口猛增,也是近年油价快速上涨的主要支撑因素之一。
另外,石油的需求比较缺乏弹性,油价的温和上涨对石油需求影响不大,但过高的油价会阻碍经济发展,抑制石油需求,而在经济不景气时即使油价大幅下跌需求也不会快速反弹。油价是否过高主要依赖市场的承受能力,发达国家今天石油消费占GDP比重比20世纪70~80年代低很多,但是发展中国家承受高油价压力较大。
3 非石油输出国家对油价的制约
欧佩克储量占世界70%以上,出口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一半,欧佩克根据配额提供石油,余下份额由俄罗斯,墨西哥等非欧佩克国家提供。欧佩克和非欧佩克的储采比分别是88.5和28.2,从理论上讲二十年后世界石油的供应将大部分依赖于欧佩克。自1986年以来欧佩克产量占世界比例一直比储量占世界比例低25%以上,2012年欧佩克石油储量占世界72.1%,产量仅占世界43.2%,充分反映了欧佩克获取垄断利润的本质。
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主要为俄罗斯,挪威,墨西哥,加拿大,阿曼,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苏丹,这8个国家2012年石油探明储量共计483亿t,占全球的20.5%,出口量占非欧佩克60%以上。
欧佩克制定的价格影响非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因为非欧佩克石油生产成本比欧佩克高,只有当欧佩克制定的油价高于其生产成本时才会开采,油价越高,非欧佩克产能越大。当然,非欧佩克国家必须以劣等石油储量作为提高产量的前提。从理论上来讲,欧佩克的目标价格是介于非欧佩克石油生产成本和替代能源价格之间;至于更靠近非欧佩克石油生产成本还是替代能源价格,则取决于欧佩克目标价格是否会导致大量非欧佩克石油挤占欧佩克的市场份额。从历史上来看,80年代的高油价导致非欧佩克石油抢占欧佩克市场份额,而当今的高油价则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说明非欧佩克油田储量有限,生产成本比欧佩克成本高太多。
1979~1985年的高油价使非欧佩克国家加大油田勘探和技术革新,一方面探明储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油田开采成本也大幅下降,逐步减少了与中东油田的成本差距,大量非欧佩克原油占据原本属于欧佩克的市场份额,欧佩克的市场份额从79.2%大幅下降至51.2%[7],同期油价也在逐步下跌,形势朝着不利于欧佩克的方向发展,欧佩克难以维持高油价政策。目前非欧佩克主产油田大部分或者已经处于开采高峰期,或者已经进入开采衰退期,如中国的大庆油田和英国、挪威的北海油田。英国2005年第一次从石油输出国变为石油输入国。俄罗斯虽石油产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但增产空间不大。美国石油产能也进入衰退期,中国这个目前石油头号进口国在1993年以前还是石油出口国。以上种种现状表明,当前非欧佩克国家已不再具有80年代的竞争力,当前非欧佩克国家无力同欧佩克竞争是21世纪石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4 替代能源对油价的影响
替代能源主要有醇类燃料、液化煤、天然气、氢气、核能、太阳能等。替代能源价格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石油价格上涨,一旦油价上涨超过替代能源价格,替代能源将占据一部分石油市场份额,减少对欧佩克的石油需求。但替代能源成本远高于石油开采成本,并且投资耗费巨大,在近期不具备同石油竞争的能力。
以主要替代能源为例,煤制油、燃料乙醇成本均在每桶90美元以上。乙醇用粮食制取,一方面没有那么多余粮,另一方面大量使用粮食生产乙醇会导致粮价上涨,生产乙醇不合算。在当前煤炭供应紧张的形势下大规模上马煤制油项目会造成煤价继续上行,又会加大煤制油的成本。由于欧佩克油价可以调整,当替代能源具备生产规模有可能会和欧佩克的石油产生竞争时,欧佩克可以降低油价至替代能源成本以下,这将导致替代能源产业面临巨额亏损,所以大规模投资替代能源风险极大,极可能造成巨额资金浪费,一般都是国家扶持。从此可以看出,只有在运输能源使用量很大,欧佩克无法保证石油供应时,大规模生产替代能源才有可行性。Hirsh认为,在石油峰值前20年开始替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过早实施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极大浪费[4]。
5 欧佩克战略政策对油价的影响
欧佩克因储量占世界70%以上,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一半,欧佩克的一举一动会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震动。欧佩克有增产压价、减产提价等手段获得稳定的最佳收益。早年欧佩克制定官方价格,后来随行就市,一揽子油价追随WTI和Brent价格。欧佩克依据市场需求,石油价格和非欧佩克产能及潜在产能(特别是当油价提高后开采边际油田能增加的产能)制定配额。油价越高,市场份额越小,总收益不一定最大;市场份额大,油价过低,总收益也不一定最大,因此欧佩克希望一个合适的比较高的油价来实现石油出口收入的最大化。
5.1 成立初期(1960~1972年)
1959年和1960年,西方大石油公司利用油价垄断权两次压低石油价格,造成了石油出口国收入的剧减。自1960年欧佩克成立至60年代末,欧佩克的战略目标是维护油价稳定,各成员国联合起来通过与西方大石油公司谈判,并控制成员国产量来实现油价稳定,这段时间油价基本维持在1.8美元a左右。
5.2 高价期(1973~1985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为打击以色列,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停止对以色列的援助,根据石油进口国对这场战争的不同态度实施不同的供油政策。各成员国团结协调一致,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油价从3.29美元涨至11.58美元a,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及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造成伊朗、伊拉克石油出口锐减,欧佩克趁机将油价提到30美元a以上,其石油收入从1973年的不足300亿美元猛增到1980年的2826亿美元。
5.3 低价期(1986~1998年)
两次石油危机期间油价的暴涨给西方国家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西方国家开始大力推行节能政策,开发非欧佩克的油田及替代能源技术,使石油消费总量下滑;非欧佩克石油产量猛增,市场逐渐供大于求,1985年欧佩克产量及出口量均创新低,国际现货油价低于欧佩克的官方价格,导致欧佩克陷入了市场份额下降和油价下跌的双重被动地位,其石油收入锐减至1289亿美元,而油价仍在下滑,迫使欧佩克反思高油价政策的危害。为夺回合理石油份额和油价影响力,扭转不利局面,欧佩克于1985年12月开始增产降价,1986年油价暴跌到14.4美元a,除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油价短期触及40美元b,至1997年油价基本在14至20美元a之间徘徊,欧佩克市场份额也从1985年的51.2%回升到1989年的58.8%,但仍大大低于1979年的79.2%。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拖累油价下行至12.7美元a,直至1999年油价才恢复到18美元a。
5.4 稳定期(2000~2003年)
为避免油价大起大落,综合考虑产油国收益和消费国的承受能力,欧佩克于2000年3月实行价格带机制,如果欧佩克综合油价连续20个交易日高于28美元或连续10个交易日低于22美元b,各成员国就将增高或降低日原油产量50万桶来平衡油价。刚好在这段时间内世界局势比较平稳,美元汇率时强时弱,为欧佩克价格机制的实行提供了有利的外界条件。
5.5 彷徨期(2003年至今)
2003年底油价突破价格带28美元b的上限,从2004年7月起欧佩克共实施了5次增产,但并没有产生明显作用,加之美元持续贬值,世界范围内原材料涨价以及石油需求强劲,在2005年1月欧佩克停止执行价格带机制。从2003年开始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旺盛,非欧佩克产能几乎达到极限,欧佩克却并没有加大投资提高产能。可见,一旦认为油价低于目标价位,欧佩克便减产调整供需平衡,试图使油价回升,如2008年下半年油价一路下滑至50美元b以下。欧佩克急忙在2008年12月宣布在2905万桶的基础上减产420万桶。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声称:“我们不想给市场设定一个特别的价格,但它至少要在75~80美元b或者是更高,生产国才有足够的收入来满足人民生活,扩大生产投资,保证开采石油工程方面的需要。”[10]
6 其他因素对油价的影响
影响油价的因素还有消费国家石油库存、天气、美元购买力、投机资金炒作、中东政治(突发事件)和美国国内政治等因素,这些因素只能影响短期油价。暂时的石油缺口可能会抬高油价,但是发生动乱的石油出口国更希望恢复出口石油,他们靠石油过日子,更依赖石油贸易,而供应缺口造成过高的油价只能在短期内影响消费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
在一般情况时,美元汇率走强就会引导资金流向股市,美元走弱资金就会流向期货市场,即美元汇率与油价呈负相关。石油期货价格波动大为众多逐利资金提供了获利机会,以高盛等大投行一类的主力资金和为数众多放大的中小基金以及个人投机者相互博弈,主力资金能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做多或做空油价来获取巨大利益。纽约期货交易所参与石油期货的资金达几千亿美元,远超出真实石油交割交易规模。投机资金的炒作放大了世界石油短缺或过剩,导致石油期货价格时常暴涨暴跌。自2003~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分别比上一年增加1.9%、3.8%、1.2%、1.0%和1.1%。而油价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1.9%、29.2%、37.8%、15.8%和8.0%a。2008年8月底到12月底石油期货油价在4个月内从120美元跌到30多美元b,跌去三分之二,当前石油价格在95美元b左右俳徊。
7 未来石油价格展望
未来石油供给将更依赖欧佩克,2008上半年欧佩克大约有剩余产能每日200万桶,下半年金融危机后需求锐减,欧佩克减产又多了420万桶产能,共620万桶剩余产能,约3.1亿t年产能。2007年中国和印度共消费石油5.1亿t,但人均消费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增长空间巨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国迟早会消化掉欧佩克的剩余产能。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2007年表态,从目前开始到2020年,欧佩克将投入5000亿美元增加每日900万桶产能,以确保石油供应。
1980年油价为96.6美元(阿拉伯轻油年综合价格),石油消费开销约占世界GDP的7.3%,过高的油价引发广泛的经济衰退;2007年油价为75.1美元c,2008年油价约97.3美元c。若油价达到150美元b,当前世界石油消费占GDP比重将达到1980年的水平。以不变价格考虑,剔除美元汇率变动及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油价超过150美元b,对世界经济发展副作用明显。由此可见,150美元b可能是当前世界经济水平能承受的油价上限,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世界可承受油价上限会上涨,但近期很难突破200美元b。
欧佩克希望分享世界经济发展成果,即希望石油收入维持占世界GDP的一定比例。目前欧佩克一揽子油价追随期货价格,通过减产、增产或扩大产能来影响期货价格,通过期货价格来表达其期望的目标价位。以下为将来石油期货价格几个运行区间:(一)世界经济不景气,石油需求大幅减少,油价可能低于70美元b;(二)经济开始缓慢复苏,石油需求微幅增加,油价进入70至110美元b的上升通道;(三)经济发展良好,石油需求增加,欧佩克有一定剩余产能应付未来需求的增长,油价上涨到110至150美元b;(四)经济发展良好,石油需求持续增加,欧佩克剩余产能有限,市场对未来石油供应担忧,油价上升到150至200美元b。
8 结语
供需状况是决定石油价格的根本因素,突发性事件只能在短期内影响石油价格。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世界石油总需求增长预期长期被看好。目前非欧佩克国家石油增产乏力,造成未来石油供应日趋紧张,世界更依赖欧佩克的石油供应,目前已进入了高油价时代,在石油峰值来临之前,油价在整体趋势上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步上涨,但受众多因素影响呈现出短期内波动大的特点。当然替代能源价格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石油价格上涨,但在近期内还明显不具备同石油竞争的能力。
注释:a为布伦特原油期货年综合价格,单位:桶,源至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9;b为美国WIT石油期货价格每日收盘价格单位:桶;c为Brent原油期货年综合价格,单位:桶,折合成2008年价格水平,源至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9。
[1]Alberto Clô著,王国樑等译.石油经济与政策[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BP.2013.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 review.
[3]Campbell Collin.The end of cheap oil[J].Scientific American,1998(3):78-83.
[4]冯连勇,陈大恩.国际石油经济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79-106.
[5]Leonardo Maugeri.Oil:Never Cry Wolf-Why the Petroleum Age Is Far from over[J].Science,2004(21):1114-1115.
[6]OPEC Secretariat.2008.World Oil Outlook 2008,Vienna,Austria.
[7]OPEC Secretariat.2000.Annual Statistical Bulletin,1999:5-26.
[8]任海军.奥巴马公布美国汽车节能减排计划[N].科学时报,2009-05-21.
[9]欧洲生物能源政策可能出现重大转折[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8):161.
[10]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60美元上方的油价令人满意[EB/OL](2009-07-08)http://money.sohu.com/20090708/n2650864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