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矿业发展趋势与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2013-01-27张云国王京彬周朝宪胥迎红张宪勇王水平

中国矿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矿业走出去企业

张云国,王京彬,周朝宪,胥迎红,张宪勇,蒋 炜,王水平

(1.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北京 100083;2.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 100012;3.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 100101;4.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2)

2012年11月3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隆重开幕。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致信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革命正在演进,矿业发展既面临挑战,也蕴藏机遇[1]。中国市场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的成为世界矿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但“走出去”的中国矿业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剧。本文通过对当今国际矿业发展趋势和“走出去”中国企业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对策,以益于“走出去”中国矿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国际矿业发展趋势

1.1 矿业发展与国际经济

全球矿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具有与全球经济发展周期一致的特征[3]。进入新世纪,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正推动着世界矿业经济的发展,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创新模式积累的弊病也严重影响着全球矿业经济的发展,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等。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压缩式”前进的工业化,巨大而快速增长的资源需求将迅速改变现有的世界矿业供给格局,并呈现波次(递进)性。放眼全球,资源供给关系正在发生转移。就矿产资源的流动供给形势而言,澳大利亚、中东地区国家等资源型国家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是矿产资源的主要生产方和出口方,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是主要资源消费国和进口国。这种供给趋势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存在,且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主要资源消费国。从短期看,欧债危机将影响全球矿业的走向,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很大。同时,在需求放缓和全球巨量资金的驱动下,全球大宗矿产品价格将维系高位,且震荡加剧。但从长远来看,美、欧、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在经过结构性调整后,将更加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有望接续中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球矿业前景将被长期看好,但随着国际经济和国际原材料的供求关系变化,国际矿业发展道路将是曲折的。

1.2 矿业发展与跨国并购

矿产资源全球化和跨国矿业投资已逐渐成为矿业发展的一般趋势[4]。随着矿业发展繁荣,矿业并购增加,产业集中度加剧,全球矿产市场总体呈现“寡头市场”局面。目前排名世界前10名的跨国矿业公司控制了全球50%的市场,如国际铁矿石市场等[5]。

矿产资源作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竞争重心已发生实质性转移。从对资源的控制转移到对规则和话语权的掌控,从矿业产业资本竞争发展到对矿业金融资本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资本已凌驾于产业资本,对矿产资源的供需、价格和全球化配置产生决定性影响。矿业发达国家凭借其成熟的矿业资本市场、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发达的金融创新工具,控制着矿业金融资本流向进而主导全球矿产资源市场[6]。

国际矿业市场上的融资方式有风险投资、股票私募、公开上市、公司间联合风险经营或战略联盟、项目融资等。中国“走出去”矿业企业融资方式主要为商业银行贷款、债券市场及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其中商业银行贷款是现阶段的主要融资渠道[7],但从国内企业现状和“走出去”进行融资的经验及实例看,资本市场融资逐渐成为最佳的融资方式。

1.3 矿业发展与环境制约

矿业环境主要指开发环境和投资环境,是企业进行项目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广泛为全球所接受,并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共识。矿业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势必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其环境行为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在国际矿业项目运作中,对环境的重视,社会、政府、企业利益出发点不同,表现在:①社会、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在日益增强;②政府监管力度加大,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评价制度,约束企业对矿业项目的开发和开发后环境的恢复等;③尽管资本的目的是永无止境的追逐利润,但大部分企业的环保自律意识正在提高。据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对32家世界级矿业公司的调查表明,有94%的公司建立了环境管理系统[8]。当然,“走出去”企业投资主要在第三世界国家,投资环境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等[9]。

2 案例分析

2.1 中色地科成功收购加纳克资源公司

2008年9月,时值金融危机,以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王京彬主任敏锐地感觉到了良好的海外投资机会,决定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进行海外项目投资。2009年2月,公司通过定向增发以每股0.05加元收购加纳克资源公司35.2%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对坦桑尼亚Handeni金矿项目进行勘查,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截至2010年12月,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公司股价增长了100余倍,至6.05加元,公司市值从进入时的200多万加元,升至10亿加元,成为多伦多证交所成长性最好的股票之一,被誉为“最成功的投资案例”[10]。也是缺少雄厚资金支持但有技术优势的地勘单位“走出去”的经典案例。

其运作思路可概括为:①依靠技术优势和敏锐眼光,优选找矿霸区;②同时看准时机,果断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涉足初级勘探公司;③利用技术优势和上市公司人才优势,快速勘查并取得成果,依托上市公司取得股权增值;④寻求合作,收回利润,共同开发,也是我们所有“走出去”企业的根本所在。期待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继续给大家带来更大的惊喜,也期待所有“走出去”的企业取得更大的进展。

2.2 中国有色集团在赞比亚的投资与发展

中国有色集团在1998年通过国际投标进入非洲,是第一批进入非洲市场的企业,在赞比亚累计投资20亿美元,是该国投资规模最大的中资企业。目前,已在赞比亚设立了11家企业,投资建设了中国在非洲的第一个境外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第一座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山-谦比希铜矿和最大铜冶炼厂-谦比希铜冶炼厂,并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12500个岗位,缴纳税费超9000万美元,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有色集团利用谦比希铜矿地处的有利位置,不断在非洲扩张,如KCM招标、卢安夏铜矿复产招标等,实现了在赞比亚的快速发展。

中国有色集团在赞比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①强调互利双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基础设施、医疗等多个方面以捐建等形式开展公益活动。金融危机期间,更是承诺“不裁减一名员工、不减少一分投资、不减少一吨产量”,完美地贯彻了互利双赢的合作理念;②尊重当地理念与法制,给予当地雇员发展空间;③避免劳资问题激化为民族冲突[11]。

2.3 中信泰富澳项目预算严重超支及中钢澳项目暂停

2006年初,中信泰富投资澳铁矿项目,这是中国企业在澳投资在建的最大矿业项目,原计划投资42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投产。但该项目随后经历了中信泰富危机、管理层大换血、矿业市场U型转弯等动荡,中信泰富投资预算也增加至52亿美元,严重超支。

2008年初,中钢集团耗资13.6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铁矿项目,被称为中国第一宗成功的海外敌意收购,中钢凭借这桩收购声名鹊起。2011年6月,该项目由于基础设施问题被迫叫停。如今看来,这是一次最失败的投资。

成功或失败的国际矿业投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五矿集团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华东有色的对外投资,中川国际收购加拿大钾盐资源,中钢南非ASA铬矿项目面临停产,西色国际投资美国金矿项目遭遇政治阻碍等等,在此不再赘述。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决策是项目投资的关键,连人才、机制健全的央企都会出现的决策失误,何况中小企业呢?

3 对策

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包括央企、国有地勘单位和民营企业等实体。与跨国矿业巨头相比,他们存在共同的特点是资金实力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风险控制能力差,缺少国际运作经验和管理人才,创新能力不足。此外,面临的障碍还包括语言、文化、商务规则、市场信息等方面。

3.1 风险控制

决策是风险控制最重要的阶段。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投资的盲目性非常突出,不按照国际规则行事,经常出现“水土不服”和吃“哑巴亏”等现象。矿业项目的勘查和开发,前期决策、可行性研究是重中之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12]。

首先,管理和技术并重。对项目的前期调研评估是管理和技术并重的体现,且以技术为主,坚决抵制“屁股决定脑袋”的行为。其次,优选项目。了解全球矿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找矿进展,如斑岩铜矿[13]、绿岩带金矿等,以地区、矿种为主线,优选成矿区带、找矿霸区和优质矿权,奔着找大矿、找高品位矿的目标前进[14-15];最后,要自我定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清楚自身在国际中的地位、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优势和劣势。

3.2 融入

融入指文化、理念和游戏规则的融入。文化的融入是最困难的,原住民权益问题是矿产资源开发的重大问题,应加强与原住民团体的沟通协调,尊重原住民在资源开发中的参与权和收益权,履行社会责任,获得广泛的社区支持。在国际上,用国内的一套工作规则是行不通的,也会处处碰壁,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在“走出去”的同时,了解和尊重东道国关于资源准入的政策和利益要求,采取其接受的投资模式,淡化“走出去”的国家意志和非市场色彩[6],取得当地政府支持。

3.3 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动力[11],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主要是在地质、采选和难处理资源方面,研究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商业模式创新是对企业原有的商业及资本运作模式进行重组、创新,重新设计盈利模式等。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判断商业模式创新的机会是否成立并能否得以实现[16]。

3.4 人才

“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合作中常涉及到资源评估、商务谈判、法律咨询等国际事务,须与国际接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国际化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的管理和技术人才[17]。找矿过程是生产过程,也是一个对矿床认识的创新过程。其实,国内优秀的技术人才不比国际上的差,但一定要国际化,语言过关。矿在哪里?首先在地质人员的脑袋中,然后在钻头上[18]。中色地科公司投资坦桑尼亚Handeni金矿项目就是决策和优秀技术人员重要性的最好体现,也为地勘单位的国际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吴初国.国际矿业界携手并进,共推矿业发展新格局[J].国土资源情报,2012(11):1-4.

[2]崔熙琳.中国矿业成为全球矿业经济主要”驱动力”[J].资源导刊,2012(1):8-9.

[3]施俊法,周平,唐金荣,等.当前全球矿业形势分析与展望[J].地质通报,2012,31(1):181-190.

[4]张世超,周科平.全球矿业发展形势及我国海外矿业发展[J/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5-05].http://www.paper.edu.cn.

[5]王小马.全球矿业发展趋势和格局分析[J].中国矿业,2009,18(10):1-4.

[6]陈俊楠,干飞.我国矿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的形势、挑战与对策[J].资源与产业,2012,14(3):12-16.

[7]刘超.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融资方式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2(10):30-32.

[8]孙兆学.从国际矿业发展趋势谈中国矿业发展对策[J].黄金,2008,29(1):1-9.

[9]邢伟.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98(2):9-10.

[10]王京彬,杨玲玲.境外上市初级资源公司的并购与运作-Canaco公司的案例[J].矿产勘查,2011,2(1):11-17.

[11]郭宏宇,刘曙光.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探索-以中国有色集团投资赞比亚为例[J].中国经贸,2012(7):28-31.

[12]张云国,王书来,周朝宪,等.矿山基建期的综合管理[J].中国矿业,2012,21(2):23-27.

[13]张云国,周朝宪.斑岩铜矿床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11):1173-1190.

[14]韩云,段怡春,李莉.中国矿业”走出去”战略的投资取向[J].资源产业经济,2009,11(1):10-13.

[15]孙春强,闫卫东,郑子敬.非洲矿产勘查形势与展望[J].国土资源情报,2012(10):15-18.

[16]李喜凤,惠宁.中国地勘单位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面向探采-体化发展的国际矿业公司战略转型[J].资源产业经济,2012(1):33-35.

[17]任红岗,敖显军,杨清波,等.新形势下我国矿业企业发展战略分析[J].有色金属工程,2012(3):27-29.

[18]周朝宪,燕守勋,张云国.合格的地质找矿人,何谓?何为?[J].科学中国人,2011,207(15):78-80.

猜你喜欢

矿业走出去企业
企业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企业
企业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