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钢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思考
2013-01-27蔡燮鳌许晓红
蔡燮鳌 许晓红
1.前言
特殊钢是钢铁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对普钢而言,特殊钢一般指有特殊化学成份,特殊组织性能,满足特殊需要的钢种。它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石化、电力、机械制造、交通、轻工食品、医疗卫生等覆盖国民经济各部门。主要为合金钢,其中包括:优质碳结、碳工、合结、合工(含模具)、不锈(耐热、耐酸)、高工、轴承、弹簧钢(简称八大类)。
目前,我国特殊钢产能近1亿吨,产量已近7000万吨,约占全国钢产量的8%,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但其中优质碳钢只占60%多,真正的合金钢不多。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目前特钢生产企业过多,深加工及技术服务不足,产品档次不高,名牌产品欠缺,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高端产品仍依靠进口。虽然特钢也有一定量的出口,但档次不高、价格低廉,容易引起外贸摩擦和反倾销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特钢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装备水平、管理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产品质量总体处于世界中上游水平,个别产品得到了国际知名用户的认可,已经具备国际竞争的实力。只要我们抓住有利时机,转变观念,我国从特殊钢大国转变为特殊钢强国是完全有可能的。
2.企业要研究和调整转型升级的战略
2.1 要注重发展规模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平衡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全球经济出现持续升温,发达国家平稳增长,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引发了钢铁巨大需求。依赖庞大的产能优势,中国钢铁企业也迎来了效益大递增,主要是产能效益,而不是质量效益。特钢企业也不例外,2007年钢材利润暴涨达到顶峰。在高回报、高G D P增长、短期利益的驱使下,行业内外以及私营企业都投入了众多资金,加上地方政府的支持,产能进一步扩大。这种过快增长,不仅使国内外市场供需平衡难以长期维持,也带动了废钢、矿砂、燃料价格和运费的快速上涨,给特钢行业带来难以承受的影响。特钢企业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人才素质要求高的企业,有些产品技术难度大、管理难度大,有些产品的市场容量有限,产品认定周期长,有一定时效性,资金回收期长。一些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因此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担忧。前几年特钢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企业开始致力于产品的质量竞争。但由于市场尚好及短期行为,使部分企业认识不深。有的企业一味在小范围内对质量下功夫,只重视质量损失,对质量预防和质量提升重视不够。因此,特钢企业要加大创品牌意识,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空间,形成有效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才能发挥真正规模效益。
2.2 提高集中度,专业化、高效化、低成本生产
目前,国外特钢企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瑞典、日本有50多家,现在通过重组、并购、参股等形式,瑞典仅为6家,日本不超过20家(含住友、神户等联合企业)。我国原有特钢生产企业100多家,经过兼并重组,已经形成了几个年产超200万吨的特钢集团。尽管经过了整合,但同时我国特钢行业又新增了许多,大的有年产百万吨的企业,个别还有年产量5万吨左右的小企业。在产能不断膨胀,而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使得一些企业的产品结构向管、线、板、带、棒样样齐全发展。企业工艺流程和技术装备的相似,导致产品雷同,企业没有拳头产品和品牌,造成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地方保护主义也给淘汰落后、压缩产能、提高集中度带来一定困难。
要致力于组织专业化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专业化生产有以下优势:
(1)针对不同品种的生产,可以进行工艺、装备和技术的优化选择;
(2)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深造,并培养成本领域的顶尖专家;
(3)有利于真正实现国际品牌精品战略方针的实施;
(4)有利于引进技术软件的消化吸收,并开发自主技术创新的工艺、装备和技术。
2.3 充分发挥科技是生产力,创世界一流名牌产品
我国特钢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已经形成,而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技术创新和过硬的产品。部分特钢企业的装备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因此,企业要重视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建设,寻找特钢技术的“短板”。如:棒材成品轧机由二辊改为三辊式、四辊式的应用;特钢棒材的控轧控冷、在线热处理并使金相组织满意用户的技术开发应用;表面无缺陷技术的开发应用等。又如:连铸轴承钢的碳化物不均匀度,齿轮钢的窄淬透性带和带状组织、易切钢的硫化物形态等方面的突破。
企业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有学历不唯学历,重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一味追求专利和新产品的数量,重在含金量。我们有些产品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兴澄的连铸SKF标准轴承钢、帘线钢等。相信用不了几年,中国一定能创造出响当当的世界特钢品牌。
2.4 重视特钢的深加工,大力发展钢材延伸加工
特钢的深加工产品是高附加值产品,既是企业延长产业链,为用户服务的延伸,也是提高盈利比,增加盈利的手段。企业要想方设法把价值链做长,占据最有利附加值环节。特钢深加工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做:
产品型深加工(零部件及毛坯等供货);营销型深加工(配送、下料、剥壳等供货);材料性深加工(热处理、磨光、剥皮、子处理等)。
国外这方面的案例很多。例如SKF、铁姆肯的轴承,特别是山多维克的工具产品最具特色,已形成覆盖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以及奥钢联生产的火车转向架。瑞典60%以上特钢的出口,均为深加工产品,几乎没有特殊钢材的出口;德国的供五大用特殊钢行业,47%以上也是通过深加工后供货。
3.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在产品和服务的两个方面谋求差异化
质量能满足使用只是最低标准,满意才是高标准。感觉好用的产品就是好质量。客户服务迅速反馈的就是产品的质量,我们要超越用户的期望,这当然更是质量。
不同层次的用户有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层次的用户也有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钢种的用户也由于加工方式、使用状况、装备条件、所制造的产品服役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因而要求也不同。有的直接切削、有的热加工后切削、有的要求热处理、有的要求冷加工、冷挤压、深冷拔等。所以要针对不同用户的产品进行差异化分析和处理。
特钢的传统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用户需求,建立与每种需求都可以紧密结合的体系,实现产品开发的迅速化、专业化和服务满意化,把用户的产品变成自己的产业链延伸,进而建立和巩固与用户长期合作关系,是企业要努力的方向。企业不仅要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更要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服务支持,使用户受益后无法轻易改变采购对象,形成别人无法比拟的差异化,这是企业“避开”激烈市场竞争的核心措施。
4.抓住时机与上下游企业(含物流)共建产业联盟
特钢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原辅材料,设备备件供应商分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生产企业的质保体系再完善也无济于事。大量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对特钢企业来说同样重要。因此,要把供应商作为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质量监测和管理延伸到供应商,使其提供的原辅材料、设备、备件等符合企业的质量标准要求,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也是一个共同体、共赢的纽带。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逐步摆脱资源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对优质资源企业可适当参股或控股,以求稳定的资源供应。
企业要关注使用特钢产品行业的产业政策动向,对用户企业要针对不同的技术、质量、环保、成本等要求,给予技术支持,共同解决用户的技术“短板”;要解决目前特钢钢种多、技术标准杂、批量小的问题,与用户尽快制订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和特钢厂装备特点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殊钢标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既适用目前我国大炉子、连铸、连轧装备,可以批量大、成本低的高效化生产,又可以稳定企业的市场。
5.特殊钢产品质量要求和技术发展趋向
5.1 特钢产品质量要求
(1)窄的化学成份,它是特钢提升质量的基础(性能稳定,用户热处理稳定,加工成品部件后性能稳定)。例如:钢中的C:中低碳钢±0.01%、高碳钢±0.02%。
(2)高的纯净度,可以提高疲劳寿命,细化钢的凝固组织、细化γ—α的相变组织。(N、H、O含量低,夹杂物细小分散,有害元素含量低,重金属含量低)。
(3)良好的表面质量(无影响用户使用的表面缺陷:裂纹、皮下气泡、皮下夹杂、脱碳层等)。
(4)高的外形和尺寸精度(直径的千分之五以下)。
(5)致密均匀的低倍组织(偏析、疏松等缺陷)。轧钢加热的理念,不仅是改善热加工性能,而是要以成份均匀化控制为目的。
(6)理想的金相组织(要满足用户深冷拔、冷加工、冷镦、热处理等不同加工方式和使用方式的金相组织)。轧钢变形冷却的理念不仅是得到最终形状和尺寸公差,而是以变形量、变形速率、变形温度的控制、冷却的控制最终实现金相组织的控制。
(7)产品商品化(定尺、包装、标记、标志、头部倒棱等),让客户一见钟情。
5.2 特钢技术今后的发展
(1)工艺:开发特殊钢高效紧奏、低成本工艺流程、开发工序技术、接点技术、低成本加工技术。
(2)产品:开发高质量、高性能、高精度、高寿命产品,开发资源节约型钢种(少用稀缺金属元素)。开发成份简单组织复杂,挖掘现有钢种潜能,开发低成本钢种。
(3)环保:开发产品易回收,不污染少排放,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6.结束语
建议特钢企业要从市场经济角度,把握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结合本企业实际,优化生产流程结构,适当引进实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要开发创新自主技术的工艺和设备,创出一、二个世界名牌,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摆脱困境,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