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2013-01-27房铁生
房铁生
(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卫生院,101400)
泻心汤概述
五个“泻心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列于太阳病篇,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证不同,故张仲景特设了五个“泻心汤”以治之。《伤寒蕴要》[1]曰:“泻心汤非泻心中之热,乃泻心下之痞满也。”五个泻心汤从其立法来看,是温清并用、甘苦兼施的方剂,从药物配伍来看,泻心汤类方是由三部分药物组成,一是黄芩、黄连苦降泄热;二是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三是人参、甘草、大枣甘补脾胃;三者组合使泻心汤类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攻补同施,共奏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功。它既有理中温脾补虚之益,又能奏苦寒泄胃消痞之功,是一组调理脾胃、湿热同治的良方。但具体分析,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
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呕而发热、心下痞硬、腹中雷鸣呕哕者,亦可用于痢疾初起、休息痢、癥瘕积聚、水饮而呕哕或下利者。现代多用于以胃炎为主,呕吐或干呕连带发生肠炎者,是辨证或诊断的主要依据。半夏泻心汤是调理肠胃寒热兼补虚之方,呕吐与下利并重时应用。
2.生姜泻心汤:《伤寒论》157条“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现代多用于急性胃肠炎,其人平素胃气虚,兼胁下肠间有水气停积。本方是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特效方。生姜泻心汤除了调理胃肠寒热,兼补气虚用于心下痞外,重点偏于止呕方面。
3.甘草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硬、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腹泻日数十行、腹中肠鸣、水谷不化。现代适用于急性胃肠炎之重症,是主治急性胃肠炎之重剂。泻心汤中重用甘草,所以缓其急迫也。甘草泻心汤是补虚兼调理肠胃虚热之方,治心下痞,但重点偏于止泻方面。
4.附子泻心汤:《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适用于心下痞硬、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而复恶寒嗜卧汗出者。附子泻心汤用治邪热有余而肾阳不足,是补肾阳、治痞证兼阳虚之方。
5.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广泛用于面目浮肿、口舌生疮、急性结膜炎、急性胃炎、湿热黄疸、疔疮走黄、丹毒疖肿、败血症等,应用时患者应具备口苦、喜饮、便秘、脉实等急性症候,方可应用。本方虽简单,但主治甚广,并可用开水沏服,不必煎煮。
王旭高说[2]:“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甘草泻心汤治胃虚痞结之证,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
笔者在临床上喜将半夏泻心汤用于消化不良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的症状群,可伴有食欲不振、胀气、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且不能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疾病。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以女性居多。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人群中相当常见,欧美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我国尚无确切的统计,一般约占消化专科门诊患者的50%左右。笔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2年11月中医脾胃科门诊患者72例,其中男32例,女40例;年龄31~88岁,平均55.7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3]:入选病例均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1)必须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2)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同时排除以下情况:①合并肝胆肾、心血管、造血系统、糖尿病等严重全身性疾病者。②短期内服用与受试药功能有关的药品。③不能表达主观症状和不能坚持完成临床观察者。④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⑤有腹部手术史者。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药:法半夏6g,黄连6g,黄芩10g,干姜6g,甘草6g,大枣10g,党参30g。随症加减:肝郁胸胁胀闷不舒、善太息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20g;夹食滞者,加焦三仙各10g,炒谷芽20g,鸡内金10g;气血虚弱者,加黄芪20g,当归10g;脾虚者,加山药10g,炒白术10g;胃阴不足者,加沙参20g,麦门冬10g;大便干燥者加槟榔6g,枳实6g;苔腻脾湿明显者,加藿香10g,佩兰10g。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400ml,分早晚2次温服。
对照组:服用枳术宽中胶囊(山西双人药业有限公司),每次3粒,每天3次,口服。
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忌烟酒,忌食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品,停用其他治疗本病的中西药。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4]: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改善在3级以上,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保持2个月以上不再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减少或改善在2级以上,异常指标明显改善;好转:症状、体征减少或改善在1级以上,异常指标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及异常指标均无好转。
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显效16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0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6%。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的“痞满”、“嘈杂”、“胃脘痛”等范畴。本病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不升清,影响助胃消化;胃失降浊,则传化无由,由此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而引起本病。治疗上应标本同治,健脾、疏肝、降胃为基本法则。
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效。此方以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佐以党参、甘草、大枣等甘温之品,扶助正气,益气健脾。诸药合用,能辛开、苦降、甘补并用,寒温并举,阴阳并调,是治疗脾胃虚弱、湿热并存所致的脘腹痞满、心烦、呕吐、下利的代表方。随症加减便能集温清消补和下诸法于一体,使胃气得降,脾气得升,气机通畅,升降之枢得复,进而使胃肠运化功能恢复其正常状态。
总之,应用半夏泻心汤随症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较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同行借鉴。
[1]黄竹斋.黄竹斋医书合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58.
[2]姜春华,戴克敏.姜春华经方发挥与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98-199.
[3]刘沈林.难治性消化病辨治与验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56-57.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25(6):55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