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兴市2006年特大山洪灾害教训与反思

2013-01-27欧阳东

中国水利 2013年18期
关键词:资兴市山洪监测站

欧阳东

(湖南省资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423400,郴州)

一、2006 年“7·15”碧利斯洪灾情况

2006年7月15日,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外围影响,湖南省资兴市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被气象专家定性为 “500年难遇的特大剧烈气候事件”,降雨导致东江、洣水上游流域山洪、泥石流暴发,造成了246人死亡、95人失踪、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的特大洪灾,全市受灾人口达29万,成灾人口27万,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05亿元。

在 “碧利斯”强热带风暴来袭前夕,资兴市防汛部门收到上级防指和气象部门预报信息后,在第一时间内向市委、市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并在7月14日上午10时前及时向乡镇和驻资企业等基层组织发布了强热带风暴灾害预警。同时迅速组织力量,加强防汛值班,密切注视强热带风暴动向。

资兴市委、市政府在听取市防汛办情况分析汇报后,及时作出明确指示,强调“要把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千方百计减轻财产损失”。7月14日23时,当雨区扩大、大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时,市防指迅速宣布全市进入防汛紧急状态,并及时下达了人员强制疏散转移命令,迅速组织力量对强降雨区、高山高劈坡地段、沿河两岸低洼区、山洪易发区、水库山塘下游区、矿区和居住危房区等危险区群众,强制疏散转移,全市共疏散转移6.96万人。

二、抗击“7·15”洪灾中的问题和启示

2006 年“7·15”特大洪灾,尽管资兴市以最大努力降低了灾害损失,但在强大的自然灾害侵袭之下,全市仍然遭受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次灾害,不仅考验了政府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同时也对抗击灾害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启示。

①防御台风及山洪地质灾害知识宣传普及不够,群众防灾避灾意识薄弱。资兴市地处内陆山区,地域条件相对较差,部分边远山区仍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长期以来,全市在防灾避灾教育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办法不多,力度不大,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台风影响及其引发的灾害认识不高、估计不足,对防台风、山洪泥石流知识了解不多,甚至十分匮乏。因此,亟须加强防台风、山洪泥石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并结合本地区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把“以防为主、防避结合”的原则和防灾避灾的措施传授给基层干部和群众,使他们真正树立避就是防、防就是抗的意识。

②防汛领导责任制有待完善,防汛责任约束机制有待健全。在抗御“碧利斯”强热带风暴工作中,资兴市防汛组织体系总体上健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防汛应急管理单元化建设上看,没有达到“进村、进组、进矿区”的全覆盖目标,特别是乡镇一级组织发挥作用存在较大差距,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没有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少数领导和防汛责任人工作作风不够踏实,抗灾组织不够得力,防灾措施落实不够到位。因此,在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的同时,亟须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抓紧制定防汛责任追究制度和防汛责任落实考评制度,真正确保防汛责任制落到实处。

③各类防汛应急预案有待进一步完善,预案管理有待加强。市、乡两级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自然灾害防御应急御案,但在“7·15”实战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有的乡镇制定预案流于形式,缺乏调查研究,对如何预警、如何转移、如何落实应急措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以致灾害来临,惊慌失措,指挥无序,贻误战机,酿成重大人员伤亡惨剧。为此,要在吸取血的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制订和完善各类防汛应急预案,并加强调查研究,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明确重点防范部位、对象和环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防御工作的各个环节,把确保人员安全作为第一目标;严格落实防御山洪泥石流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技术责任制,进一步规范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组长包农户的防灾、避灾和转移责任制,切实把预案管理落到实处。

④防汛预警预报系统不完善,防汛应急反应能力较差。当时,资兴市的预警系统建设相对落后,预警途径主要依靠电话、传真等传统通信工具,既费时费力又低效。7月14日晚,正是4号强热带风暴造成强降雨之时,资兴市东南部20个乡镇有线和无线通信全部中断,雨情、水情和灾情无法上报,上级防汛指令无法传进,指挥调度曾一度陷入瘫痪。因此,要吸取教训,加快灾害监测、防汛通信、预警预报、指挥决策等非工程设施系统建设,加快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逐步形成全面覆盖、信息共享、统一管理的灾害监测网络体系。

⑤防汛抢险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应对突发灾害能力有待提高。当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防汛力量相应削弱。针对这一特点,市、乡两级要采取专群结合、分级建设的办法,市级要切实抓好以基干民兵、公安民警、科局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的专业防汛抢险队伍建设,乡镇要认真抓好以青年民兵为骨干的基层群众性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并逐一登记造册,完善组织体系,搞好业务培训,增强抢险技能,真正确保队伍能拉得出、上得快、打得赢。

三、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在防汛减灾中的成效

2006 年“7·15”洪灾后,资兴市认真总结以前防汛减灾存在汛情监测不准、信息发送较慢、辅助决策信息数据不足的深刻教训,多方筹措资金,由湖南省水利水电设计总院提供技术支持,于2007年在郴州市率先建立了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并在近几年通过两次升级完善。该系统现有自动雨量监测站58个,简易雨量站212个,其中水利自动雨量监测站23个,气象自动雨量监测站32个,水文自动雨量监测3个;系统现有自动水位监测站17个,其中水库水位监测站10个,河道水位站7个;无线预警广播主站61个,独立站12个,分站140个;有线广播站212个;建立了水利网站、预警短信平台、智能传真群发系统,把原来要用4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的近40个单位的防汛文件资料传真,能在1个小时内完成,提速4倍以上。7年来,该系统在历次山洪灾害防御特别是2013年抗击台风“潭美”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雨情水情及时监测。利用58个雨水情监测站点提供的实时监测信息,通过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及时、方便、准确地掌握各个站点的降雨情况,避免了以前监测数据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为防汛会商提供了可靠依据。

②预警信息及时发送。系统能提供手机短信息、无线预警广播、传真等预警功能,可采用自动或人工方式,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给基层干部和群众,解决了山洪灾害预警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据统计,近年资兴市利用监测预警平台先后发布手机预警短信息3.2万余条,提醒广大群众注意防灾避灾;发布Ⅳ级响应36次,Ⅲ级响应14次,Ⅱ级响应3次,Ⅰ级响应1次;启动乡镇、村组预警广播480余次,提前向暴雨洪水影响区的20个乡镇212个村发出预警信息,使得44 736人安全撤离转移,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极大减少了群众财产损失。

③群测群防效果明显。近年,资兴市以标准化模式建设了市、乡、村三级防汛指挥机构;每年组织市、乡、村三级防御预案的编制和修订,不断完善各类水库、骨干山塘、水电站、地质灾害、矿山、尾砂坝、农村中小学校、旅游景区等专项防御和避灾应急预案;组织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普及防灾知识以及监测预警设施的维护与操作;完善山洪警示标志,对不清晰的警示标志、宣传栏、宣传标语重新进行制作和标识;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危险区群众开展避灾演练等,加强了基层组织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增强了干部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老百姓对群测群防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由“要我防灾”到“我要防灾”的转变。

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资兴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运行几年来的情况看,系统已逐步趋于完善,运行日趋稳定,基本达到了设计目的和使用要求,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①预警系统平台部分功能有待进一步改进。面雨量计平均降雨量分析失真,需增加长期故障点统计分析时自动排除等功能,使系统使用更加方便;系统管理维护功能需进一步完善,实现系统数据表格从预警平台上传导入功能。

②监测数据共享方式需进一步改进。气象、水文等部门建立的监测站点多次出现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的情况,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数据共享方式,并督促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真正实现监测数据资源共享。

③监测预警设施管理和维护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任务十分繁重,监测数据不太准确、平台运行不太稳定、预警广播工作不正常等现象时有发生,水利、水文、气象、广电、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协作与配合,各司其职,及时做好监测预警设施和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同时,加大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人员培训力度,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并充分发挥作用。

④群测群防措施需进一步加强。各乡(镇、街道)应及时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宣传、培训、演练工作,普及山洪灾害防御常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猜你喜欢

资兴市山洪监测站
资兴市:不忘来时路 走好前行路
资兴市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优雅地表达
巩义市审计局重点关注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
资兴党员教师参与赛课
广东佛山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 多元化 多层次 助力佛山质检
守护绿色陶都的“幕后英雄”——走进江苏省宜兴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
人贵有恒,业贵以专——记河南省济源市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卫海林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山洪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湖北省山洪沟治理思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