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重在软环境
2013-01-26◎临风
◎ 临 风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
基于这样的判断,依靠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短、平、快”立竿见影拉动经济的做法,已经与新型城镇化南辕北辙。新型城镇化将有别于传统的粗放的、高能耗的、重基础设施投入轻质量内涵的发展模式,如果说传统城镇化重在硬件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则把着力点放在了软件建设上。
对村镇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重。规划是龙头是实实在在的科学,不可嘴上说说,墙上挂挂,成为摆设。经过多年的发展,规划统领城市发展的作用已经深入人心。村镇发展乃至城镇化的推进,更离不开规划的法制法规范。
强化城镇公共服务职能,将医保、社保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提升、完善基础教育水平,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教育,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内涵,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产品和机会等等,从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这也是软环境的重要一环。而且,相对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的建设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机遇。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是寄托的灵魂家园。一座城市的生命不在于其外表的光鲜,而在于城市每个细胞历经时间的沉淀,在日常习俗中、在人与人交往间、在衣食住行里潜移默化蕴含下来的惯性评判和固有品味,从而构成了城市的性格与气质。这就是为什么可以短时间盖出一大片房子,却无法短时间造就一座家园的缘由。
新旧更替往往是最考量智慧和眼光的时候,无形的软环境往往比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施建设更费脑力和时间。传统与现代如何完美融合,工业化与生态如何相安无事等等难题不可避免地提了出来,新型城镇化同样也面临着挑战。
这挑战来自新型城镇化实践,也来自我们内心。比如,有着几百上千年的古村落如何保护、利用和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如何保护、完善古村风貌,又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同时还要将古村资源发挥出来,成为村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型城镇化为我们的未来展开了美好画卷,但是路依旧漫长,还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