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丹佛樱桃溪生态廊道人工修复成功案例*

2013-01-26丁蕴一谭艳萍

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3期
关键词:廊道坡面河道

丁蕴一 刘 畅 郭 崇 谭艳萍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91

2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 北京 100029

1 现状

修复区段为美国丹佛市阿拉珀霍县内樱桃溪生态廊道中下游一部分,河流长度约2 km,生态廊道面积约600 hm2。该地段地势平坦开阔,土壤为沙质壤土,土层深厚。林地为野鹿重要冬季栖息地,有一条自然沟状鹿道,其中多种鸟类栖息,林中还有成片保存完好的枯倒腐朽木。河边柳丛密布,河道呈“S”型分布,急转处坡度80°~90°。此处河道因流速急、落差大,近水岸水土流失异常严重,两岸多为深3~4 m的悬岸。两岸被水掏空,大块土层落入河中,被急流带走,在下游缓冲区段沉积下来形成不少河心沙洲。由于河道无序扩张,直接威胁两岸道路、牧场和杨树林地生态安全。被冲毁的巨石、水泥散落河中,隆起的堆积物堵塞河道,许多大树 (高约10 m、胸经约40 cm)被冲倒。总之,河流被严重侵蚀,对林地和周边环境破坏极其严重,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1]。

2 立项

2.1 目标

1)提高下游和进入“樱桃溪”水库水的质量。待修复生态廊道位于水库上游,向下必经樱桃溪水库。该水库是丹佛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州森林公园。

2)保护和改善樱桃溪河道和滩地野生动物栖息地。

3)改善樱桃溪教育和娱乐设施。此段交通和休闲娱乐设施十分缺乏,多呈原始状态,而附近近年新建不少居民小区,教育与娱乐设施建设急需跟进。

4)由于历史上该地段曾是洪水多发区。因此,在保持现有的排洪能力的同时,应建立稳定的溢洪道。

5)建设防止河道侵蚀的基础设施。修复后建设的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防止河道侵蚀的根本保证。

2.2 设计

根据立项目标要求,相关部门于2011年1月―2012年8月经1年多时间完成工程设计。从施工现场看,设计方案有2点比较突出:第一是基础工程设施配套,第二是力求原生态保护。古树1棵不砍,林地尽量不搅动,枯立木、倒木不清理。此外,增加休闲设施建设,主要是观景台、休闲亭及道路等。道路要求连接周边景点,包括文化遗址、儿童乐园、运动场、旧牧场、田园风光点等[2]。

2.3 资金筹措及使用原则

该工程总预算100万美元,其中市政府出资70万美元,筹备处自筹30万美元 (社会团体、个人捐资),基本满足开工要求。

州政府对公共绿地资金投入及使用原则:政府每年从国民总收入中拿出0.25%用于日常的公共开放绿地建设。其中总额的50%按人口比例返还给有关市、镇政府,用于保护公园、道路和开放绿地空间项目 (如生态廊道日常的人工修复项目)。余下的50%资金中,28.16%用于开放空间和新建道路,3.6%用于自然遗产保护,3.24%用于开放空间维护,12%留给市、区、镇作为奖励先进奖金 (奖励通过竞争产生的先进),1.5%用于行政管理费用,并说明最高额度不得突破。将此原则规定写入专项资金筹措说明中,表明此原则完全适用于专项资金使用原则[3-6]。应该指出,最大限度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制定最高额度并且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也是防止政府腐败的重要举措。

2.4 土地买断与补偿

美国土地政策规定,如果土地利用性质改变,即私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公用,政府应与土地私有者通过协商购买,如私人拒绝合作,政府也可买断(强制执行)。此项目中河流部分 (含河道、坡面、坡上道路及景观台等一切基础设施)属公用绿地范围,政府须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为此双方谈判花费达8年 (2003―2011年),后基本达成协议。施工期间临时占用土地,政府支付土地补偿金。例如,堆放挖方客土和修建临时机动车道等都需占用不少土地,而且持续时间将近2年,肯定给土地私有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事实证明,私人充分理解项目意义,且能够配合。实际上,此工程对私人和国家都有好处,根本利益一致[7-9]。

3 启动

3.1 计划

2011年9月24日举行启动庆祝仪式。从开工到完成主要活动计划有6项:1)项目启动庆祝仪式,要求附近居民代表、所属土地所有者参加;2)向附近居民和土地所有者发放项目要点宣传册;3)向其发布环境许可证和公共须知;4)向受影响的附近居民和土地所有者发布通告;5)召开项目招待会 (庆祝竣工);6)建设相关配套建筑项目 (志愿者参与)。

3.2 宣传

1)目的:让居民了解有关生态廊道的基本知识及其带来的好处,提高市民生态文明素质,更好地支持项目建设和自觉维护生态廊道设施。

2)主要形式:室外宣传板,纸质宣传册,网站。宣传板内容包括工程平面规划示意图、筹备进展、环保要求等。宣传册内容包括介绍丹佛市生态廊道图面资料,内容丰富,印刷精美,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从计划制定到施工任务完成,政府主管部门(丹佛市阿拉珀霍县工程指挥部)都向附近居民和土地所有者主动汇报,请求监督,体现当地政府尊重纳税人主体地位。科普宣传目的是提高市民生态文明程度,使之更好履行监督职能,让政府与市民在更高水平上良性互动。这些都值得学习和研究。

4 施工

4.1 场地管理

各类用地规划全面、合理,标识鲜明、准确,整个场地清晰有序。

施工面包括河道 (河床、边坡)、过水石坝、石槽、桥涵等基础设施以及硬质绿道用地。辅助用地包括临时机动车道用地、临时堆土场 (腐殖土与垃圾土分别放置)、机具场、料场、器材库,及工人私家车停车场等。在施工区河道每隔一定距离置有一定点木桩,上面分别注明原高程、设计高程等有关信息。各类用地边界均用桔红色网状塑料带围起。此外,古树大树等保护对象都用彩带圈起。

4.2 河床施工

河床施工包括河床定位、宽度、河流流速坡降控制 (过水坝及储水槽)、溢洪道、拐弯易冲刷迎水面防护墙建设、桥涵基础防护等。将待整治河流分成3段,从下游开始自下向上推进,严格按顺序施工。在每段施工河道上游建临时拦水坝,将施工段的河水排至上游,使其形成暂时无水状态;待该段施工完成后放水,再进行上游相邻段施工;依此逐段向上游推进。倘若反向施工,先上后下,为保证下游河段施工,则已完工的河段始终处于蓄水状态,压力较大,极可能造成坡面侵蚀,甚至滑塌。

4.3 坡面施工

陡坡 (60°~90°) 改缓 (30°) 后明显的感觉是地势开阔,坡地面积比陡坡增加许多。这对植被生长发育、自然演替极为有利。这次坡面施工有3项关键措施:1)挖大量含腐殖质的客土重新均匀地放回缓坡坡面上,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2)应用一种耐腐且透水性良好的生物质编织物对坡面实行大面积全覆盖,彻底解决了坡面水土保持难题 (至少3~4年);3)坡面少种植乔木和灌木,预留大面积裸地,重在建立植被自然演替平台。

4.4 质量管理[10]

任何好的标准和制度关键在于落实,而通过以下2个案例即可以看出其如何落实质量管理。

2012年3月,由于储水石槽下挖深度不够 (仅约20 cm),将已砌好的过水石槽底部石块掘起补挖。一拆一铺,每块石头都有2~3 t重,几百块石头起落搬移全凭吊车,耗油费时损失至少上万美元。但其宁愿承担如此高昂代价,也不愿留下隐患。另一次返工是由于一个过河水泥浇铸件连接对岸便道时略有偏差,尽管这一偏差并不影响使用,且是在允许范围内,但仍毫不犹豫地返工,拆建过程又要损失近万美元。这仅仅是笔者考察过程中的2次返工案例。美国在工程建设中对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及精品意识可见一斑,也着实令人叹服。

4.5 风险预案

生态廊道带水施工具有一定风险性。冬季施工时水流平稳,但到了春季,积雪融化和春雨将至,形成季节性涨水,施工临时拦水坝的设计肯定考虑到涨水因素,但水涨到什么程度,何时来临,河床渗水程度如何等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依然有发生险情的可能。在笔者调研期间,曾在3月涨水季节发生过2次险情,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一次是涨水后湍急的水流漫过拦水坝的凹槽涌向施工河床。施工方在第一时间组织抢险,工人紧张封堵河中缺口的同时,另2两台抽水机昼夜不断排水,持续3天,随后恢复施工。另一次是河道外积雪融化,来势汹涌,仍有冲毁河床的危险。施工方迅速在坡面上迅速修1条小沟,将雪水缓慢导入河床,待两日雪水渗入地下后将湿土运走。2个案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妥善处置,可见其对突发事件预案及应急处理的及时和高效。

5 成效

5月开始河道通水试运行。河道水流通畅,流速均匀,水流清澈透底,含沙量明显减少,水质得到很好的改善。与之前的“悬河”相比,坡面也更加开阔,准备着手种植植物。先前铺装的坡面已从编织物空隙中长出青草,水边鸟类逐渐增加,河边出现少量鸟蛋,生态恢复已显露成效。

此外,改造后的生态廊道还增加了许多景观节点,两岸交通也更加便捷。当初确定的任务目标如期实现,待生态廊道修复工程全部完成后,成效将更加显著。

笔者调研期间所观察记录的仅是其生态廊道修复工程的一部分,但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研究。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正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工程的投入已是全民共识,也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希望美国丹佛樱桃溪生态廊道人工修复的经验能对我国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有所启发,对提高广大市民生态文明素质有所帮助[11-12]。

[1]丁蕴一.美国丹佛市樱桃溪生态廊道调查[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5):60 -63.

[2]安然.浅谈美国绿道[J].山东林业科技,2011,41(6)107 -110.

[3]Ryan R L,Fabos J G,Allan J J.Understand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ollaborative greenway planning in New England[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1/2/3/4):172 -191.

[4]Benedict M A,McMahon E T.Green infrastructure:linking Landscapes and Communities[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2006:175 -180.

[5]Fabos J G..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2/3):321-342.

[6]刘月琴.美国城市绿道资金保障机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1):34 -37.

[7]丁成日.美国土地开发权转让制度及其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3):74 -80.

[8]马克·林德胡尔.王南希,译.论美国绿道规划经验:成功与失败,战略与创新[J].风景园林,2012(3):34-41.

[9]余青.美国绿道作为公共产品开发与管理的启示[J].风景园林,2012(3):169-170.

[10]姜允芳,石铁矛,苏娟.美国绿道网络的实施策略与控制管理[J].规划师,2010,26(9):88 -92.

[11]徐文辉.生态浙江省域绿道网规划实践[J].规划师,2005(5):69-72.

[12]李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廊道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廊道坡面河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超音速流越过弯曲坡面的反问题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某河河道演变分析
面板堆石坝垫层施工及坡面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