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杭州南宋御街为例
2013-09-18章菥妤马军山孔云节
章菥妤 马军山 孔云节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浙江临安 311300
历史街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国内很多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历史街区改造的问题。历史街区通常是指由传统街道居住建筑群和文物建筑组成的能较完整地体现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区域[1]。从概念上分析,历史街区通常有居民居住,要保留足够数量的原住民,才能保持街区的生活魅力。但在现实社会中,在大规模的利益驱使下,破坏者打着城市发展的旗号对街区采取强拆重建的改造模式。这种改造方式使得城市地区原有的特色风貌被破坏,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色。历史街区的保护应该具有延续性,一味地拆除重建只会让历史与现实产生隔痕甚至脱节。城市本身具有“保护”和“发展”的双重任务,对这一充满内在矛盾的难题需要创新性地予以解决和克服[2]。如何维护历史街区的布局,改善街区的环境,保护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真实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除划定保护范围等具体措施外,更重要的是采取综合性、整体性措施,从城市总体的角度为实施保护措施创造外部条件[3]。本文以杭州历史街区——南宋御街为例,探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1 南宋御街概况
作为一座千年古都,杭州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在配合万松岭隧道东接线 (严官巷段)工程建设时,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对严官巷南北两侧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了南宋皇城御街、三省六部北围墙、白马庙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南宋皇城御街遗址见证了南宋全盛时期杭州古都的繁华与文明。2008年1月18日,杭州市委、市府启动了对中山中路的有机更新和综合整治工程,以打造“宜居、宜商、宜文、宜游”的“中国生活品质第一街”[4]。工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街、坊、巷的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恢复老杭州的历史记忆,建造地下设施,结合南宋御街考古挖掘的展示,再现南宋时期御街的历史风貌。
南宋御街因有十里之长,又名“十里天街”。更新后的南宋御街以中山路为轴,北至环城北路,南至鼓楼,全长4.3 km,总面积约87 hm2[5]。其中,西湖大道至鼓楼一带全长845 m,现为步行街。该路段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3 保护更新特色
3.1 保护性的改造
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难度较大的工程。很多城市在急进的改造进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真正内涵,没有考虑清楚对历史、文化的表达形式,一味地拆除脏乱差、除旧迎新,使得历史信息在整治过程中大量遗失。历史街区更新不应该只停留在纯粹的美学意义上,而在根本上忽略历史的保护与有机更新[6]。在南宋御街改造过程中,其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利用地下设施展示历史遗迹的方式恢复城市的记忆。其次,南宋御街仍有大量居民居住,其空间形态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有所发展,但也存在公共设施系统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在更新与保护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其中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南宋御街改造方案是由获得2012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带领美院学生通过长时间调研与设计完成的。在王澍的眼里,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具备延续性;历史或者传统是指一直到今天为止的连续发生的所有东西而不是说时间越久远的越具有历史性。他认为原住民是维系历史的重要载体,提出停止拆迁,在不动迁一户居民的基础上,原地改造所有老建筑。南宋御街的保护性更新是保证南宋御街成功改造的重要因素,为历史街区的改造提供了有指导性的范例。
3.2 街道的空间格局
南宋御街街道的空间格局遵循其原始性和整体性。据史料记载,南宋御街当时是效仿北宋东京市中心的御街而建,中间为御道 (皇帝专用),两侧为行道 (可设市井买卖),之间用御沟隔开。御沟内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两侧的行道种植柳、槐、榆等 (图 1)[7]。
图1 南宋御街剖面复原图
为了传承历史脉络,在南宋御街改造时基本还原了御街的空间格局,把水系引入御街中,从鼓楼至西湖大道高差达1 m多。水系设计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条件,从南至北一共设置了13个大小各异的水池。以方形水池与人行通道相互穿插,水池内或摆设盆植荷花,或点缀奇石,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景观空间。传统的景观空间序列一般可以概括为极具吸引力的空间开端 (给人启示、引导、酝酿、期待的过渡)—激发情绪进而产生满足感的高潮—回味追思余音效果的结尾。南宋御街的空间序列也同样注重内部景观空间的“起承转合”。
序列一 (从西湖大道至惠民路)共345 m长,是整条步行街的开端,沿街东西两侧商铺以经营珠宝首饰、名家珍品等。沿着两侧商铺设置了方形水池,中间是宽5 m的步行道,步行道两侧种植了梧桐。沿着几个形态各异的水池摆设了石凳供游人休憩。
序列二 (从惠民路至高银街)共225 m长,为步行街的过渡。序列二在空间布局上和序列一类似,同样是在两侧建筑设置了方形水池,区别在于只在步行街东侧种植了一排梧桐树。在惠民路路口便是南宋御街陈列馆,采用了下沉庭院与钢化玻璃结合的形式,向游客展现了800年前的御街—元大街—明清大街—民国太平坊街的历史演变。
序列三 (从高银街经河坊街至大井巷)共230 m长,为步行街的高潮。因与河坊街相连,序列三是步行街人流量最密集的区域。空间布局与前2个序列有所不同。序列三沿着东侧商铺设置了方形水池,并在步行街中间种植了10棵梧桐树。位于大井巷口的《杭城九墙》建立在观景阁高台的墙体上,以现代艺术为创作理念,集中体现了老杭州的街巷风情,如木楼梯、老电表、老式煤炉等。
序列四 (大井巷至鼓楼一带)是步行街的结尾,是南宋御街步行街的最后一个节点,以上城区清波街道文化中心为落幕。南宋御街整体布局以吴山为背景,再现了杭州历史风韵和市井风情,映衬了杭州的山水湖光秀丽,使得江南水乡的园林意境油然而生。
3.3 建筑形式的体现
南宋御街的建筑群从最早的南宋到明清遗留的老房子,从民国的西洋建筑到富有创意的现代建筑,沿街由南向北演绎800年的文化发展史[8]。走在南宋御街就像身处建筑博物馆一样。在御街陈列馆里了解到,长约4 500 m的南宋御街历史文化遗存达到了119处。其中就包括十余处“老字号”建筑,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1864年的万隆火腿庄,1947年的恒大协颜料行旧址,1925年的翁隆盛茶庄,1926年的宏裕绸布庄、宓大昌烟号、张允升百货店以及1964年的永丰绸布庄等。清末的传统墙门院落式建筑反映了近代城市商住混合建筑的演进历史。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商业建筑反映了近代城市建筑结合西洋形式的历史。南宋御街改造中除了修缮明清遗留的老房子,保留近代西洋建筑、民国建筑等,还设计了几处新颖的构筑物。其中中山中路108号就是2009年南宋御街有机更新中的新建建筑。建筑立面由多个大小不一的窗户组合而成,空间安排错落有致,极具现代感,打破了原有建筑结构的一贯风格。纵观历史,建筑群中建于不同时期、属于不同风格的建筑并非不能共存;相反,只要处理得当,它们完全可以在同一个建筑群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更趋于完美的形象[9]。南宋御街新旧建筑相互衬托、相互丰富,相互协调,规划整体统一。通过景观小品、植物、特色雕塑等手段,保持空间界面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使新老建筑在传统街区中和谐共存。
3.4 文化的传承
历史街区的风貌赋予了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历史街区的更新不仅要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购物的场所,同时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也要通过有形的表达形式来反映无形的文化。南宋御街遗址的展示,让人们直观地去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在街道景观中注重小品设计,其中四世同堂人家雕塑、活字印刷、杭州九墙系列景观墙等都能勾起人们“老底子”的情结。四世同堂人家雕塑的原型是非常典型的一户杭州人家。这户汪姓家族自第1代老人开始便生活在中山路一带,家族中32人目前都生活在杭州,这4代人见证了南宋御街的变迁[10]。该雕塑作品成为南宋御街非常有代表性的公共城市艺术品,它记录了以从小家到一条老街、一座城市,甚至一个时代的发展。
3.5 商业的定位
将旅游业作为城市内一种适宜的活动可以补充街区内已经衰落或者已经消失的功能,合理配置业态结构。保障多元文化共存历史街区的商业才能够长期发展。南宋御街采取对老字号传统业态的保护,引入其他新兴品牌的布置方式来带动南宋御街的商业气息。
4 结论
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最终目标不是仅仅延续其历史风貌特征,而是通过保护和更新的手段使其得到持续发展。历史街区的功能价值非常高,要合理地利用历史街区,发挥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衍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11]。历史街区传统特色营造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南宋御街有其可以借鉴与深入研究的价值。在今后历史街区的设计中,要深刻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结合不同地区的特征,制定出适宜的保护与更新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历史街区。
[1]高鹏翔,王崇恩.山西大同历史街区及其保护[J].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6):93 -96.
[2]吴良镛.北京旧城保护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5(1):18-28.
[3]赵中枢,胡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再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2(10):8-12.
[4]王国平.加快推进“1+6”工程 全力打造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体[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9(6):5-7.
[5]清河坊历史街区、南宋御街概况[J].杭州(周刊),2012(4):94.
[6]林翔.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美学文化思考[J].福建建设科技,2010(6):33-35.
[7]董军.南宋御街复原研究[J].山西建筑,2009(33):12-13.
[8]于欣淼,秦洛峰,戚爱飞.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更新模式研究:以杭州河坊街、南宋御街、小河直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5):77-79.
[9]郑利军,田林.历史街区动态保护浅析[J].华中建筑,2005(增刊1):60-62.
[10]张新宇,吴剑.杭州南宋御街公共艺术文化长廊空间系统分析[J].装饰,2012(1):92 -93.
[11]杨雪伦.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