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唐书对中晚唐士人干谒形象的建构

2013-01-25韩立新

关键词:唐书新唐书旧唐书

韩立新,白 贵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近年来,唐代干谒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干谒诗的文本、类型、心理、影响等方面出现了一批值得关注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对唐代士人干谒形象的研究和关注主要集中在文本分析和笔记小说两方面,而通过正史对干谒形象研究的成果较少。唐代士人的干谒活动“实至晚而弥烈”[1]111—119,本文选择中晚唐这一干谒活动弥烈的时间段,对两唐书士人干谒形象的建构进行了考察,以提供观察唐代士人干谒形象的新维度。

一、两唐书对中晚唐时期士人干谒行为的记录和评价

在唐代,进士的录取与否除了依据考试成绩以外,“誉望”也是重要的参考,甚至社会对其作品及人品的“美誉度”起更关键的作用。[2]36这里的“誉望”、“美誉度”,就是指特定人或群体对干谒者的认识和评价,是干谒者形象的反映。这些评价散见于唐代及唐代之后纪录干谒的各种文献中。据贺叶平《中晚唐干谒散文研究》中的《唐代史书、笔记小说收录中晚唐干谒资料览表》统计:《新唐书》203条、《旧唐书》151条、《唐音癸签》12条、《唐国史补》和《因话录》共14条、《唐摭言》52条、《唐语林》43条、《北梦琐言》31条、《文献通考》10条、《登科记考》58条、《唐才子传》69条,共643条。[3]11笔者在这一资料搜集与统计的基础上,对《新唐书》、《旧唐书》中记录的中唐代士人干谒资料进行考察,排除与干谒相关的举荐、引荐、上书、献书、擢拔、延誉、求誉、征召、求请、纳士等事宜的记载,获取直接记载干谒的资料57条,其中《旧唐书》26条,《新唐书》31条。这些资料的情况如下:

(1)《旧唐书》、《新唐书》对干谒者及干谒行为持肯定、褒扬态度的资料情况。《旧唐书》中记载的对干谒者及其干谒行为褒扬的资料共10条,《新唐书》14条,其中称赞干谒者仪表的资料《旧唐书》1条,《新唐书》3条;褒扬干谒者才智的资料《旧唐书》6条,《新唐书》2条;褒扬干谒者操行的资料《旧唐书》3条,《新唐书》9条。

(2)《旧唐书》、《新唐书》对干谒者及干谒行为持否定、贬抑态度的资料。在《旧唐书》记载的对干谒者及其干谒行为持否定、贬抑态度的资料共16条,《新唐书》17条:其中否定或者贬抑干谒者仪表的资料《旧唐书》2条,《新唐书》1条;否定或者贬抑干谒者才智的资料《旧唐书》2条,《新唐书》4条;否定或者贬抑干谒者操行的资料《旧唐书》12条,《新唐书》12条。

二、两唐书记录的干谒资料分析方法

姚大志认为,“人的‘形象’(image)就是人的‘形成’(becoming)”,“人的形成本质上是人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所以“‘人的形象’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归根结底就是一种道德形象”。[4]5—6这些论述提供了考察和描述人的形象的指标,即人的相貌、人生态度。人的形象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所形成的图像或图式。[5]34关于人生的态度,古希腊哲学家有宗教人、自然人、文化人和智慧人,及人的综合形象的论述。[6]51石中英博士有“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游戏人”、“文化人”和“制造人”的论述。[7]102在两唐书记录的干谒资料中,对干谒者的相貌、人生态度的呈现,就是其塑造的干谒形象。本研究采用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游戏人和文化人、制造人的分法进行考察。

罗长海教授对形象的涵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他将形象的层次具体地分解为个体形象、类形象、组织形象、艺术形象和创造形象这五个层次。[8]19—24两唐书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的结果,它记录的干谒资料较好地呈现出相应的形象层次。本研究借助人的形象的五个层次的研究成果,对干谒诗中的干谒形象进行考察。

根据上面对概念的界定,本研究首先设计了“两唐书对干谒者人生态度的分析表”和“两唐书对干谒者人的形象层次分析表”,以此对两唐书记录的干谒资料进行形象分析(见表1和表2)。

表1 两唐书对干谒者人生态度分析表

注:本研究的分析指标的排列次序和分值的分配参照石中英的解释,参见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分析指标为每首诗最后两句,代码及其相应分值均为(1)1分,(2)2分,(3)3分。

表2 两唐书对干谒者人的形象层次分析表

注:本研究的分析指标的排列次序和分值的分配参照罗长海.关于形象五层含义的哲学思考,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3期。分析指标为每首诗最后两句,代码及其相应分值均为(1)1分,(2)2分,(3)3分。

三、两唐书建构的中晚唐士人干谒形象

按照“两唐书对干谒者人生态度分析表”对两唐书记录的中晚唐57条干谒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全部为政治人;按照“两唐书对干谒者人的形象层次分析表”分析,干谒者人的形象层次评价全部为组织形象。也就是说,在对干谒者人生态度的评价上,两唐书塑造的干谒形象全部为政治性和道德性的评价,在塑造的干谒者人的形象层次上全部为表现社会角色、社会身份和社会阶层的组织形象。

首先,在记载干谒者的干谒行为时,不管干谒者自身的行为如何,不管当事各方表现出的态度如何,两唐书均通过史书语境、史家评说进行了“政治化、道德化”解释,进行了政治人和道德人的形象塑造。本研究把政治人和道德人的分析指标放在了一起,因此,当研究对象具有政治属性和道德属性时,我们都称之为政治人。在采集到的两唐书57条干谒方面的资料中,经考察全部表现为这种政治人。我们再将其细分为政治人和道德人,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发现:

其一,在两唐书记载中晚唐干谒者的57条材料中,有24条塑造的是道德人形象,其中两唐书都有记载的为6项12条,即这24条资料中,有12条是两两重复记载同一人物或事件的。也就是说,如果从记载的人物或事物的唯一性即重复内容合并一条计算来考察的话,这些材料可以看作是18条资料。这些资料分别为武儒衡之庄词正色(新唐书列传 77)、杨元卿之以褐衣见(新唐书列传96)、卢杞之不喜谢归(新唐书列传148)、陆贽之受茶一串(新唐书列传82)、卢弘宣之见其冲远,不觉洗然(新唐书列传122)、许康佐之前讥后名(新唐书列传125)、刘义之穿屐破衣(新唐书列传101)、韦渠牟之争出其门(新唐书列传92)、李训之持金厚结(新唐书列传104)、刘邺之鄙訿之报(新唐书列传107)、李商隐之归穷自解(新唐书列传128)、杨元卿之白衣谒见(旧唐书列传111)、杨绾之讽令干禄(旧唐书列传69)、陆贽之敢承厚意(旧唐书列传89)、宰相私第之摩肩候谒(旧唐书列传109)、韦渠牟之剚蹄甘辞(旧唐书列传85)、舒元舆之乃进文章(旧唐书列传119)、张建封之投刺述志(旧唐书列传90)、李珙之魁岸使气(旧唐书列传111)、轻浮躁进者之盈于注门(旧唐书列传119)、刘邺之投文之嗤(旧唐书列传126)、李商隐之当涂所薄(旧唐书列传140)、王起之宰臣可否(旧唐书列传114)、李训之持入长安(旧唐书列传119)。这些资料条数占总资料条数的42%,这就是说,两唐书对干谒者的评价态度42%的属于道德性评价。其中两唐书对干谒者及其行为持肯定性评价的有8条,持否定性评价的有16条,也就是说两唐书对干谒形象的评价态度总体是贬斥的。其贬斥的内容主要是干谒者的心机深重、自负妄行,趋炎附势,睚眦必报,忘恩负义,繁于辞语、剚蹄甘辞、负才躁竞、朝三暮四、酒酣使气、轻浮躁进、交相酬酢、随波逐流、阴险奸邪等道德品质。而肯定的则是言论正直,态度端庄,品性质朴,处事得体,舍财取义,淡泊致远、好学重孝这样一些道德品质。经过这一考察,我们发现两唐书臧否干谒者的道德标准,竟和今天我们评价他人的道德观念惊人地相似!

其二,在两唐书记载中晚唐干谒者的57条材料中,有33条塑造的是政治人形象,其中《新唐书》20条,《旧唐书》13条。这些资料中,评价干谒者政治立场的资料7条,分别为李观之以策干谒(新唐书列传88)、穆宁之先人有嗣(新唐书列传88)、常衮之干请皆拒(新唐书列传75)、高湜之抵帽于地(新唐书列传102)、李观之以策干帅(旧唐书列传94)、郑云逵之以画干谒(旧唐书列传69)、常衮之皆执以理(旧唐书列传69);评价干谒政治见解的资料8条,分别为吴武陵之敢献所益(新唐书列传128)、张汾之轩然上客(新唐书列传81)、吕元膺之娄郝斯人(新唐书列传87)、冯定之返遗让頔(新唐书列传102)、关播之有道不举(新唐书列传76)、韦夏卿之毁怀不受(新唐书列传87)、高郢之谢绝请谒(新唐书列传90)、刘栖楚之恃权干进(新唐书列传100);评价干谒者政治能力的资料18条,分别为胡证之以民入谒(新唐书列传89)、杜羔之请谒散官(新唐书列传97)、李元平之侈言诞计(新唐书列传76)、于方之策干坐诛(新唐书列传97)、周宝之自请求见(新唐书列传111)、王沐之困穷来谒(新唐书列传104)、韦瓘之往请无间(新唐书列传87)、陈夷行之五日一谒(新唐书列传106)、白居易之袖文一编(旧唐书列传116)、“李德裕之倒屣迎之”(旧唐书列传127)、“郑亚之以文干谒”(旧唐书列传128)、“公卿之览文称重”(旧唐书列传140)、“窦群之危言激切”(旧唐书列传105)、萧颖士之缞麻径谒(旧唐书列传140)、李少良抗疏上闻(旧唐书列传68)、于方之结侠干策(旧唐书列传106)、王玙之祠祭干时(旧唐书列传80)、梁正言之勇于射利 (旧唐书列传106)。这些资料条数占总资料条数约58%,这就是说,两唐书对干谒者的评价和态度有58%属于政治性评价。两唐书对干谒者及其行为持肯定性政治评价意见的有15条,批评性政治评价的有18条。其肯定的是干谒者“有忠有谋、文章之才、敢于进谏、姿仪瑰秀、为官清廉、可从公死、儒而勇、坚持正义、伟仪观、重视人才、睿智”等政治品质;否定性的主要是侈言诞计、通豪侠、投好得官、所谒非人、依附权贵、热衷丐举、怀金干请、私情公用、更相誉荐、徇名亡实、恃权干进、假公济私、狂率不逊、口风不严、结党营势、勇于射利等政治品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否定性评价是指史书对干谒者的否定性评价,像常衮之干请皆拒,史书虽然赞扬常衮敢于拒却权要,坚持公道的政治作风,但这一赞扬中,实际包含了对干谒士子依附权贵的不当行径、以及借权贵之势图谋上位行径的批评,所以划于批评性评价之中,其他的像高湜之抵帽于地、韦夏卿之毁怀不受、高郢之谢绝请谒等也属此列。 另外,在这些记载中,也有很有意味的冲突处。如“李德裕之倒屣迎之”与“刘邺之投文之嗤”,一个记载的刘邺,一个记载的是其父刘三复。一个说李德裕对其父刘三复文才倒屣相敬,一个则是郑仁表对刘邺文才嗤之以鼻,这种冲突对我们认识干谒者的际遇,以及际遇对其干谒活动的影响有所帮助。

其三,在记载干谒者的社会角色时,两唐书均进行了“组织形象”的描述。“组织形象”的内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角色,本研究中指社会分工的类别,包括官职、权力、归隐、务商、入幕等,是指干谒者与他人公共活动关系的一种描述。在研究中,将其细分为职业角色和行为倾向两个考察指标。二是身份,本研究中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以及对此的认知,是对个人身世、境况的一种描述,或者描述的是私人关系。在研究中,将其细分为家庭背景和个人境况两个指标。三是社会群体归属,即社会阶层的划分。本研究参照社会分层理论将之分为贵族、仕人、平民三类。

在描述干谒者的社会角色方面,两唐书要么聚焦一群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门客、入幕、下级、忘年交、进士、节士、军将、宦者、节度使、贤人、吏部侍郎、中书舍人、有司、小吏、权要、翰林学士、县尉、擢在周行、中官的人群,要么对干谒者在政治和社会行为中的表现予以褒贬,表现了充分的政治功利性和道德功利性。在“行为倾向”一项中,共有32项属性,有18项属性是批评性,占总量的56%,14项属性是肯定性的,占总量的44%,这充分说明两唐书对干谒者的形象塑造是以政治道德褒贬为主要手段的。

在描述干谒者社会身份方面,通过交待干谒者的家庭背景来描述干谒者形象的资料较少,仅9条,多为对少孤、家贫而其志不坠者的赞扬。通过干谒者的个人处境来塑造干谒者形象的资料48条,表明两唐书非常重视通过干谒者的处境描述来塑造形象,并通过对这种处境的描述来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褒贬。这里的48条资料包含有48项属性,其中对干谒者形象褒扬的或干谒者行为受到权贵认可的属性19项,占总量的40%,史书对干谒者行为贬抑的属性29项,占总量的60%。这表明,两唐书在总体上对干谒者这一社会现象是持批评态度的,并且这种批评态度不是来源于当时的社会评价,而是来源于史书作者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团。

其四,在描述干谒者社会阶层方面,则主要描述了统治阶级在干谒活动中的表现,其中上层社会的达官显贵在干谒活动中的资料达20条,占总量的35%,庶族地主阶级(士人)在干谒活动中的资料达29条,占总量的51%,两者合起来占总量的86%。而普通民众在干谒活动中的资料仅8条,占总量不足15%。这既有其切实性,即干谒活动就是请求权贵奥援、谋求官职的活动,当然这些人会成为干谒活动中的主要角色,也有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立场性。在“贵族”一栏中,两唐书对干谒者“先人遗德”作为进身理由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的陈述,这一栏的属性有19项,其中9项是作此描述的,占总量的47%。如藉廕为兵曹参军、父有名开元间等等。而对这种情况批评的仅4项,占总量的21%,如勋家子等。其他的为中性的或者难以判断其性质的,计6项,占总量的32%。这一数据说明,两唐书在描述干谒者形象时的政治立场性和阶级偏见性。在士人一栏,两唐书对节操和才能进行了充分的刻画和强调,其中美节操的属性为15项,占总量的58%,分别为终始一节、沈厚寡言、殆斯人类乎、伟仪观、见其冲远、不能俯仰贵人等。美才能的属性为11项,占总量的42%,如姿仪瑰秀有器识等。这些数据说明,两唐书通过褒贬干谒者的行为和活动,实现了弘扬统治阶级价值观的强烈目的性。在平民一栏,两唐书主要刻画了孤贫不坠的志向,这种志向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对节操的追求。如许康佐之前讥后名,是说家苦贫、母老的许康佐“求为知院官”,时人竟“讥其不择禄”。在这种舆论压力下,许康佐“及母丧已除,凡辟命皆不答”,“人乃知其为亲屈”,因为这样的节操,竟然“由是有名”。在这一栏的7条属性中,竟有5条描述的是干谒者的家境,分别为“客江海上、其出寒鄙”。“少孤贫、早孤家贫、少孤”。这反映了两唐书对普通民众的价值引导的目的性。

总之,两唐书在记载中晚唐干谒者行为的57条资料中,描述出一个活动在上层社会中的或攀附权贵,或节操美才的承载着封建统治者核心价值观的组织形象。如此塑造的干谒者形象,已成为“传播价值观的载体”,鲜活的人性没有了,干谒者成了某种“抽象概念”的化身。

[1] 钱穆.中国文学讲演集·记唐文人干谒之风[M].成都:生活5读书5巴蜀书社,1987.

[2] 刘广红.试论始于唐代的进士行卷之风由盛转衰的原因[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12).

[3] 贺叶平.中晚唐干谒散文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

[4] 姚大志.人的形象——心理学与道德哲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5] 岳伟.批判与重构:人的形象重塑及其教育意义探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赵敦华主编.西方人学观念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7]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唐书新唐书旧唐书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石黑一雄的诺贝尔获奖演说(下)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从新旧《唐书列女传》看唐代女性的处境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汤亭亭的《女勇士》
藏译本《唐书·吐蕃传》对传统藏文史书的影响
《隋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四部分类法的比较
读旧唐书柳公权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