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泰勒焦虫和双腔吸虫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3-01-25刘德稳
刘德稳
(1.德州学院农学系,山东 德州253023;2.德州市禽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德州253023)
2012年9月下旬以来,河北衡水某养殖户的绵羊陆续出现以发热、眼结膜潮红、腹泻、呼吸加快及迅速消瘦等主要症状的疾病,经头孢类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未见效果,陆续死亡43只,后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和实验室检验,初步诊断为绵羊泰勒焦虫和双腔吸虫混合感染,经及时采取防治和对症治疗措施,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养殖户在2012年4月份从山东梁山引进绵羊150只作为种羊进行繁育。自5月份开始采用河边放牧式饲养,9月下旬,部分绵羊开始出现精神不振,行动缓慢,有的出现下痢,有的来不及治疗死亡,陆续发病81只,死亡43只,死亡率达53%。
2 临床症状
患病绵羊食欲减少,低头耷耳,放牧时行动缓慢;眼结膜潮红,体温升高到41℃~42℃,呼吸快,体表淋巴结肿大,肩前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颌下水肿,有的出现下痢,粪便带有恶臭,病重后期倒地不起,结膜苍白,贫血,迅速消瘦,病程发展至3~5d后衰竭死亡。
3 病理变化
先后剖检病死羊6只,可见病死羊尸体消瘦,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肺水肿,胸腔、腹腔有大量积液。肝脏肿大,表面凸凹不平,胆管扩张增厚,胆囊壁增厚,胆汁稀薄。肝胆管和胆囊内有大量虫体,肠黏膜有少量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镜检 耳静脉采血涂片,用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内虫体呈圆形、椭圆形、杆形或梨形等不同形状,虫体的数量不一,虫体小于红细胞半径,长度为1.2~2.8μm被染成紫红色的虫体。红细胞染虫率90%以上。
取不同病死羊肿胀淋巴结触片,用姬姆萨染色,可见淋巴母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浆内被染成紫红色的石榴体,根据上述检查确定为绵羊泰勒焦虫。
将病死羊的肝脏和胆囊在盐水中撕碎或挤压,连续洗涤;取病死羊肝脏用硼砂卡红染色法、取直肠粪便用常规水洗沉淀法,进行虫体、虫卵检查。在剖检的2只病死羊的肝脏和胆囊中共检出成虫1 160条。显微镜下可见:新鲜成虫呈红褐色,扁平半透明,形似柳叶,染色后为棕褐色。虫卵呈卵圆或椭圆形,暗褐色,卵壳厚,两侧不对称,一端有卵盖,内有毛蚴。1g粪便中含双腔吸虫虫卵数平均为360枚。
4.2 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绵羊肝、淋巴结等组织,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18~24h后,未见有细菌生长。
5 诊断
综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初步诊断为泰勒焦虫和双腔吸虫混合感染。
6 防治措施
6.1 治疗 确诊后,采用特效药对症治疗,用咪唑苯脲,肌肉注射2mg/kg体重,1d1次,连用3d;氯氰碘柳胺钠,10mg/kg体重,肌肉注射1次即可,两药同时用时需分开肌肉注射。对病情较重的羊加强护理,驱虫同时辅以健胃、强心、补液、补充维生素B12等治疗措施。对大群用咪唑苯脲,肌肉注射2 mg/kg体重,1d1次,连用2d,丙硫咪唑30mg/kg体重,口服预防,饮水中加电解多维,在干燥洁净草场放牧,经过以上措施,用药3天后病羊开始恢复,精神好转,采食增加,10d后痊愈,没有再出现死亡和新增病例。
6.2 预防 (1)灭蜱,及时消灭羊体的蜱,用2%~3% 敌百虫溶液喷雾灭蜱,1周1~2次,另外对羊体、运动场、墙壁等要彻底喷雾,尽量不要到湿涝草地或阴潮的河边放牧。(2)定期用氯氰碘柳胺钠或伊维菌素驱除体内寄生虫。驱虫后应将粪便集中进行堆肥处理,杀死虫卵。(3)严格检疫制度,不从有本病发生的地方引羊,引羊最好选择在冬季进行,以免将蜱带入。
7 讨论
羊焦虫多由蜱传播,感染后寄生于红细胞内,可使红细胞崩解而引起溶血性贫血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并发其他疾病。双腔吸虫是由螺和蚂蚁传播,绵羊感染后主要寄生于肝脏、胆管和胆囊内,引起羊营养不良,极度消瘦、腹泻、肝脏病变等。
7.1 以前在绵羊群中很少出现泰勒焦虫和双腔吸虫混合感染的病例,自2012年9月份以来,在衡水和济宁地区开始出现这种混合感染病例,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提高,这可能与这两年的羊的行情好有关,有条件和没条件都大量上羊,技术和管理跟不上,造成养只死亡率增加。
7.2 衡水绵羊的发病也可能与引种有关,据养殖户告知:所引种羊群属于山区全放牧式饲养,山上灌木较多,蜱虫较多,引进时可能已经隐性感染。
7.3 此次发病,与放牧地点有关,引进后,羊主未进行驱虫且在河边放牧,河边低洼潮湿,便于蜱、蜗牛和蚂蚁生存,加之平时管理粗放且很少补充精料,羊体质弱而暴发本病。
7.4 以往用贝尼尔治疗焦虫时需进行分点注射,对羊副作用较大,本次改用咪唑苯脲治疗,副作用小且比贝尼尔安全,效果确切。治疗2次后,镜检焦虫已经被杀灭,值得推广。
7.5 应丢掉食草动物很少发病的传统观念,加强日常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