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2013-01-25祝亚玲
祝亚玲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祝亚玲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探讨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144例,按照患者的痛感分为两组,即无痛组与有痛组,将两组患者发病时的年龄、时间段、活动情况、心率及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进而分析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根据对比结果可知,无痛组患者的特征为:年龄>75岁;处在非活动状态中;一般是在睡眠时间段;心率一般在60~70次/分,无痛组的心率显著低于有痛组;心电图S-T段向下偏移<2mm,具有此临床特征的病例数明显高于有痛组。结论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有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护理人员应针对其临床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特点;护理
冠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分为无痛性和有痛性两种[1,2]。无痛性心肌缺血(SMI),临床上也成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或隐性冠心病[3]。它普遍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中,随着医学的发展日益受到临床医师和学者们的注意。同时,由于该病发作时不会使患者感到疼痛,或者患者痛阈过高,轻微的疼痛不能及时感觉到,造成患者主观上的不自知以及医师的忽视。但是,心肌缺血对于心脏造成的损伤和影响却是非常严重的,与心绞痛相当,可能导致猝死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突发事件,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总结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于防止意外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选取了144例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临床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44例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3岁。将患者分为两组:无痛组59例,有痛组85例。
1.2 方法
1.2.1 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①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持续性胸痛时间≥20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无明显胸痛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变化。③心电图S-T段出现水平或下垂型向下偏移1mm,持续1min以上,并排除其他干扰。
1.2.2 监测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24h的心电图动态监测并记录,严密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与用药情况,护理人员要详细进行记录。
1.2.3 临床特点对比
针对两组患者发病时的年龄、时间段、活动情况、心率及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时间段可分为:02:00-7:00、07:00-12:00、12:00-14:00、14:00-21:0021:00-2:00;活动情况可分为:步行、上下楼梯、看电视、谈话、睡眠、休息等。
2 结 果
2.1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
患者年龄>75岁者发病机会明显高于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可能是患者年龄越大,身体机能月衰退,心脏功能减弱。
2.2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日常活动状态的关系
一般患者处在非活动状态(睡眠休息)中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处在活动状态(步行、看电视、谈话、上下楼梯等)易发生有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活动时氧气供应相对充足,但睡眠和休息时供氧不足,易引起心肌缺血。
2.3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于时间段的关系
一般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发病的时间段为:02:00-7:00、12:00-14:00、21:00-2:00,即睡眠休息时间段;其他时间易发生有痛性心肌缺血。
2.4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心率的关系
无痛组的心率一般在60~70次/分,有痛组的心率一般是70~88次/分,无痛组的心率显著低于有痛组。提示有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主要由于心肌耗氧量增加,而无痛性心肌缺血主要由于供氧不足引起。
2.5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于心电图的关系
心电图S-T段向下偏移<2mm,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心电图S-T段偏移≥3mm时,易发生有痛性心肌缺血。
3 讨 论
3.1 临床特点总结
由以上数据可知,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其发生概率越大,老年人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功能相继减弱,易发生心肌缺血;患者睡眠休息时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是由于其发病机制为供氧不足,导致心肌缺氧缺血,引起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表明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心绞痛有关。
3.2 护理方法
3.2.1 加强疾病健康教育
由于老年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少,对于因无痛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不明显的胸痛不重视,所以很容易造成疾病的漏诊,增加患者发生危险的概率。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护理时的注意事项、治疗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饮食及运动,定期做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使患者重视疾病的存在,积极的进行治疗;但又不能让患者过于紧张,而造成相反的结果[4]。
3.2.2 以预防为主要原则
心肌缺血不能进行彻底治疗,所以只能做到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充分认知疾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运动耐量进行指导,如在散步、体操、太极拳等,增加患者的冠脉血液循环,从而增加心肌的供氧量;但是应当避免过量的活动,而加重患者心脏的负荷,引起反作用。患者的饮食也应该注意,应以清淡为主,给予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优质蛋白质以维持机体的正氮平衡;患者的膳食应多样化,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规律用餐,并且饮食要易消化、富含维生素。注意保持患者的大便通畅,如有需要可使用药物帮助患者顺利排便,以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
3.2.3 了解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病原因,提高临床病情的观察能力
由于老年病科病种复杂,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所以患者入院后,要进行心率、心律、血压等监测。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细心耐心的向患者询问病史,并耐心的听取患者的倾述,尤其是患者主动进行的不适感报告,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做好一般护理,对患者的活动情况,如行走、进餐、情绪变化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定时对患者做24h动态心电图变化,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5-7]。针对老年患者无痛性心肌缺血易发病的时间段,进行针对性护理。因老年患者年老体弱,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患者病床旁边准备好抢救的药品与器具,防止患者突然发病。
3.2.4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老年患者突然因心肌缺血住院治疗,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冲击,使得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紧张、忧虑等消极情绪,而不愿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所以护理人员要温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谈,使患者感受到医院工作者的认真、负责,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紧张、忧愁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相信护理人员,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工作。家人的关心与支持是患者接受治疗的重要支柱,所以护理人员要积极的与家属进行交流,让家属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力量,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心情,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根据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老年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护理知识基础,熟练的掌握急救的护理技术,在护理中忙而不乱。
[1] 高莉梅.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护理园地,2011,9(25):89.
[2] 褚春燕,张兰芳.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8.
[3] 陈志术,翁伟进,奚可容,等.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学,2007,35(1):48.
[4] 陆丽君,盛瑛.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特点与护理[J].宁夏医学杂志,2007,12(5):34.
[5] 王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特点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 6(16):562.
[6] 张林秀.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1,25(12):3358.
[7] 宋友湘,姚碧云,陈南群.57例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0(24):437.
R473.5
B
1671-8194(2013)12-03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