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村落水景观建设的生态美分析*

2013-01-25宋潇璐蒋继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水景古村落村落

宋潇璐 蒋继华

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浙江临安 311300

亲水性是人的天性,古村落的选址大多以水为友,或枕山环水,或依山傍水,或背山面水。水已成为古村落选址不可缺的要素之一。古代风水学对村落家宅选址作了重要论述: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郭璞《葬书》);“水积如山脉之住……水环流则气脉聚,后有河兜,荣华之宅;前逢池沼,富贵之家,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 (《水龙经》)。古村落选址注重亲水性客观上是非常符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特别是满足了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山无水而不活,景无水而不秀,又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水对美景所起的作用。优美的水环境与古村落的景观互映,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生态之美,这是城市环境无法替代的古村落独有之美。当今在大力倡导新农村建设之时,充分开发和利用古村落水景观的生态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效法自然的古朴美

古村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村落人家从落户之始到千百年延绵生息,沧海桑田、风雨变幻,造就了古村落最大的审美价值——因古而美。就古村落水景观开发来说,沿岸建筑、道路、埠头、桥、亭等的建设与施工,都要保留其质朴的味道与古朴的美,力求朴素而去雕饰。

古代的自然美学思想依然深刻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提醒人们:自然即是尽善尽美,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古村落水脉“弯环绕抱”,遵循着自然溪水“曲折”的形态特征,不仅满足了减缓水溪流速、保存水土、平衡小气候、方便生产生活的实用原则,而且屈曲生动的溪流渠水与自然大环境气脉相融。周边建筑大都与自然地势、山脉、山岩融合在一起,彰显了水脉形态的古朴美。陈继儒说:“瀑布天落,其喷也珠,其泻也练,其响也琴。”(《小窗幽记》)。这十六字极其精简地囊括了水与地势的高差所产生的潺潺溪流的天籁之音。古村落水边行道与墙弄大都采用卵石、蛮石铺装,未经雕琢不加水泥砂浆的石块相互叠加堆砌成岸墙,以及散发着自然清香的裸露泥土等,都是古村落水景建设的上等之材。例如,楠溪江沿岸的苍坡、芙蓉、埭头等古村落大都选用河床多产的卵石铺装道路与墙体,不仅利用了当地盛产的石材,其视听效果也极具朴素美;在梳理河道、建造水边硬质景观的过程中就地取材避免浪费,对于水景观后期的维护与可持续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远离城市建设中的人造痕迹是古村落建设与开发的重要理念。这与长期长于斯的村民所固有的淳朴之风、和谐相照、浑然一体。

2 天然植物的自然美

除了硬质景观外,天然植物无疑是水景美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静态的塘、池,还是动态的渠、溪,在水岸边、水面上包括水底都生长着丰富的植物。从古村落水景空间整体着眼观赏,在阴雨天的灰色背景下,植物景观浓重的暗色调衬托了古建的白色。即使在缺少色彩的阴天里,黑白灰的影调也足以打动观赏者。而在艳阳天,特别是秋高气爽的天气里,水景空间的色彩饱和度与纯度都极高。天蓝云白,建筑也恢复了它本来的色彩,而植物色彩也变得极为丰富。远景植物与空气中的水因子结合出的冷绿、近景植物与阳光结合出的暖绿加之各色的花朵,形成色彩丰富的景画。如果说水面延展了景观的纵向空间,那么植物则是延展景深的重要元素。

从古村落水景种植细节分析,视平线高度的水岸边大多种植垂柳、水杉、池杉、枫香等春绿植物,也有鸡爪戚、无患子、红枫、乌桕、柿等春秋色彩绚丽的植物。这些竖向的线条丰富了天际线,软化了建筑的棱角。迎春、紫藤、地锦使高出水面的石驳岸、石桥增添了悬挂的美感,也给各种鸟类、昆虫提供了生态的庇护所。对于低于视平线以下的水面,多种植浮叶类植物如大片的荷花、睡莲和萍蓬草等以及漂浮类植物如水鳖、野菱等。在极为清澈的水面,有时也可以看到一些沉水的藻类植物。

从整体的水景色彩到视线所及的各个细节,天然植物在空间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因水而变、合理地利用野生植物配置和农民耕种的经济作物是创造生态和谐水景空间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免去了城市公园所产生的大量景观植物维护费用。

3 “井、渠、塘”的点缀美

古村思史,水逗人情。小空间中井、渠、塘的水除了方便村民生活之外,更能激发现代人的那种思古幽情、采菊东篱下的自然生态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井、渠、塘在当今看来已是许多人生活的印记,更是一种传统生活的符号。利用好古村落的井、渠、塘这种点、线、面的设计元素,是古村落的点缀美所不可缺的要素。

井,是村落人家生活取水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一些村落中有其独特的布局形式。例如,郭洞、俞源等村落皆有七星井。北斗七星的布局形式是村民心中尊重自然、信仰福寿康宁的表现。井内水面低于塘、渠、溪,水质纯净。多数井中养大鱼,以观水态是否适合饮用。其材质大都选用当地常见的石料砌成或方或圆的形状,数百年日夜供给村民用水,生态自然的水循环以力的形式再次回到地面,其美气脉连贯、引人遐想。井水的恒温所带来的冬暖夏凉感带给人们的心理以别样的情感,儿童时期在井边嬉戏的历史场景又将拨起多少人以美好的记忆。

渠,如血脉一样,引水入村,将水源就地势分解成循环线,不仅方便家家用水,对村落水体起到净化作用,而且是古村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宁波宁海县西南部的前童古镇的水渠就独具特色。该镇在四山环抱中的平原上,引梁皇溪、白溪入村,500年间经黄沙坝、砩渠、溪坝3次重要水利兴建,村落中水渠成网,不仅解决生产生活消防用水,而且潺潺水渠使古村落千般袅娜、万般旖旎。

塘,犹如村落的集聚中心,或大或小的方塘承担着人们日常洗衣、刷碗、蓄水、消防等功能,也是邻里谈天说地、互为沟通的公共空间。因此,水塘的利用是古村落水景观开发的不可忽略之处。山光水色,其水荡漾;附以树石,映带其地;青林垂影,绿水为文。水塘虽小,但可静观近赏。例如,在位于浙江兰溪西北部、诸葛亮后裔聚居的血缘村落——诸葛村,左溪右市、前塘后冈的“四灵守中”格局正是堪舆家吉地上选。村落以钟塘为心向八方延展,分布十几塘。水口使塘净水鲜。黑瓦白墙的建筑与明镜般的塘互妙相生、奥旷交替,水面映深了空间、建筑丰富了水纹的色彩。

4 人与动物和谐美

人类对大自然过分地掠夺和占有,也会因此而大量失去自然美景。利用和保护好水生动物,使之成为古村落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水乡人家依水而生,溪水、塘、池边的埠头、驳岸、桥、亭等都是观赏之景。而与村民共同生活的鸭、鹅和成群的游鱼,又何尝不是具有审美趣味的对象?鸭、鹅洁白之色映带绿水之间,游鱼细石构筑了动静之美。牧童晚归、好鸟相鸣等自然之物又带给古村落多少别样的诗情画意和盎然的生机。“景以境出。”自然生态之景就这样巧夺天工般地与村民生活相互融入,构筑了人与动物和谐之美。“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自然生物华天宝,人杰而后得地灵。千百年来古村落开枝散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宝贵资源的同时,也要利用和保护好当地野生水生动物资源。这是古村落水景观改造中的重要举措,不仅需要设计和利用,更重要的是对创建生态美家园概念的宣传与普及。

5 结语

在中国保存着众多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村落,其文化积淀深厚、传统建筑特色鲜明、古老的习俗完整。在美丽乡村建设之时,尊重村落水景观的古朴自然之气、利用好天然植物资源、理解村落水景观的细节之美,能在对古村落景观的利用中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同时也能起到尊重水源、保护水源、合理利用水源的双重效益。

随着农村人口激增、生活方式的改变,古村建设既要保持古村落的古朴美,又要适应现代农民追求舒适、便捷、宜居的更高需求。在水景建设中,必须尊重古村落现有总体布局和风格,顺应古村落现有水环境自然格局,利用现代技术修旧如旧,应用先进生物及环保技术,如生产生活污水净化设备、生态驳岸建造技术、引进水生植物、利用透水砖铺路,完善排灌系统。此外,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应用也可减少烧煤对大气和水质的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古村落水景观的生态美。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2002-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3]宣裕方,王旭峰.生态文化概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4]张家骥.中国造园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水景古村落村落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