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文化与绿色生活
——第七届中国竹文化节主题报告

2013-01-25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笋子绿竹编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彭镇华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 江苏宜兴 2012年11月10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这次大会给我出了一个比较大的题目,“竹文化与绿色生活”,我也不知该从何谈起。

10年前,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找我们做了“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完成时还只是一个文本。10年来,在江苏省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个规划被付诸行动,由此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们提出了要做好“宁镇扬泰”和“苏锡常通”两个城市群的生态建设,无锡已经成了“国家森林城市”。我觉得一个城市重视竹子的发展是很了不起的,尤其宜兴现在栽种了几十万亩的竹子,这对整个城市整个城市群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我非常赞成在今后的城市群发展中选择竹子这个物种,它不仅在产业方面、经济方面,而且在生态方面、文化方面也非常重要。

在文化方面,我们出了一本关于竹子的书,叫《绿竹神气》。在《绿竹神气》中,介绍了竹子在中国非常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古时候的歌谣讲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个“宍”可能很多人不认得,这个字意思指的就是吃肉的“肉”,这句歌谣记载了3000多年前古人进行的狩猎活动。在没有农业以前,人们主要是靠自然资源来维持生活,其实古人的胃和动物差不了多少。所谓的“断竹、续竹”指的就是砍竹子做成各种猎取动物的工具,比如矛、箭之类;而“飞土、逐宍”就是组织很多人围绕在一起去追赶、捕获各种动物。这个信息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对竹子的利用历史非常悠久,也说明了中国的竹文化由来已久,虽然只是八个字,却具有很浓的文化内涵,而且非常有节奏,说明中国人在音韵文化方面很有讲究。作为一个古老的歌谣,这八个字念出来“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它微妙的音节气势是很了不起。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化,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中国诗词歌赋很讲究音律,这八个字就很讲究音律。

我要讲的第二个内容是,中国文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没有断层的文字,这个文化过程是一脉相承的,与其他的国家有很大不同,比如埃及和两河流域,它现在的文字与之前的古文字毫无关系。而中国的文字从现今起可以一直追溯到很早,不管是秦代汉字大、小篆还是甲骨文乃至陶文,都是没有断层的。世界上唯有中国的文字没有断层,这是很了不起的。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讲究“形、音、意、美”,讲究“书画同源”,我们现在写的文字也是和画一体的,比如说,讲“东” ()字是什么意思呢?在甲骨文里,木字当中有一个太阳,这个太阳从树木里面冉冉升起。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管你站在哪里看到太阳,它都是从树木里面慢慢升起,那个方位就是东方,非常地写实。再比如“西” ()字,在甲骨文里,这个字说的是栖鸟归巢,我觉着这只鸟不是一般的生物鸟,而是神鸟。在古时人们认为太阳犹如是一只神鸟,这只神鸟早上从东方升起,然后到晚落西,这就像一只鸟归巢睡觉一样。所以现在的“西”字变成这样写,也是与太阳有关。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人不理解这个“筍”字在甲骨文里面为什么会有两种形式,大家注意这个“筍”字 (),先有个“竹”字 (),“竹”字下面是“竹鞭”,“竹鞭”里面有个笋宝宝。现在写的这个“笋”字,先有个“竹’字,再是个“尹”字,这个“尹”字是什么意思呢?搞林业的或许一看就懂了,因为这是冬笋,所以中国有两个筍 (笋)字,冬天的笋子隐藏在地下,到春出土在上面的是春筍。那为什么筍 (笋)字在甲骨文中有两个字呢,因为笋子有两种形态,又太容易挖取。在远古时候,人和动物差不多,到冬天常常缺食,没有东西吃,在中国这块宝地上,地里面隐藏着笋,挖取笋子就用来充饥,有两根笋子就可以解饿,而且有营养,所以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从竹独体字“个”,演化竹字头部首就有40多个,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字最早的母字和竹子也是分不开的。

第三,讲一讲中国的竹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有一群以竹自况的特殊知识群体,这在别的国家是不会有的。这是中国一个特有的现象。比如魏晋时有“竹林七贤”,其代表人物是嵇康;唐朝有“竹溪六逸”,代表人物是李白;宋代有“苏门六君”,代表人物是苏东坡;清时有“扬州八怪”,代表人物有郑板桥。他们都具有一种绿竹的风范,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绿竹神气》这本书里,就有讲到苏东坡的千古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做人要有竹子的气节,要有如竹的风貌,没有肉吃,大不了瘦一点,但没有竹子那种风貌,人就很俗气,就没有高尚的品格,要摆正精神和物质的位置关系。中国人对竹子的文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定位,即先把做人放在第一,做事放在第二,可见做人做事这两者的定位在苏东坡那个时候就有了,这就是我们的竹文化。另一个例子说的是扬州的郑板桥,他有一句很有意思,七言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即先有节。中国人很讲究气节,这个“节”字就是从“竹”字上来的。而且古人认为筍子、竹子没有节就会立不起来,而对于人没有气节也是立不起来的,这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在诗词歌赋方面,我和江 (泽慧)老师写的《绿竹神气》这本书有120万字,这不是我们有多大的本事,而是中国竹文化的积淀是非常深厚的。我们用了3年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120万字,实际上这也只是中华竹文化中的“沧海一粟”。我那几年就专心搞这本书了。中国的竹文化非常丰富,集中到一点,就是中国对竹子的开发历史早,也孕育了中国发达的手工业。中国古代有两个发达的手工业:一是蚕桑,第二就是竹子的编织。编织用木本植物是不行的,古时候人们要砍树木,没有铁器是没有办法想像的,哪怕直径几十公分的树没有铁器也是不可能砍伐的。然而竹子不同,它是空心的,竹子的材料应用非常广泛,这是竹子的特点。我翻阅了一些战国时期出土的竹编器具,发现当时的编织非常了不起。中国的两大编织,一是丝绸的编织,一是竹子的编织,这些很早就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所以说,竹子对我们编织行业有很大的贡献,而且它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不像我们现代化的生产需要很多厂房和设备,也不是行业间的人工合作,过去就是篾匠师傅一把篾刀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且竹子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我们的农业生产,无论是扁担、箩筐也好,家庭用品、生活用品也好,连筷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还有我们夏天睡的席子,基本上很多都是用竹子做的,这是因为舍不得用木材。古人给我们留下一个非常好的传统经验,就是“以竹代木”。竹子最大的好处就是长得快,40天就长成了,然后4年竹材材性最好,能够砍伐了,林业中还有什么能够比得过竹子?而且它的材质非常好,还可以编织,这就是用最经济的材质来生产很多东西。我们中国的编织工艺非常高超,从农业用具到生活用品一直到工艺品都达到了中国手工业编织上的最高水平,而且产量也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中国的农业曾经因为有一个“蚕宝宝”就创造了一个“汉唐盛世”,创造了一个亚洲和欧洲的大交流,创造了一个“丝绸之路”。今天我们除了有一个“蚕宝宝”,还有一个“笋宝宝”。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这“两宝”还将会为我们今后中华的崛起和民族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笋子绿竹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一针一线编织爱
挖笋子
绿竹侠
巴塘的心事(下)
千斤顶压笋子
笋子生长记
国风·卫风·淇奥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千年指尖过,绿竹仍猗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