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县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对策
——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

2013-01-25

自然保护地 2013年3期
关键词:宁国市绿化森林

王 洪 斌

(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安徽合肥 230001)

山区县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对策
——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

王 洪 斌

(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安徽合肥 230001)

从山区县森林城市的特点出发,以安徽省宁国市森林城市建设为例,调查分析了宁国市森林城市的建设概况,指出了其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规划、凸显特色、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绿地、森林屏障、生态廊道、森林村庄和谐统一发展,科学配置植物、形成近自然群落,增加立体绿化、拓展绿化空间,加强保障措施、巩固绿化成果等建设对策。

山区县;森林城市;建设

森林城市的创建是健全的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和支撑,维护和提高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21世纪城市生态建设的趋势。城市森林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景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森林城市发展的趋势。

安徽省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边陲,地跨东经118°37′~119°24′,北纬30°17′~30°47′,市区位于市域中北部,是安徽省重点林区,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6.44%。近年来,宁国市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建立东津、西津、中津三条河流的水资源保护体系,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公益林工程等国家项目,以及森林长廓、通道绿化、村庄绿化、森林屏障建设、市区绿化等重点绿化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宁国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与宁国市发展现实与未来的需求相比,生态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1 建设现状

宁国市是山区县,是安徽省重点林区,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6.44%,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间,宁国市林业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依托,加强生态建设,壮大特色经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先后实施了生态公益林、绿色长廊、长防林体系、退耕还林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建成了板桥自然保护区、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保护了万亩甜槠林、南方红豆杉、沿河元竹林带等生态景观,林木蓄积、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生态功能恢复性增强。

1.1 水源涵养林及生态景观林建设情况

宁国市境内大小河流共515条,主要水系包括长江支流水阳江上游其支流东津、中津河水系。水源涵养保护区范围为中津河、东津河源头向下延伸10公里汇水区内两侧第一层山脊、西津河两侧及港口湾水库周围第一层山脊内的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分布乡镇为:云梯、甲路、方塘、青龙、霞西、胡乐、竹峰。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以天然更新为主,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建成多树种、多层次相结合的混交林,增加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生态景观休憩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生态景观区,指偏重生态保护、景观培育、污染防治的区域,范围以板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主;二是森林游憩区,范围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观光农业区、旅游度假区、野生动植物园等。

对偏重生态景观保护的区域以森林景观保护为主线,采取封育、补植、造林相结合的营林措施;对偏重森林游憩的区域,着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达到森林群落结构优化、生态功能稳定、景观特色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的目的。

1.2 林业主导产业经营发展情况

宁国市根据森林资源特征、市场对林产品的需求,将商品林经营按产业发展分为五个特色集约经营区,分别是城关苗木花卉集约经营区、西部用材林集约经营区、中部毛竹集约经营区、东南部山核桃、笋用竹特色经济林集约经营区。

全市亿元林业企业6家、千万元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2家,林业企业总数385家。林业二三产业产值32亿元,形成了森林食品、苗木花卉、木竹加工、森林旅游群体产业,培育了“詹氏”“乡味源”“绿源”“恩龙”等全省著名商标,詹氏山核桃获得全国名牌农产品称号,20多种产品获得有机绿色食品认证。

实施了“4382”竹林丰产增效示范工程,完成低产低效林培育176505亩。建设油茶良种采穗圃基地,山核桃产区生态修复、红豆杉和油茶苗木繁育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进了香榧、优良笋用竹种等新品种,选育了油茶良种皖宁1—4号。

1.3 城市森林工程建设情况

宁国市积极推进城市森林建设,着力构建以林木为主体、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一是以市域翠竹公园、宁阳公园、老虎山森林公园等现已成型的公园为主导,充分利用城区自然条件,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文物古迹保护,大力发展公园绿地,提高人均绿地面积;二是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对城区各主干道、支道的绿化已经绿化了的要提高档次,尚未绿化的要及时绿化到位,确保应绿尽绿;三是结合市区各省级开发区的建设,对主要工厂厂区、仓库与城市其它区域内、居住区与工业用地之间建设高标准的防护绿地,设置绿化隔离带,达到隔绝或减轻工业“三废”对居住区的影响;四是新建小区绿化率必须达标的硬性规定,对老的小区因地制宜,加强改造,确保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五是加快恩龙万亩珍稀树种景观园、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进度,营造城市近郊绿色基地,建造城市绿肺,分解城市绿化压力,扩大市域绿色空间的规模和绿化水平。

1.4 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

按照森林景观化大生态发展战略的要求,依托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和板桥自然保护区,整合域内地貌独特、景观优美、自然人文价值较高的林地资源,打造自然山水、宜居度假的森林公园品牌。

以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统筹规划、统合景区景点的形象标识,统一宣传口径,带动“三河”元竹长廊、夏林、石柱、一万岭、道场坪等特色生态景观资源的开发,突出各景区特色。加强重点景观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旅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风景林营造和景观改造等公益性设施的建设,突显原生态自然山水的特色。

2 存在问题

2.1 缺少统一规划,总体功能下降

2.1.1 城市生态廓道、屏障建设有待完善

宁国市森林城市建设区森林覆盖率很高,但是城市出入口和城区河流的部分地段的林带宽度因受山区地形及土地类型的限制,林相不整齐,缺乏自然感,难以达到生态景观林的要求。且城市道路绿化现状与生态景观林建设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林带宽度及绿化品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现状植被与生态景观林建设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山体森林景观单调破碎,以杉木、松类等针叶树种多,阔叶林少。

2.1.2 绿地系统亟待提升

宁国市建成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布局和品位上与森林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逐步改善和提高。绿地布局不完善,特别是公园绿地的面积还不能满足宁国市民休憩娱乐的要求。

2.1.3 村庄绿化需进一步加强

乡镇、行政村中现有绿地一般以城镇和农村房前屋后绿地为主,植被主要有乔木林、杂灌、绿篱等。村民房前屋的庭园绿化比较分散且比较少,主要有经济树种(桃、石榴、枇杷)、零星乔木与花灌等。缺乏专业管理,绿地养护后期管理跟不上,景观效果不佳,且村庄绿化呈现“见缝插针”式的绿化模式,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规划,功能杂乱、配套设施缺乏。由于大部分村庄地处于山区,村民主动绿化意识薄弱,后期缺乏持续的维护,使部分建成的绿地处于半荒芜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

2.2 植物配置不合理,生态功能弱化

近年来,宁国市城市森林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存在着生态功能弱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绿化植物种类较少,大多数绿化点的乔、灌木树种只有五六种,且各绿化点之间的植物种类基本相同,有的绿化点甚至只有一种,这严重影响了城市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经调查,宁国市适于观赏植物共161科,476属,802种。但目前建城区各类绿地中常用的仅为80多种,绿化品种单调、趋同化严重。人为地使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破坏自然植物群落中物种间原本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平衡关系,导致群落稳定性差,发育不充分,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以致整个森林的景观受损,生态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出现“绿色沙漠”。二是群落结构简单,城市建成区森林存在“重园林、轻森林”的问题。常见的典型森林原有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等多种层次结构,被单一的草坪上种植很少的乔木和灌木外加一些草本花卉所代替,虽然这种绿化模式具有早期景观好、见效快、绿化投资少等特点,但在净化空气、吸附灰尘、制造氧气、减少“热岛效应”、降低噪声等方面的生态效应大打折扣。

3 加强宁国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对策

近年来,宁国市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紧紧围绕着“青山绿水韵江南、诗情画意秀宁国”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绿色宁国”建设。为了建设符合宁国特色的森林城市,通过调查研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3.1 科学规划,凸显特色,城乡统筹发展

根据宁国市所处的自然环境特点,宁国市城市森林建设布局为“一城两带三区五极”。“一城”指城市森林建设,根据“城在自然山水中”的格局,以森林培育、改造和保护为主,加快公共绿化、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绿化、美化。“两带”一是道路沿线景观林带:分布在宣宁、宁绩、宁杭、宁广四条高速、皖赣铁路、重要省道和景区道路沿线,通过实施绿色长廊工程,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攻坚,造封管并举,乔灌草结合,构建以林为主,包括森林、农田、果园、水体、园林绿地等多种要素的复合生态廊道,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结构,营造“车行林中、人在画境”的景观走廊。二是河流沿岸防护林带:分布在“三河”暨水阳江两岸的湿地、半湿地以及部分山坡地,是农田山地与河流过渡地带,以宁国特色竹种浙皖淡竹为主体,保护堤岸、净化水质、美化景观的效益独特。因地制宜开展补造、培育和生态经营,打造“鸟鸣山翠里,人语水声间”的原生态山水景观。“三区”根据全市主体功能区划分,结合现有林产业分布和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把全市分为中北部园林城镇建设区、南部山核桃林区、西部生态公益林区。“五极”指“十二五”期间培育五个林业经济增长极,分别是:红豆杉产业极、江南牡丹产业极、油茶产业极、竹木建材加工产业极、森林食品加工产业极。用系统工程理论将各个方面林业工作整合成一个整体来实施和经营,为各级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清思路,分清目标和责任。

3.2 城市绿地、森林屏障、生态廊道、森林村庄和谐统一发展

进一步提高城区绿地率,扩展城市绿化理念,将城市绿化建设从单一的绿化层面提升到生态层面,构建特点鲜明、功能突出、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区森林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山抱城、城抱水”的景观效果,营造宜居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屏障规划区内的规划重点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的景观效果,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增加生态廊道绿量,构建以交通干线绿化、河道绿化带为基本框架、绿带纵横交错的区域生态廊道系统格局,大力开展城镇、村庄的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和公园绿地的建设,完善绿地系统,推进城镇、村庄绿化美化,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3.3 科学配置植物,形成近自然群落

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立足于当地地理、气候等条件,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形成合理、科学的各类植物构成比例。根据宁国市气候条件及对境内的已有树种进行统计分析 ,建议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1∶30,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5∶7,乔木与灌木比例1∶1.5,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4∶1,速生、中生和慢生树种比例2∶6∶1,以适应城市远、近期发展的需要。宁国市的森林城市建设还应该实施近自然建设模式,以乔木树种为主,与灌木、草本、藤本及草坪地被植物相结合,构成复层混交、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突出物种多样性和层次丰富性,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状况,丰富城市景观,形成接近自然的绿色空间,进一步挖掘其生态服务潜能。

3.4 增加立体绿化,拓展绿化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均绿地量也在不断地减少,因此加强立体绿化也变得日益重要。宁国市立体绿化空间广阔 (空地、墙体、屋顶、阳台、窗口、走廊),应充分利用一切空闲地,进行乔、灌、草、藤合理组合立体式生态绿化;并利用藤蔓性植物,如:五叶爬山虎、凌霄、紫藤等对城市建筑进行立体包装。藤蔓性植物不仅适应性强,而且对住宅条件(温度、湿度、噪音等)也有所改善。有利于净化环境,同时可以减少墙面的辐射热,对墙面减缓温差裂缝、减缓墙体表面风化,增强墙面强度和装饰效果等均有较好的作用。宁国市应及早拟定条例鼓励屋顶绿化,并积极研究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楼顶植被的育种、配置等问题),为建设森林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3.5 加强保障措施,巩固绿化成果

一定的资金投入是森林城市建设的保障,在目前投资有限的情况下,用有限的资金多办事,办好事,是加快其发展的关键。同时,在政府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应拓宽渠道,筹措资金。如宁国市作为山核桃之乡,可以借助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以绿养绿”的发展模式,也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另外,城市森林建设还应加强管理,实施依法治林,巩固已取得的绿化成果。

[1] 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1.

[2]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宣城市国家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2013,1.

[3] 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宁国市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2013,7.

[4] 安徽省宁国市林业局.宁国市林业“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2011,11.

[5] 安徽省宁国市规划局.宁国总体规划说明书.2008,8.

S731.7

B

1004-7743(2013)03-0067-04

2013-06-01

猜你喜欢

宁国市绿化森林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哈Q森林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哈Q森林
哈Q森林
沙湖立交绿化
哈Q森林
宁国市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宁国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践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