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急症举隅
2013-01-25吴利群张苏扬
吴利群 朱 辉 张苏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五医院,上海 200052)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名方。笔者应用其治疗一些常见的老年急症疾病,疗效颇显。现介绍如下。
1 眩晕
张某,男性,76岁。2012年4月9日初诊。有眩晕反复发作史30年,每次发作皆因疲劳诱发。起初发作时间短,间隔时间长。近年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前延长。本次发作已2周,外院查头颅CT示:两侧基底节、放射冠腔隙性梗死,脑萎缩。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斑块形成,未见狭窄。给予口服敏使朗,静脉滴注丹参酮等治疗无效。遂来本院中医科就诊。症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苔白,舌质暗,脉缓。证属正气亏虚,脉络瘀阻。治拟补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生黄芪30 g,党参15 g,当归、赤芍、地龙各12 g,川芎、桃仁各10 g,红花、炙甘草各6 g。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患者眩晕发作明显缓解。效不更方,前方续服7剂,眩晕发作不明显,精力充沛,面色红润。随访2月,未见复发。
按: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本病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1]。《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灵枢·口问》篇所载“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本例患者劳累即发,随年龄增大,发作更加频繁,舌质暗,脉缓,属气虚清阳不展,瘀血阻于脉络,“因虚致瘀”。治法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方中重用生黄芪,辅之党参,大补脾胃之元气,配以当归、川芎等活血药,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临床医学研究证实,补阳还五汤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溶解血栓,改善神经组织细胞缺氧损伤等作用[2]。
2 心衰
王某,女性,73岁。2011年2月7日初诊。诉反复胸闷30年,气急8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半月。西医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心功能Ⅲ级。心脏彩超示:左房、左室大,主动脉瓣钙化伴轻度返流,左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左室收缩功能指标低,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射血分数26%。长期服用“异乐定、地高辛、安体舒通”等西药治疗。症见:喘促短气、心悸怔忡、颜面肢体浮肿,舌淡,边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缓。证属心气不足、血脉瘀阻。治拟补心气、养心血、通脉道。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生黄芪30 g,生晒参 15 g,当归、赤芍、地龙、猪苓、茯苓各 12 g,桃仁、白术、泽泻各10 g,川芎、红花各6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2月14日复诊,服上药后胸闷、气急好转,双下肢浮肿由中度转为轻度。续服2月,患者活动能力明显增加,浮肿不明显,心功能改善为Ⅱ级,复查心脏彩超,射血分数已升至34%。
按:中医学对“心衰”没有专病论述,而是归属“心悸”、“喘证”、“心水”等范畴。现代名老中医任继学教授在其《悬壶漫录》中首次将其命名为心衰[3]。本例患者气虚证明显,气为血帅,气不足则血液运行无力,血脉瘀阻,可见舌边有瘀斑;心气不足、心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气虚,气失舒展,不能运化水湿而致下肢浮肿。治疗以补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为主,疗效满意。有人曾经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结果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容量、每搏输出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4]。
3 胸痹
魏某,男性,71岁。2011年7月18日初诊。有高血压史15年,反复胸闷、心悸5年,加重伴心前区疼痛1周,胸痛于劳累后发作,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ST-T改变。西医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3级。症见:胸闷气短,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舌紫暗,脉沉细。证属气虚血瘀、不通则痛。治拟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生黄芪30 g,当归、赤芍各12 g,桂枝、桃仁、地龙各10 g,川芎、红花各6 g。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复诊,患者胸痛未发作,胸闷、心悸好转,出汗不明显。继服2周,胸闷、心悸消失。
按:冠心病、心绞痛为老年科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者习惯在服用扩冠、抗凝等西药的基础上加服银杏叶、血塞通片等单纯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清代名医王清任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老年人瘀血的形成与气虚密切相关。当代名老中医邓铁涛认为心气虚是冠心病发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痰浊、瘀血所致的心脉瘀阻大多由气虚所致,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最基本的病机之一[5]。故治疗冠心病采用益气活血、通补结合的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患者的脉证也符合气虚血瘀表现。通过重用黄芪,辅之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使气帅血行,通则不痛。“益气活血乃可化瘀”,“气血冲和,则百病不生”。又气虚为阳虚之初,阳虚为气虚之渐,本患者平素畏寒肢冷,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桂枝,以达温经通阳,助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
[2]梁翠微,郑有顺.补阳还五汤药理研究与临床运用新进展[J].中成药,1998,20(1):41-42.
[3]杨晶,李亚平,谢培怡.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近况[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1):850.
[4]孙志欣.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447.
[5]藕二祥.益气活血法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