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蔬菜产销体系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3-01-25汪炳良胡美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蔬菜基地杭州市流通

陈 琦,汪炳良,胡美华

(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12;2.浙江省农业厅农作局,浙江杭州 310020)

卖菜难,买菜贵,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菜农的遭遇和老百姓的“菜篮子”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1]。蔬菜生产“小农户”和蔬菜流通消费 “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对杭州市蔬菜产销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深入剖析杭州市蔬菜产销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优化杭州市蔬菜产销体系,己成为杭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对杭州市蔬菜产销体系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1 蔬菜生产概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杭州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近郊蔬菜基地锐减。为了稳定蔬菜播种面积,确保城市蔬菜供应,从2006年开始,杭州开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十一五”期间的精心规划和建设,现已形成山地特色蔬菜、加工出口蔬菜、近郊保障型蔬菜、远郊鲜销蔬菜等4条产业带,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市蔬菜面积基本稳定在10万hm2左右,总产值由2000年的30.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0.7亿元,实现了10年翻1番。

从2011年开始,杭州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当年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198个,总面积达0.29万hm2。其中蔬菜基地87个、叶菜生产功能区31个、高山蔬菜基地23个、常年性蔬菜基地11个、食用菌产业基地12个、森林蔬菜基地10个。主城区蔬菜自给率由“菜篮子”工程实施前的40%,提高到52.5%,其中叶菜自给率由60%提高到72.5%。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已初见成效。

2 蔬菜产销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杭州市的蔬菜流通渠道呈多样化,形成了以“小生产、大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蔬菜产销体系,存在多层次、多环节、分散化、弱控制的弊病。传统的生产观念主导的蔬菜产销模式使得蔬菜流通分销效率不高,蔬菜市场上普遍存在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的蔬菜销售现状,现有的产销体系己经严重阻碍了蔬菜产销通畅。

2.1 菜农运销

农户 (蔬菜生产者)自己运输,主要通过地县、乡镇、村一级农贸市场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易,最常见的是城郊菜农自行摆设小摊点兜售蔬菜,也有很少比例的菜农或蔬菜基地直接向企业供应。这种模式主要存在杭州的城郊结合部、小城镇集市以及某些蔬菜局部交易中。

虽然这种产销模式为一部分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和实惠,但因渠道辐射面小、信息不灵、产后环节落后等诸多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摊位流动性比较强,蔬菜产品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难以形成完整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在生产和销售衔接方面,高度分散、独立经营,严重影响杭州蔬菜产销的正常秩序。

2.2 零售商销售

蔬菜生产基地直接向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连锁便利店和蔬菜直销点销售,大多以订单蔬菜为依托,销售商与蔬菜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合作关系,最为常见的是商贩从生产者手中收购蔬菜产品后到农贸市场出售,大型超市与蔬菜种植户签订种植合同直接购销。随着蔬菜超市直销、农贸市场直销点的不断增多,此类销售模式在不断扩大。消费者亦因为超市、直销点的标准化、规模化和舒适的购物环境,而越来越多在超市、直销点选购蔬菜。

就杭州目前市场而言,通过此类产销模式流通的蔬菜份额尚不足三成。但随着市民对直供直销认知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菜价合适、质优新鲜、安全保证等各种优势的日益突显,必将成为杭州蔬菜产销模式的主流。

2.3 企业加工并销售

蔬菜加工企业、销售公司为产销模式主导,菜农与加工企业以“捆绑”的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与市场和农户联合,实现产业化经营。这是一种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采用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在部分加工蔬菜上应用,其占的份额尚不足全市蔬菜生产总量的5%。

当前杭州蔬菜加工产品的档次不高,精深加工程度不够,产业链条短,绝大多数蔬菜产品只能以鲜菜形式销售,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区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近150家,拥有蔬菜品牌200余个,大部分企业实力和加工库容普遍较小,在全省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屈指可数。杭州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量仅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因此,在蔬菜深加工方面还存在着较大问题。

2.4 多层中间商销售

这是由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蔬菜产品通过多层中间商推向市场、完成蔬菜产品销售的产销模式。这种蔬菜产销模式目前承担了杭州70%以上的蔬菜产销任务,是杭州主要的蔬菜产销模式。一家一户生产的小批量蔬菜产品需要在产地批发市场进行交易,然后将产品集中运输到销地批发市场,再扩散到城市农贸市场或其他零售网点,供城市居民消费。

此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蔬菜在整个产销体系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性,蔬菜从产地到餐桌经过了多个流通环节,无形中加大了蔬菜的成本,同时蔬菜质量安全很难监控,难以保证。另外流通环节多,蔬菜贮运、保鲜以及产后技术的缺乏,易使蔬菜在流通中的损耗不断增加,蔬菜的价格也就水涨船高。据市场调查,目前杭州居民日常消费的蔬菜价格基本上是其在产地价格的2倍以上,2011年8-9月,远郊九堡附近青菜田头成交均价在1.5元·kg-1左右,批发市场平均成交价为2.5元·kg-1左右,农贸市场的零售价在3.7元·kg-1左右。

由于政府对蔬菜产销的安全立法、监管力度不强。目前杭州市对蔬菜产销体系管理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制度,各部门在产销体系管理方面未形成有效机制,监管合力不足。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投入品强制认证和准入制度、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及抽查制度尚未成立,更缺乏对蔬菜产品的价格监测和预警制度。

3 发展对策

3.1 根据市场供求,优化生产布局,提升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一次性规划、分批投入、连续扶持”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蔬菜基地,尤其是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切实增强蔬菜应急供应能力,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和补偿机制;全面推行蔬菜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全方位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切实加快转变粗放型生产方式,加强科技支撑力度,推动蔬菜基地区域集聚发展。

3.2 积极发展蔬菜产销联合体,增强议价能力

发展蔬菜产销联合体,引导联合体与农户、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蔬菜产销联合体,实现蔬菜生产、市场信息、蔬菜质量、流通方式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一定的产销规模,提高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议价能力,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最终形成蔬菜产销一体化的经济体。

3.3 加快建立蔬菜产品现代物流,提高流通水平

加快建立蔬菜产品现代物流,积极引导鼓励农业企业到蔬菜集中产地建立采购、加工、配送中心,通过自建基地或与蔬菜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蔬菜,实行产销直接挂钩,扩大蔬菜产品销售。不断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提高蔬菜产品物流专用车辆的使用率,积极发展蔬菜产品第3方物流,同时积极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不断完善冷藏物流设备,逐步建立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冷链物流体系。

3.4 切实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流通效率

电子商务技术可以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搭建应用平台,改变传统蔬菜产销模式下的对手交易,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直接采用网上订单,网下配送的经营方式,同时消费者节省了出行等各项成本。一方面,杭州市应该组建蔬菜批发市场的专业网站,通过互联网,扩大蔬菜销售,并积极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另一反面,效仿发达国家蔬菜产销模式,鼓励发展蔬菜网络直销模式,生产商 (农民、农场、专业合作社)直接通过网络和销售终端 (大型超市、连锁直销店、蔬菜批发市场、配送中心)或消费者建立直接网络交易关系,直接运销蔬菜、提高生鲜蔬菜流通效率。

3.5 发挥农业信息作用,加强蔬菜产销体系中的信息流

在蔬菜产销体系中,农业信息是联系蔬菜产销活动的纽带。承担流通功能的各个环节与其交易对象能否顺利地开展信息交换,就成为加强流通功能、提高流通效率的关键。在现阶段,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蔬菜信息服务体系,加强蔬菜产销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在现有的杭州市农业信息网、杭州农网基础上,充实内容,加强蔬菜产销分析、预测功能的发挥,充当连接蔬菜生产者与市场的纽带。

3.6 努力转变政府职能,维护蔬菜产销秩序

政府要加强对整个蔬菜产销体系的管理和调控,各职能部门应加强沟通,配合工作,各司其职,积极引导菜农在种植面积、种植结构方面进行调整;要经常发布真实的市场供给信息,来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还要对市场中的竞争行为和交易行为进行监管,以保证市场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对一些违法的价格行为进行查处和打击,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建立正常的价格运行机制。

[1] 胡美华,金昌林,杨新琴,等.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J].浙江农业科学,2012(3):269-272.

猜你喜欢

蔬菜基地杭州市流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农谷三安模式 蔬菜基地大白菜喜获丰收
玻璃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参观曹家桥蔬菜基地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浅析“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喜”与“忧”
现场